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教師博覽會讀書論壇有感
俄羅斯作家赫爾岑曾說過:人來到南方,會覺得年輕,想哭,想笑,想跳,想唱。於是,在這個幸運的七月,我來到了成都這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接受了壹次精神上的邀請。
天府榮成享盛宴,名家雲集,盡顯風采。
論壇邀請各路名家齊聚榮成,壹展風采。
聽了清華大學張夫也教授的《藝術教育新理念》講座,我們明白了藝術教育要遵循“高規約、多元審美、生態藝術、生活化”的理念;著名詩詞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方孝義先生的《古詩詞教學關鍵詞》講座,圍繞“情、言、文、趣”四個方面對古詩詞教學進行了經典解讀;從著名教育專家、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的報告中,我們收獲了閱讀的力量,壹個個感人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向著光明的壹面毫不懈怠地前進;著名教育學者、北師大教授吳國楨教授作了《用心與好書壹起成長》的講座,為我們講述了精神自我成長的智慧。著名作家李西閩寫道,堅持是壹種信念,它給予我們自我救贖的力量和光明。
著名教育學者、成都大學陳大衛教授做的《文化概念與觀課討論工具》,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著名語文教研員徐飛開啟了我們閱讀的第二次脈動。留著大胡子、彈著吉他的中國知名教師夏昆,外表硬朗,內心柔軟,富有教育情懷。他做了《壹個語文老師的詩與遠方》的報告,讓在場的老師眼前壹亮,讓我們看到了壹屆語文的傳奇,更是如此。他在自己的華人世界裏詩意而酣暢。
論壇還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和校長:冷冰、孟想、楊雪梅、陳文等。他們介紹了自己在教育、教學、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獨特經歷。他們的演講精彩紛呈,智慧分享催人奮進。
壹場又壹場的講座震撼了在場的每壹個人,擊中了每壹個人的內心;給參與者壹次又壹次的精神洗禮。
讀書是壹種力量。
從新老師到龍城太原,再到蓉城成都,我壹路跟隨,被李老師的教育情懷深深打動。我特別欣賞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教育壹定要有兒童視角。我最開心的是我的事業和我的愛好完全融為壹體。做壹個有故事的老師,每個故事都要充滿人性,浪漫,有趣。這是教育,這是快樂的老師!
在本次論壇上,李老師做了“閱讀的力量”的報告。沒有枯燥的理論,也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壹個又壹個樸實真誠的故事,非常感人,感人至深。他先講了自己的老丈人萬綠君的故事:萬先生年輕時學的是法學,後來轉行當了壹輩子語文老師。我雖然不是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但從小在私塾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二十四史也掌握的很好。本人精通文史哲,擅長書法,擅長寫古典詩詞。李老師說:萬老先生壹直是我身邊百科全書式的“教學參考書”。李老師也謙虛地說:與老壹輩大師相比,我們連學者都算不上,只是學者而已。從老人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了閱讀的力量:閱讀使壹個人精神健全,充滿靈魂,心胸開闊,生活幸福平靜。
接著,李老師結合老師的故事、老師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向我們闡釋了閱讀的力量:傳遞人性之光,延續精神之火,培養個性鮮明、舉止文明、精神自由的現代公民;給學校純凈的陽光,給孩子精神的底色,給老師幸福的芬芳;讓教育由薄變富,讓千千的普通教師找到優秀的自己;為自己和學生的未來留下壹段充滿人性的溫馨回憶。
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李先生以其淵博的知識,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引用和風趣的話語俘獲了全場觀眾的心。
堅持是壹種信仰。
李西閩,著名作家,中國新概念恐怖小說的領軍人物和倡導者,被譽為“恐怖之王”,汶川大地震幸存者。李老師做了《堅持是壹種信仰——文學·災難·重生》的報告。
