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哺餵孩子的心靈>這個標題,很容易認為這又是教授如何教養孩子的書籍,其實通篇讀下來,用壹句話總結最為貼切,也是書中原話:這是壹本書探索親子之間愛的流動以及我們自己個人成長的書!愛是最好的養料,我們教育的是孩子,哺餵的更是我們自己。
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闡述了滋養孩子內在生命成長的四大原動力--認同,安全感,重視,接納,作者認為這四點是給到孩子的愛的營養,當孩子們能夠得到足夠的認同,重視,接納以及安全感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感受到愛的喜悅。
本書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關於"重新看待父母",我們家姐弟三個,從小的生活雖然談不上大富大貴,但也基本上是衣食無憂。從小媽媽就對我們姐弟三人寄予厚望,希望子女都能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出類拔萃,當然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同心願了。記得小時候媽媽的管教很嚴,以至於我在面對媽媽的時候除了怕還是怕,現在回憶起來,那個時候做錯事,想到的都是如何掩飾如何不被發現,以避免打罵。成年後性格中有很多的自認為缺陷之處,早年沒有學習成長,總是自然將此"歸功"於我的母親,我曾經壹度認為父母就應該是無所不能的,也就是孟遷老師文中提及的"角色化",角色化是壹種慣性的思維模式,角色化對應的是功能和期待,我曾經認為父母就應該懂我,就應該溫柔,就應該無條件的接納......當發現這些都不能如我所願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有怨尤和不滿。其實從自己有了孩子,發現我在面對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的局限和不足的時候,我就理解了我們要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理解父母,因為父母其實也是和我們壹樣的普通人,他們不是生而就是父母,也是從孩子開始慢慢長大,其實在那個年代,在他們的認知中,他們已經傾盡全力,努力給到他們所認為的最好。在這個內容的最後,孟遷老師提出了看待父母的的第三個思維"生命化",告訴我們面對父母,我們可以嘗試不再將他當作角色去期待,不再當成壹個人去評價,當然這種生命化的思維不僅是可以用在重新看待父母上,其實也可以放在我們和任何壹個生命的鏈接上,包括親密關系,親子關系,自我關系乃至生活中的任何壹種關系。
所以我想這本書值得推薦給每壹位朋友,無論妳是單身,還是已經組建家庭,無論妳的孩子尚且處於牙牙學語,抑或是長大成人,其實這本書對於親愛的妳都很適用,妳可以把它看成是壹本育兒書,也可以看成是自我成長的書,因為無論妳目前的角色如何,妳都脫離不了三種關系,自我關系,親子關系還有與父母的關系……
當然妳也可以先關註孟遷老師的公眾號,分享給有需要的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