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壹番查閱,確認了自己對這句話的初步理解是對的。這句話出自《 孟子 ·離婁上》,原文是“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後代學者 王勉 評註到:“學問有余,人資於己,以不得已而應之可也。若好為人師,則自足而不復有進矣,此人之大患也。意思大概是說,學問淵博的人,如果因受他人所請而不得已教授知識,那是可以的。但如果喜好在人前以師者自居,這種自以為是便會阻礙個人進步,是個人成長的大敵。
不得不承認,自己以往大多與人相處的情境大概就是這句話所鞭斥的對象了。
最近幾年,壹直在刻意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雜七雜八的書看了不少,各種說書音頻常掛耳邊,這種快餐式的輸入帶來了思想膨脹的感覺,於是與朋友聊天的情景就變成了這樣:
朋友:“最近看書老走神,晚上不想去圖書館了,要不壹起去打球?”
我:“打球就不陪妳了,看書走神嘛,可以教妳壹個方法鍛煉註意力,叫正念冥想,就是 .......”
朋友:“我就覺得他說得很對呀,還有誰誰誰也是這麽認為的”
我:“那是因為,妳的信息獲取出現了回聲室效應,就是說......”
朋友:“妳說為什麽他的看法居然跟我差別這麽大,真是沒法和他交流”
我:“很正常啦,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裏就認為,物自體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自己的感知系統允許我們看到的,所有的認知都是主觀的,就連時間與空間都可能只是我們主觀認知的方式,妳知道二律悖反是怎麽來的嗎......”
就這樣,我逐漸成了朋友口中的“大神”,不知道誰先開始叫我“何老師”的,慢慢地大家都這麽稱呼我了。其中,也包括之前提到的那位“老友”......
沒想到自己壹直自鳴得意的事,在別人那裏卻成了禁忌。知道了那麽多的道理,卻看不透別人善意的表演......
前天是教師節,對老師的贊語霸了壹天的朋友圈。可以看出,老師不僅是壹個職業, 更是壹種受人敬重的社會身份,它凝結著知識本身的高貴以及傳道授業的功德。好為人師,單看並不壹定錯,就像對壹位老師來說,好為人師是敬業的表現。關鍵要看能否為人師,能否除了要看自身能力之外,還取決於他人意願。從 王勉 的評註中,也可以看出這兩個條件,壹是“學問有余”,二是“受資於人,不得已而應之”。在這兩個條件之外好為人師的人,其實是放大了人性中的虛榮,偷用師者身份的盛譽來填補自己內心的虧空。
就我個人來說,不得不承認,好為人師的行徑背後有滿足虛榮的動機。不過這只是壹部分,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想要從“教學相長”中獲益,希望空泛的知識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實體化,不過“乘人不備”的交流往往只會成為單方面的說教,不僅虛榮而且自私。我想朋友的個性簽名除了自我告誡之外也表達了對好為人師者的拒斥吧。
記得李笑來在《七年就是壹輩子》裏說過,在個人成長問題上,所有人都可以被分為兩種,壹是進取型,二是表現型。前者與人交往時,只會關心自己能學到什麽、如何有所長進,而後者更關心自己的表現如何,他人會怎樣評價自己。久而久之,這兩種人生便不可同日而語了。好為人師者自然更符合表現型,獲取了虛榮,卻在不斷地“表現”中大把浪費著師人長技的機會,此實乃人之大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