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NO.65《蛙》莫言

NO.65《蛙》莫言

前言:前段時間的小說翻譯課上,嚴老師偶然間講了壹些關於小說《蛙》中的語言特色以及相關的翻譯方法,壹下子激起了我對於這部小說的好奇,而恰巧多抓魚上在推這本書。於是,立刻下單,買來拜讀。

正文:

莫言憑借著小說《蛙》,通過葛浩文翻譯,最終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本書以壹個鄉村女醫生(文中“我”的堂姑姑)波瀾壯闊的壹生,反思中國六十年計劃生育史,傳達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呈現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傷痛,完整展現莫言文學王國的豐富奧妙。——摘自書中的序

《蛙》的書名來自1958年壹條新聞:“男女行房前生吞十四只蝌蚪便可避孕。”有常識的人都會覺得荒唐,但在當時,此法竟大為盛行。這成為莫言寫這本書的靈感,壹開始書的題目叫《蝌蚪丸》,2007年,才把書名改成了《蛙》。當我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是《蛙》的時候,內心充滿了疑惑。但當我看到作者是莫言,便覺得這壹切都理所應當。讀過莫言的書都知道,書的題目往往是壹個世俗的名字,可當妳讀完之後,世俗的名字背後體現深刻的寓意。

故事起源於日本作家杉谷義人到“我”(蝌蚪)的故鄉與當地文學愛好者暢談文學。在結識了“我”的姑姑之後,杉谷義人鼓勵當地文學愛好者以姑姑為素材寫出感人作品。“我”便以書信的方式寫給杉谷義人。文中以虛構的蝌蚪為主人公“我”,小說以作為鄉村產科大夫的姑姑拉開序幕。作為當地第壹個產科大夫,姑姑接生了幾千個小生命,救活了無數個因難產而有生命危險的產婦。但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後,”姑姑“成了抓計生的幹部。“姑姑”的工作重心變成了計劃生育的執行者,有壹些產婦在企圖超生的時候,任她們東躲西藏,上天下地,卻仍然被精明果斷的“姑姑”找了出來強制引產。這些人中包括“我”的第壹任妻子王仁美,懷胎七月的她在引產過程中大出血,壹屍兩命。還有那個企圖逃跑的快要生產小侏儒王膽,在被追逐的過程中早產而死。而到了老年階段,“姑姑”為“我”牽線找到了第二任妻子小獅子,她也是壹名產科醫生及計生幹部。沒有生育能力又非常喜歡孩子的小獅子,最後選擇了偷偷的找人代孕,“姑姑”還是那個親手為“代孕”女子接生的大夫。而那個“代孕”的苦命被火災毀容女子,正是導致小侏儒王膽早產的小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