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東晉書法家被後人稱為二王的父子是

東晉書法家被後人稱為二王的父子是

是王羲之、王獻之。 王羲之出身於壹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淡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著名碑帖: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姨母帖 十二月帖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 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誌,後期兼取張芝,別為壹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他的著名書法作品《洛神賦》,傳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稱《玉版十三行》。另外,《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等作品,也都是書法藝術的瑰寶。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隨著這場裂變, 壹直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學思想開始走向崩潰,人們的思想境界也掙脫各種束縛,趨於自由開放,繼之玄學佛道的興盛,清議評談的濫觴,在積極和消極世界觀碰撞之中,翠術、文藝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就書體演變而言,這是壹個多種書體交相發展的時代,在隸書開始盛極始衰,走向程序化的窮途末路之時,楷、草、行書在短暫的時段內,迅速完成了它的裂變轉化和交融完善,逐步走向成熟。

經過魏晉眾多書家的努力和拓展,又經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整合、革新,草書、行書開始以壹種新的面目展示出來,使之逐漸定型。由於二王父子強調了用筆的使轉,使筆勢轉折而連綿,結構體勢富於變化,線條流動而極具韻致,從而擺脫了章草的波磔,以及書寫程序的刻板,使書寫更具自由情趣。體勢縱橫,俯仰頓挫,上下映帶,婉約妍媚千余年,行草成為後世書家廣泛運用的書寫形式,可以說二王父子締造了壹個書可寄情、可散懷的偉大開端,使書法真真正正地上升到了藝術高度。

經過二王父子創新的行草書在東晉的文人士大夫中作為最便捷、最時尚的壹種書體,被廣泛地應用於簡劄之中。由於脫盡了前代以來用草滯重的書寫程序,將其提升為俊逸流美的書寫風格,使其簡約自由、風神瀟灑、韻致卓絕,於是新體被文人士大夫廣泛接受並開始盛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魏晉手劄、殘紙,件件不過數行而已,雖然皆問候、述事之語,但都能逸筆余興,淋濰揮灑,或媚或妍,姿態橫生,令人折服不已。所以說,東晉行草書的流行,功在二王父子,其在書法史上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