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麽對管仲評價那麽高?
那麽孔子為什麽又願意給管仲那麽高的評價呢?看具體的對話。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這天,壹個學生叫子路的,來找孔子。讀《論語》,孔子這麽些學生裏面,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子路。子路跟孔子,就像李逵跟宋江壹樣。而且,我比較心態猥瑣的說壹句,從做老師的角度說,妳班上有壹個子路這樣的學生,實在是幸福了。第壹,不管妳問什麽問題,他肯定第壹個舉手發言;第二,不管他回答的是什麽,他壹定答得不對。其他人壹看,說這個樣子還說個壹頭的勁,我講得比他好啊,我也說兩句。這課堂氣氛就很活躍了嘛。子路比較戇,性情中人,慷慨就義是他的理想,所以他喜歡為公子糾盡忠的召忽,而對管仲這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作風,是很瞧不上的。“未仁乎”前面那個曰,主語還是子路,子路發表意見時常常很沖動,然後就挨孔子訓,所以這次話說了壹半,他心裏也有點打鼓,這裏頓了壹下,然後才問:“管仲算不上仁吧?”九是多次。齊桓公多次聚會諸侯,可是大都是“衣裳之會”,不是靠的武力威脅。“妳來,妳不來我揍妳!”這都沒有。能這做到這些,靠的就是管仲,這說明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這個霸主當得很得人心,那為什麽能這麽得人心?再看下壹段: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壹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子貢也不認可管仲。於是孔子就解釋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於諸侯,壹舉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還受著他的恩惠吶。假如沒有管仲的話,我們都要披頭散發的穿野蠻人的服裝了。華夏的風俗,男子二十歲成年,就要行冠禮,把頭發結到頭上,女的十五歲成年,如果定了婚,就要行笄禮,也把頭發結到頭上。所以如果壹男壹女,是剛成年就結婚的,那就叫結發夫妻,因為結婚前剛剛在成人儀式上把頭發結起來了。戎狄就沒有這個規矩,都是披頭散發的。華夏族的衣服衣襟朝右邊開,叫右衽,戎狄正相反。披發左衽,都是戎狄的風俗。當時戎狄的勢力極盛,《公羊傳·僖公四年》有壹句話:“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南方的蠻族和北方的蠻族,他們的勢力已經挨上了。壹個在我們南邊壹個在我們北邊,他們挨上了,那我們哪兒去了?我們就好像風中的遊絲,雖然還沒有斷,但眼看著隨時都會斷,這叫“中國不絕若線”。所以,這時能出現壹個管仲這樣的人物,實在太重要了。他的功績,就是捍衛了華夏文明。管仲輔佐齊桓公積極促成諸侯會盟,口號就是:“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戎狄都跟豺狼壹樣,他們的野心、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妳不打他不行;而我們華夏的各國,再有什麽矛盾,是內部矛盾,都是親人,誰也別丟下誰。尊王攘夷,是管仲的大事業,如果他也像“匹夫匹婦”那樣,拘泥於壹些小的信用(諒是信用),找根繩把自己勒死(經是繩子,這裏是動詞,勒死),然後屍體丟小水溝裏,誰還知道他啊?管仲以攘夷為號召,孔子再以此推崇管仲,後來就形成了儒家的壹個重要命題,叫“華夷之辨”。當然要說明的是,這不是種族歧視,主要就是壹種文化上的優越感。照儒家的傳統,叫“中國則中國之,夷狄則夷狄之”。只要妳接受中國文化,那不管妳是什麽血統,什麽政治立場,都拿妳當中國人看,這叫“中國則中國之”;相反,壹個中國人,卻奇風異俗,那就不承認妳是中國人了,這叫“夷狄則夷狄之”。“夷”們當然不會喜歡這種優越感,但是最終又不得不接受華夏文明確實存在的優越性。比如北宋滅亡後,金兵攻破曲阜,壹把火把孔廟燒成了灰燼。但等到統治稍微穩定,金的皇帝便又撥專款把孔廟重新蓋起來,還在民間不知道什麽地方,找了個孔子的後代,尊為衍聖公,--當時孔子正牌嫡系的後代已經跑到了南宋,當然也在做衍聖公,這就出現了壹南壹北各有壹個衍聖公的搞笑局面。總之,金國是也尊起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