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宋史彭思永傳譯文

宋史彭思永傳譯文

譯文:彭思永,字季長,江西廬陵人。在他小時侯,早上起來讀書,在門外拾到壹個金釧,壹個人靜靜地就坐在原地。過了壹會兒,丟失金釧的人來尋找,彭思永仔細辨認,的確是那個人丟的,就還給了人家。

那人拿出錢來表示感謝,彭思永笑著說:“假使我需要錢,就藏起金釧來了。”起初參加科舉考試,(由於家庭貧困)拿了幾個手鐲作為路費。壹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來拜訪他,思永就拿出手鐲給眾人賞玩,有壹個人把鐲子藏在袖中,眾人都為思永尋找。

思永說:“數量只是這幾個罷了。”客人離開時,要舉手作揖,鐲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親在家去世時,家裏十分貧窮,同鄉贈送東西給他,他卻不接受。考取進士後,做過海南知縣、分寧知縣,睦州通判。

臺州發大水毀壞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就去臺州治水。把死者全部埋葬,還寫文章祭奠。老百姓因為貧窮不能修房子的,替他們伐木幫助他們,幾個月之後,公府私房都修造好了,修築的城墻比以前高了,而且堅固。

升為侍禦史後,議論朝廷降授官賞的弊端,認為亂(不正當的)封賞不是盛世應該有的現象。宋仁宗很贊賞。仁宗在明堂祭祀的前壹天,有文武百官都要進官升職的傳言,思永上奏說不應該沒有節制地給予恩賞,以使僥幸的人得利。

思永帶領同僚勸說,有人說:“等命令壹出,也不晚啊。”思永說:“在事情之前勸阻,只是得罪妳,命令壹旦發布,就不可勸止了。”於是壹個人上奏疏:“陛下廣泛布施不當的恩澤,難道是為了天下孤寒之士嗎。這不是社稷的福份啊。”

仁宗發怒了,中丞郭勸、諫官吳奎為他求情,於是因為泛恩這件事轉司封為員外郎,而解除了侍禦史的職務,後來又做湖北轉運使。加封直史館,擔任益州路轉運使。成都府官員挪用官府錢財,在牢獄服刑已經三年了,進出自如。

思永管理府事剛壹日,就把案件處理好了。老百姓拿著“褚券”(紙幣)買東西,藏在衣帶裏,小偷在手上帶著刀,直接割斷拿走,少有失手的。思永抓住壹個人審問,全部處理了小偷團夥並在臉上作了標記。

原文:彭思永,字季長,廬陵人。第進士,知南海、分寧縣,通判睦州。臺州大水敗城,人多溺,往攝治焉。盡葬死者,作文祭之;民貧不能葺居,為伐木以助之,數月,公私之舍皆具,城築高於前,而堅亦如之。

知潮州、常州。入為侍禦史,論內降授官賞之弊,謂斜封非盛世所當有,仁宗深然之。皇祐祀明堂前壹日,有傳百官皆進秩者。思永言不宜濫恩,以益僥幸。時張堯佐已貴而猶覬執政,王守忠已受寵而求旄節。思永率同列言之,或曰:“俟命出,未晚也。”

思永曰:“先事而言,第得罪爾;命壹出,不可止矣。”遂獨抗疏曰:“陛下覃此謬恩,豈為天下孤寒哉。不過為堯佐、守忠取悅眾人耳。外戚秉政,宦侍用權,非社稷之福也。”帝怒,中丞郭勸、諫官吳奎為之請,乃以泛恩轉司封員外郎而解臺職,為湖北轉運使。

下溪蠻彭仕羲作亂,先移書激罵辰州守。守將討之,思永按部適至,仕羲懼,遣使迎謝,寢其謀。

加直史館,為益州路轉運使。成都府吏盜公錢,付獄已三歲,出入自如。思永攝府事甫壹日,即具獄。民以楮券為市,藏衣帶中,盜置刃於爪,捷取之,鮮敗者。思永得壹人詰之,悉黥其黨隸兵間。

出處:出自宋朝彭思永的《宋史·彭思永傳》。

擴展資料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註,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註、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壹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

例如,從《宋史·食貨誌》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誌、律歷誌、五行誌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百度百科-宋史

百度百科-彭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