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華文化經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它們是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沈澱的文化精品。以下是書單推薦:1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籍。
1、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二十篇。
2、 《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壹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3、 《莊子》
《莊子》是莊子學派的著述總集,道家的重要典籍。現存《莊子》***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壹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莊周弟子及後學所作。莊子名周,戰國中期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管漆園的小吏。他追求精神自由,視名利地位如糞土腐鼠。齊王慕名曾派使臣攜重金聘他為相,莊周回答,寧願在臟水溝裏自由嬉戲,不願受當權者的羈絆,拒絕了聘請。
4、 《孟子》
孟子,名軻,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山東鄒城人。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壹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壹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5、 《墨子》
墨子,名翟(dí),華夏族,滕國人。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的先祖是宋人。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是歷史上唯壹壹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關於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後由其弟子收集其語錄,完成《墨子》壹書傳世。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天智、陰鬼、“非命”、非樂、節葬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為突出成就的壹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6、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領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7、 《韓非子》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漢族、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稱韓非子或韓子。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
作為秦國的法家代表,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他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壹(另壹人為莊周)。著有《韓非子》壹書,***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壹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8、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有六千字左右,壹***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在臨沂。
9、 《左傳》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壹。《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壹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
10、 《楚辭》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采用楚國方言創作了壹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離騷體"。
國學經典書籍8本
1、《千家詩·神童詩·名賢集·增廣賢文》
行孝道、做善事,珍惜時間,勤學苦讀,體現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思想價值。
《千家詩》選用民間廣泛流傳的名家名篇;《神童詩》主要輯錄了神童汪洙的部分詩歌,《名賢集》《增廣賢文》則匯集文獻佳句及有韻的.諺語。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汪洙《神童詩》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名賢集》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增廣賢文》
本書作品以睿智的思考洞察社會人生,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通過簡潔凝練的詩歌、諺語告訴我們,在年少的時候要懂得珍惜時光、勤奮努力;在生活中要懂得孝順父母,和睦兄弟;在身處困境時,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2、《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被譽為“袖珍的百科全書”,涵蓋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為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僅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弟子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千字文》
3、《聲律啟蒙·笠翁對韻》
據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啟蒙教材”
本書為清朝學者車萬育所著的《聲律啟蒙》和戲曲家李漁的《笠翁對韻》的合訂本。
兒童熟讀這些句子,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音韻格律,自然地領會平仄對仗,以後在學做對聯和詩詞時,便可以信手拈來。
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聲律啟蒙》
湘竹含煙,腰下輕紗籠玳瑁;海棠經雨,臉邊清淚濕胭脂。——《笠翁對韻》
《聲律啟蒙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訓練兒童應對,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書中還引用大量典故傳說,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其中很多典故都具有壹定的教育、警示意義,符合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對兒童成長有著深遠影響。
4、《論語·大學·中庸》(精編本)
儒家學說經典合輯,闡述儒學哲學核心思想,匯集學習與傳承的篇章。
南宋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
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宋政治家趙普
《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是儒學重要的思想載體。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依據,在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論語·大學·中庸》發揮了儒家學說,論述了道、理、心、誠、仁、義、禮、智等哲學範疇,並加以闡述發揮,提出了以理為範疇的哲學體系。《論語》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重要著作。
5、《孔子家語譯註》(精編本)
集中體現孔子“仁”“禮”與“德”思想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壹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孔子認為壹個人不僅要懂得友善、愛人,而且要時刻反省自己,祛除內心的雜念和私欲,規範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社會禮法的規範。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孔子家語·王言》
本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形象的重要依據。書中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另外,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6、《孟子譯註》(精編本)
被譽為“儒家學說代表作、傳統散文寫作之高峰”。
孟子(約公元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
本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同編撰而成。
孟子善於論辯,長於思考,探索人性、人生、社會、政治等諸多問題,是要告訴我們:要時刻謹記保持美好的品德,經常通過自省等方式修養自身,將人性中的善發揚光大,做壹個善良、正直、勤奮修身,勇於挖掘自身缺點並改正的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孟子
本書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7、《荀子譯註》(精編本)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內容十分豐富,博大精深,是先秦學術思想成果總結性的著作。
本書告訴我們,要時刻保持對事物辯證的看待方式,學習他人的美好品德,通過他人的教導對自身進行約束和修養,將人性中的“惡”通過後天努力而改正,並通過自身道德感化、教育他人,做壹個善於思辨,勤奮修身,善於學習他人所長並改正自身缺點的人。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本書現存三十二篇,是荀子思想的總結,其內容旨在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荀子的學術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8、《道德經譯註》
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偉大著作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壹,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壹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 唐玄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壹種世界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