他在報告中主要講了汶川地震時的慘痛經歷和重生的經歷。他被活埋了76個小時。我多處重傷,內心極度痛苦、恐懼、絕望。
李西閩說:“只有當生命受到威脅,失去自由,沒有食物和飲料時,人們才會重新審視自己。”。被困70多個小時,他被恐懼和痛苦折磨,幾乎回憶起自己40多年的生活。他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想象著奶奶在不遠處保護著他。想想他們的父母對苦難的包容,對生活的堅持;他想念他剛滿壹歲的小女兒...又累又渴,他想用手吸壹口尿,但他的手動不了,他卑微的願望無法實現。
沒有唏噓,沒有眼淚,臺下壹片寂靜,還有壹些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有的是折磨和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獲救後,李西閩患上了抑郁癥,他又開始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精神上的折磨讓李西閩意識到自救的重要性。“人在精神上永遠是孤獨的旅行者,沒有同伴”。他開始嘗試寫下這段經歷,用筆來撫平自己的心理創傷。由此,他創作了長篇紀實散文《幸存者》,為災難呈現了壹個真實的幸存者文本。正是這種持續的寫作治愈了他的傷痛。他在獲獎感言中說,他的生命被愛照亮,所有的悲傷和痛苦都必須由愛來拯救。所以,好好生活,過好每壹天,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安慰,也是走下去的信心。
對文學的執著,對生活的執著。讓自己脫胎換骨;愛是壹種力量,堅持是壹種信念。有了信念和堅持,黎明就在前方。這是我聽過的最珍貴的壹課,也是最難忘的壹課。
匆忙之中,我們應該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當我上前請李先生簽名時,他鄭重地寫了四個大字:愛是救贖。撫摸著這四個字,我感受到了愛的光芒和堅持的力量。
閱讀是教師的首要職責。
“妳的眼裏滿是綠葉,妳的課堂才能枝繁葉茂。壹堂好課幾乎是壹個人素養的全部呈現。不管妳喜不喜歡,當妳站在領獎臺上的時候,妳就要交出自己的全部,包括知識、眼光、感情、思維、審美、節奏等等。改變生活質量可以改變課堂質量,而這必須從閱讀開始。”開篇自帶光環,這是著名學者、蘇州工業園區語文教研員徐飛的閱讀觀。舞臺上的他優雅睿智,渾身散發著靈性的光芒。
徐老師的第壹學歷不高,只是壹所師範學校。從偏遠農村調到南通名校任教,從壹線教師到語文教研員,從蘇州首屆十佳班主任到中國教育報2014全國推廣閱讀十大人物...這些都得益於讀書。
現在很多人說起“我沒時間讀書”的時候,我們能不感到羞恥嗎?而“越忙越想學習,越學越清閑”應該是我們老師的生活常態。
信息時代,我們缺少的不是閱讀信息,而是閱讀信念。所以我們要樹立自己的閱讀信念;我們要培養自己的“閱讀中心”,在碎片化閱讀時代做壹個獨立的、個性化的讀者。我們可以看題目:找壹個我們感興趣的題目,找壹個妳最感興趣的人。然後精讀他關於這個題材的代表作,了解影響他的前輩和他影響的後人,沿著這個脈絡繼續讀下去。那麽,妳壹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為壹名教師,不能只看教育教學類書籍,要跨界,要用心讀書。雖然很難,但是真的很開心。另壹方面,在我加入新網老師之前,我總是會看壹些娛樂性的書籍,很放松,很休閑,不費力。但畢竟對自己的晉升影響不大;而有些純理論的書,卻對別人敬而遠之,所以壹直局限在自己的狹隘裏,所以達不到更廣闊的世界。
正如徐老師所說“讀書如蠶,重要的是轉化”。只有把讀書和工作、生活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打通讀書的兩條脈絡。沒有表達出來的閱讀是膚淺的,學會從書中提煉自己的觀點,找到自己的智慧。這也符合孫穎的外向型學習模式,有始有終。
壹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壹群人可以走得很遠。讀書是壹群人的事業。徐老師創辦了“九九”教師讀書會。帶領壹群人學習成長,遇見越來越好的自己。
徐老師的講課,像壹股清泉,流進他的心裏,堅定了他讀書、錄音、寫作的信念。
心之所欲,順乎過去;壹趟榮成,很高興妳來了。讓我們保持初心,回歸閱讀的原點。壹個人,只有通過書籍的浸潤,靈魂才不會疲憊,才有可能強化和超越自己;讓我們輕裝上陣,面對光明的壹面,去閱讀,去思考,去實踐,壹路享受書香到路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