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胡壹川的藝術生平

胡壹川的藝術生平

胡壹川(1910-2000年)原名胡以撰,後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版畫家。少時在印度尼西亞讀小學,1925年畢業後,回國入廈門集美師範學校從張書學中國畫。

1910年4月16日生於福建省永定縣。

少時在印度尼西亞讀小學,1925年畢業後,回國入廈門集美師範學校,從'“ class=link>張書學中國畫。

1929年入杭州國立藝專。

參加壹八藝社和美聯,並加入***青團。

1933年轉入***產黨。

曾編《工人畫報》,並不幸被捕。

1936年在廈門《星光日報》及廈門美專,任記者和教員。

抗戰後到延安,任魯藝木刻工作團團長。

1939年創辦木刻工廠,大量印刷套色年畫、抗日宣傳畫。

1930年參加左翼美術家聯盟,在新興版畫影響下自學木刻,作品《流離》、 《饑民》等於1931年參加壹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受到好評。

1932年壹·二八事變後,他以目睹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的經歷刻成閘北風景,並以《失業工人》、《恐懼》、《到前線去》參加春地美術研究所舉辦的木刻展覽會。

1933年編印《工人畫報》和秘密為中國自濟會刻制小冊子。

此外,還參加野風畫會和MK木刻研究會活動,同年7月被捕入獄。

1936年出獄後在廈門《星光日報》當木刻記者,並任廈門美術專科學校木刻教員1937年到延安,先在兒童劇團和抗戰劇團工作,

為配合抗日宣傳,刻有《組織起來》、《肅清漢托匪》、《交公糧》、《抗日群眾大會》等作品,後調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任教。

翌年任該院木刻工作團團長,在敵後開展木刻宣傳工作。

1939年冬試制水印套色新年畫,受到敵後根據地群眾歡迎,之後創辦木刻工場,創作《參軍》、《破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等作品,並為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輯《敵後方木刻》。

1942年,創作了《不讓敵人通過》 、《勝利歸來》 、《牛犋變工》(見彩圖[《牛犋變工》(中國現代)])、《攻城》等套色木刻,畫風粗獷厚重而古樸,

色彩濃郁,個性鮮明。

1948年冬,跟隨部隊進駐天津,任天津美術工作隊隊長。

1949年調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授,為中央美術學院的創建作出了貢獻。

1953年受命籌建中南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

1958年學校遷至廣州,改稱廣州美術學院,任院長。

這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從事已經擱筆多年的油畫藝術的實踐,創作了革命歷史畫《開鐐》、《前夜》、《挖地道》等。

1958年學校遷至廣州,改稱廣州美術學院,任院長。這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從事已經擱筆多年的油畫藝術的實踐,創作了革命歷史畫《開鐐》、《前夜》、《挖地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