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傅雷來信有感
每個人都有親生父母,大部分都經歷過他們的愛和教導。當我讀到這封家書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壹種別樣的教導,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輩的規勸,而是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這種關心不同於我父母的關心,但又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好像找到了另壹種父母的愛,這種愛是大多數孩子無法理解的。這可能就是我愛她十年的原因吧。是家書,像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壹個乖孩子壹樣用心去感受,去傾聽,用心去記憶。
傅雷神父是壹位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的時候甚至有點暴力,個性十足。母親朱美福是壹個有東方文化素養,受過西方文化洗禮的東方女性。她端莊、賢惠、善良。
他的父親傅雷,涉獵廣泛,對文學、音樂、繪畫、國內外都有深刻的研究,個人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就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後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深懂得,藝術,甚至像鋼琴演奏壹樣,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它絕不是壹門“手藝”,而是全心全意、完整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壹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我們要盡可能地培養壹個‘人’。在成為藝術家之前,我們要學會做人,否則那種家庭再聰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壹個純粹致力於藝術的人,除了藝術和個人人格,壹無所有。
所謂的“人”,在傅雷心中是具體而細微的,不僅僅是壹個願望,而是壹句口號。大到對世界的忠誠和奉獻,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格,大到對父母的孝順,大到對妻子的理解,大到對朋友的寬容,甚至壹段音樂的處理,與朋友的交流,甚至兒子的言語和舉止,都在告誡讀者“手要豎,人要站直”。
在那個險惡的年代,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母親照顧著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克制著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自己堅強、平和、無微不至的關懷送給了漂泊在異國他鄉的親人。給孫子織的壹件毛衣,重如大山,她卻對“禮物本”感到不安。為了讓兒子在異國他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她壹絲不茍地寫下了烹飪程序,生怕漏掉壹個細節。她愛自己的丈夫和兒子,為這個家奉獻了壹生。但是,對於她個人尊嚴的踐踏和侮辱讓她再也無法忍受,夫妻二人將生命融合在壹起,走向永恒,也許更多的是偏袒,這也是壹種結局。然而,這壹端從未脫離過夫妻倆。
作為中國人的榜樣,這對夫婦用壹生的時間培養他們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傅聰成為了著名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了壹名特殊的英語教師。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再做“家”。在他們生命的盡頭,以“人”字結束。所有美好的回憶都不想羞辱自己,不想讓生活中有那麽多不愉快的事讓自己受不了。他們寧願拋棄自己,得到壹種解脫來完成對人的解讀。他們的死令我震驚。我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為他們感到痛苦,我只想讓他們真正的安息半個世紀。
正是他們嚴格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了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就像好友樓世壹對傅雷對兒子傅聰嚴格細致的家教“不以為然”壹樣。然而,正是這種嚴格的家庭教育為他創造了美好的生活,也為千千成千上萬的父母留下了壹面鏡子。讓我們看看我們給了孩子什麽。為了孩子,我們該如何表現自己?
在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壹個嚴厲又充滿關愛的父親,更看到了父子的成長。他的音樂翻譯和他的兒子交流。他還向學生們展示了他對祖國發展的關註和對祖國的熱愛。傅雷是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內心,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盡自己的責任。他的兒子傅聰在異國他鄉的漂泊生涯中學到了很多養料,但他的父親卻讓他在海外感覺像個孤兒,仿佛父母還在身邊,時不時地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讓他有勇氣和力量去克服各種邪惡的影響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信件,他不僅在他的兒子和他的親屬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而且傅聰也通過這種紐帶與祖國牢固地分離了。後來的事實證明,無論家裏人遭受的殘酷經歷,無論他背負的惡名,他從來沒有背棄過自己的祖國,沒有受到過祖國敵人多方面的威脅和引誘,沒有說過或做過任何有損祖國尊嚴的話。這是壹個父親對壹個兒子的熏陶,這與他對遠在萬裏之外的兒子進行的熾熱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和距離都不是問題。充滿愛心的父母,妳不眠不休的愛子,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是人生的加油站。
這種關心不是意識階段,而是伴隨著父愛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未推卸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的時候,他也把孩子關在家裏,這壹點很早就出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他具有音樂家的素質。就像他對待自己壹樣認真細致,對待幼兒壹樣。他親自編寫教材,每天給孩子上課,對孩子要求嚴格。他做了,讓兒子壹起做。真的是真的父子。我對世界上的這種父子關系感到驚訝。是的,我是朋友,也是同誌。
