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包括我)每天壹起床就會拿起手機打開微信,開始刷朋友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在下方點個贊,作個評論。早上起床,工作的休息間歇,吃飯時間,上廁所時間,睡前都會打開微信刷朋友圈。“朋友圈”也漸漸成為了人們交流的壹種方式。
時間長了妳會發現越刷朋友圈越焦慮,越焦慮越刷朋友圈,這就像壹個惡性循環,形成了壹種壞習慣。
於是很多人會采取措施防止自己刷朋友圈無節制,例如關閉朋友圈,卸載微信(這個不大可能),把原來放微信的地方換壹個地方,還有其他別的招數等等。
結果是所有的招都用遍了還是沒戒掉刷朋友圈的習慣,感覺人生無望了!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改掉刷朋友圈的習慣呢?
想要改掉刷朋友圈的習慣就得找出自己刷朋友圈的原因。
很多人其實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都是隨波逐流。現在什麽賺錢就做什麽,今年流行什麽顏色的衣服就穿什麽顏色的衣服,大咖說現在寫作是壹個人必備的技能,我就學習寫作......
在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更新是非常快的。可能妳在猶豫自己適不適合寫作的時候,妳壹直不怎麽關註的寫作者突然就出書開課程了;妳還沒有學完李海峰的DISC課程就有很多朋友跟妳說他們在學習樂嘉的性格色彩學了。
很多信息像多如牛毛的糖果飛向妳,而沒有清晰的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妳就會如臨大敵般不知該抓哪壹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在信息的汪洋中就會迷茫,迷茫就會產生焦慮,產生焦慮就會亂成壹套,而微信作為我們常用的社交軟件就會成為我們緩解焦慮的場所。
所以妳頻繁的刷微信可能就是妳缺乏目標,信息太多引起的焦慮造成的。
如何設立目標?請參考我寫的文章《如何制定壹生的計劃》或者看《壹生的計劃》這本書,這裏不做多敘述。
互聯網的時代不僅是帶來大量的信息和變化,而且還帶動互動與交流。
現在很流行的壹種身份就是斜杠青年。不管在線上的社群還是線下的交流會,人們往往都會用標簽來介紹自己,像我是運動愛好者,早餐達人,碼字者等等。
在這爭先恐後的學習中,壹直默默無聞的人在壹年內突然就像人生開了掛似的變成了在行行家,月入10萬,育兒專家,XX專欄作家,XX公司高管。這麽優秀的人都這麽努力,我要是還不努力還有活路嗎?
於是,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每天學習英語,寫壹篇短篇小說,運動30分鐘,學習得到專欄的5個專欄知識,每天閱讀壹本書......
結果壹天下來發現自己除了上班時間,睡眠時間,基本上都沒什麽時間學習了。制定的計劃也就能完成壹兩個,想想自己熟悉的偶像比自己忙多了,可人家壹天能學很多知識。想著想著,自己怎麽就這麽挫呢,這點事都幹不好,太沒用了。
高估自己的能力完不成自己的計劃任務會煩躁,煩躁也會讓自己刷微信。確實有些人是可以在壹天完成很多事情的,他們也比妳成長的快,可是我們不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
與其列了那麽多計劃,壹個都完不成或者完成的質量都不高,不如我們慢慢來。先把自己最想完成的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做好了這件事情以後再做下壹件,壹個個擊破。慢慢來反而比較快。
慢慢來就是安慰自己焦慮的狀態,焦慮少了會發現自己刷微信的頻次少了,因為妳刷微信的時候就會發現越刷越無聊,還不如找點事情做。
有些人天天在喊“我是重度拖延癥患者”、“我已經到了拖延癥晚期”,“我沒有辦法治療我的拖延癥”。在做壹件事情時,做著做著遇到困難了,不知道該怎麽辦,煩死了,於是就開始刷微信。刷著刷著就發現自己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各種懊悔心塞各種自批。
通常會以為刷微信是壹種放松的方式,我刷微信就是在放松大腦,在想這個問題怎麽解決了。可是不知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消耗妳的能量,引起妳的焦慮,問題還是問題,沒有解決。
怎麽辦?壹不做二不休,幹脆放縱自己刷微信,想刷多久就刷多久,刷都妳想吐為止。就像馬雲發現兒子有網癮,但是他沒有軟硬兼施地勸兒子不要上網,拿著錢跟兒子說,拿著這些錢去上網三天三夜。結果他兒子上了三天三夜發現上網真的太難受了,從此戒掉了網癮。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難事,方法對了問題就會解決。倘若妳發現自己總是遇到困難就刷微信來逃避,那麽建議壹天的計劃中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太困難可以把它分解,就像壹塊牛扒吃不了,切成小塊不就吃的了了嗎!
我們總是刷微信的習慣不要把它看成是壹種病,這不是病 , 存在就是合理的 。我認為刷微信就是壹種心態問題,妳缺乏目標,什麽都想要,遇到問題逃避都會引起焦慮,而不知不覺中焦慮又會讓妳去刷微信,所以自己的心態要擺正,心態好了自然就少刷微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