除了感覺傅雷有著豐富的翻譯作品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他也是這樣壹個近乎完美的人,將藝術與生活美好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是有規律的,人生是壹條美麗的弧線,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溫暖著每壹個少年、青年和父母的心。
對待兒子,他說:“我很慶幸我多了壹個朋友,兒子也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麽東西能和這種快樂壹起成長?”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在和兒子的相處中,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說話的技巧,學會了感情的升華。”教會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以什麽樣的態度去交往。"孩子在受苦的時候,他說:"苦澀的眼淚是陶冶妳靈魂的酒漿。沒有經歷過劇痛的人,不會有深刻而廣泛的同情。“他並沒有為孩子做壹切,而是為他們轉變的過程感到高興,並鼓勵他在藝術上要有壹顆更真誠的心”不要擔心成敗,只要做到最好,對得起自己的心。
為了引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學習中去,多用理智,少用情感,用強大的信心克制壹切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總是講究手段的人,難免會忘記他的目的。”
面對大學生寄給父母的匯款單,沒有其他的問候,父親告誡兒子,寫信是在逼妳整理思路,這也是壹種極好的訓練。如今是多麽需要它。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是要逼自己的。如果他們不強迫自己,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是要抓住時間”;“做事科學徹底”;“不要在外界尷尬,被別人隨便留宿,以免打亂預定的日程”;“修改小習慣,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和氣質”。我認為是我們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這樣壹個嚴於律己、教導孩子的人,他說:“身外之名,只為社會上壹般人所追求和驚嘆;與個人本身的渺小和偉大無關。孔子說的‘讓富貴名利如浮雲’,現代的‘功名’也屬於精神上的‘富貴’,智者淡泊,不要被貪欲所束縛。別忘了給成名成家的兒子的人生指南。
當他成年後,兒子面臨感情抉擇,但他也不失時機地出手相助:“要找壹個能認識到對方的缺點,承認對方,願意逐漸改變,同時包容對方的伴侶(這壹點很重要),要找壹個永久的伴侶,也要理性考慮,不要被感情蒙蔽了雙眼,要深信婚姻會改變,不要提前相信。”而他們結婚的時候,他告訴他們手頭不要有錢,要鋪張花,他們越是鄙視物質,就越需要控制。
到處讀書,都有反復的規勸,溫馨的提醒,像朋友的推心置腹,有的甚至點上重彈,憐惜傳宗接代之風。這些如涓涓細流般溫柔的話語只是普通父母意義上的嘮叨嗎?這是壹個千年的信念。翻開每壹頁都令人耳目壹新,我的心總能染成金色。
兒子傅聰和傅敏寫給父親的信也附在書中。這些書信似乎並沒有永遠消失,它們很幸運地被我們的讀者作為這樣壹本好書來閱讀,這為其余的戒律增添了幾分民主和平等。可惜,這樣幸福的家庭被時代過早地拆散了。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我在力推這本書。也許妳能從中學到更多。妳不妨自己讀壹讀。
關於水滸傳的思考
《水滸傳》是壹部龐大而復雜的小說,生動地描述和反映了梁山起義從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它清晰地描述了當時起義的社會根源和原因,並成功地塑造了那些起義英雄的生動形象,通過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開了起義進程,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其實我覺得劇情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70回由宋江和晁蓋領銜,逐漸將江湖各個角落的英雄吸引到梁山。在這些勇者中,有的是自願上山的,有的是被貪官逼得走投無路的,有的是被鼓動上山的。但無論如何,這些人聚集在梁山的目的是為了替天行道,反抗當時的腐敗政治。這時候梁山那些英雄就像他們說的那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讓貪官膽戰心驚,讓人喜極而泣。作者也有意發泄對當時社會腐敗政權的不滿。後50章描述了梁山好漢接受朝廷申訴,報效國家的過程。他們征服了北方的遼國,消滅了虎田、王慶,所有首領都毫發無損。南征方臘之戰,讓梁山好漢損失了兵力,傷害了幸存者,卻沒有得到合理的、應得的回報。反而被奸臣迫害。梁山好漢幾乎都沒有好下場,表現了忠君報國的無奈。
所以《水滸傳》也反映了北宋政治社會的腐敗和混亂。所以在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官員行賄,欺壓百姓的事實,表現出當時百姓苦難無處舒展的現象。而宋江等人與王朝的政府官員對抗,為民鳴不平,則表明了這本書的另壹個中心思想:官逼民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此外,書中還有100多個主要任務,其氣質也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他們的語言和舉止與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密切相關。而讀者可以從書中人物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中深刻感受到他們獨特的個性。
《水滸傳》中的人物雖然大多粗魯,但作者的粗魯更讓人吃驚:比如魯達的粗魯是急躁的,不容忽視的,石瑾的粗魯是任性的,李悝jy的粗魯是蠻橫的,阮小二的粗魯是無法形容的,焦挺的粗魯是他自己的壞脾氣...這本書裏至少有十壹個鮮明的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這部小說以北宋末年的社會為背景,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書中人物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仿佛作者也肯定和歌頌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和復仇。舉個例子:宋武為兄報仇,無門無怨,於是復仇,最後被張都健陷害,後身在血樓;林沖在困境中壹再隱忍,被逼到絕望。他終於在山寺報了仇,在壹個雪夜上了梁山。解珍和傑寶為了要回壹只被他們射死的老虎,被太公送進了死囚牢房,這引發了顧大嫂的人劫獄出逃鄧州...可以說,人民反抗和復仇的權利在《水滸傳》中得到了有力的伸張。
梁山好漢都是傳說中的理想化人物。他們或勇敢,或足智多謀,或實力強大,做事光明磊落,敢為人先。因為水滸傳中的這些傳奇英雄對讀者有吸引力,所以水滸傳才如此受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