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曾氏家風

曾氏家風

世人皆知曾國藩,卻少有人知曾國藩的祖輩們!

史載曾國藩的曾祖曾競希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年幼做長工謀生,為了改變家族命運,辛苦勞作、勤儉持家以積攢錢財。曾競希每頓只以壹碗米飯、壹根辣椒充饑,攢錢後買了第壹小塊土地。因經營有方,後壹發不可收拾,曾家土地越來越多,家底也越來越殷實。到了曾國藩祖父曾玉屏壹代,因為壹次偶然的機會,被人斥罵“無知”後,曾玉屏幡然醒悟,立誓要為曾家培養出讀書為官之人。為此,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遵父命從十幾歲開始便參加科舉考試,可惜天資太差,到四十歲,仍屢試不中,卻屢敗屢考。曾國藩從十四歲開始,也跟著父親壹起參加科考,然而六次落榜。蒼天終不負有心之人,曾國藩第七次鄉試中秀才,二十七歲中進士,從此開始了仕途之路。自此之後,曾家盡出學子名人,五十年之內,又出了曾廣鈞進士,舉人、優貢、秀才更是多達二十多人。曾國藩是壹位讓晚清中興、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名人。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2016年冬天,我和家人壹起去參觀了位於湖南婁底市雙峰縣曾國藩故居——富厚堂。我們壹起去仔細追尋這位名人的歷史蹤跡,去曾家老宅中去感受傳說中的曾氏家風和文化底蘊,希望能夠得到壹些與眾不同的人生感悟。

富厚堂又稱毅勇候第,建築呈矩形狀,占地面積很大,約四萬平方米。從相關資料上了解到,富厚堂歷史上經過幾次修繕,並盡可能保留了曾國藩時期的原貌。富厚堂整體建築主體使用普通的青磚築成,材料非常簡單樸實,並沒有見到很多在江南古宅中流行的庭堂畫棟及小橋流水的風格,與曾國藩壹生節儉低調的為人處事風格壹致。但在短暫的參觀期間,有兩個地點還是讓我不得不駐足很久並仔細觀瞧。

第壹個地點就是步入正門後的第壹個廳堂。只見左右兩側的墻壁上掛滿了鏡框,裏面文字列示出了曾家歷代子孫中出現的名人及其相關事跡。人物之多,事跡之豐富,足足占滿了整個墻壁。其中列示出的人物歷經多個歷史時代,包括晚清、近代及現代。名人中既包括晚清時期湘軍中的忠義名臣,也包括現代在各個行業領域的帶頭人;既有從政的官員、經商的企業家、也有著名的教授學者;曾家的子孫可謂遍地開花散葉,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絕大多數都是領域內的傑出人物。

第二個是深處的正堂。只見頭頂處高懸了兩塊大匾,分別上書“武英殿大學士”和“翰林院庶吉士”,懸掛位置甚高,需仰頭觀望。“武英殿大學士”和“翰林院庶吉士”這正是曾國藩壹生中最自豪的兩個擡頭,那是清代最高級別的名譽地位,相當於目前我們國家院士級別的稱謂。這兩塊匾額高懸在正廳,可以看出曾國藩對於這兩個稱謂非常自豪和驕傲。曾國藩還有壹個更牛的稱謂叫“太子太保”,可惜在清代,“太子太保”並不賜匾,皇上只贈黃馬褂。想想距今壹百多年了,黃馬褂估計也早就腐爛了,沒有看到也不足為奇。

其他的房間很多,也有很多不同陳設。但可惜本人水平有限,有些匾上的文字比較晦澀,沒有完全看懂。但想想這些文字應該都是有歷史典故支撐,或者是曾國藩的壹份頓悟總結出來的警世名言。經過壹頓走馬觀花式的參觀,許多內容看過後也很快忘記了。

回去路上,我陷入了久久的沈思,中國歷史上像曾國藩家族這樣,長盛不衰,後人名人輩出的並不多見。而且曾家的後代們歷經多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地域上也分布在世界各地,仍能夠頑強不息地生存並獲取功名成就,這真的是非常罕見。我們又該怎樣理解這種社會現象?

現代人非常註重研究曾國藩的思想,各種介紹曾國藩的書籍也非常暢銷。其中最重要的壹本當屬《曾國藩家書》,它對於研究曾國藩壹生的歷史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曾國藩壹生經歷坎坷、仕途幾起幾落,與太平軍戰鬥中差點馬革裹屍,最後因平息義和團運動在天津郁郁而終。他把這些和家人的書信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並由後人編成《曾國藩家書》,他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麽?當時他在寫家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現代人如今會這麽熱衷於研究他的思想?

我猜想當時他可能有兩個目的。壹是通過書信的方式向皇上以明心誌。畢竟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軍權在握,他手中的湘軍對於當時的清政府而言是個實實在在的威脅。兔死狗烹的道理,曾國藩為官多年,不可能不懂。曾國藩通過家書的形式向北京當權者示忠心,以求自保,應該是壹個最主要的目的。二是通過將家書整理出來,作為曾家後人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和思想,代代相傳,形成良好的家風。這個目的曾國藩應該也是這麽想的,但他當時可能並沒有想到後人對於他的家書會如此熱衷和著迷。從這兩個動機來看,曾國藩的目的都達到了,家書可謂思想豐富並非常成功。毛主席曾早期評點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更讓曾國藩有了官方的高度評價。現代人之所以這麽癡迷於研究《曾國藩家書》,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書中經常提到的幾個核心精神思想,對於經常處於困惑中的現代人而言,猶如大海中的燈塔給人帶來光亮並指明方向。

《曾國藩家書》中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在為人處事及生活上尤以“拙誠”、“堅忍”、“勤儉”三點為重。“拙誠”強調壹個人要忠誠可靠、不欺不瞞。“拙誠”意味著壹個人不僅僅誠實,而且要將誠實上升到壹種信仰的高度。無論環境怎樣改變,都堅守信念,不為所動,甚至近乎愚的程度。“堅忍”強調無論生活或者仕途有多少困難,都應該堅強不屈、勇敢承受、再苦再難也要堅持。“勤儉”強調即使無論生活多麽富有,都不要忘記貧苦的日子,學會控制欲望,勤儉持家。家書中的精神,始於他的曾祖,並且經過他的爺爺、父親兩代堅持和發揚,在曾國藩這壹代開花結果,並通過書信的形式總結了下來,成為後人的壹筆精神財富。

想想那個赤貧出身,白手起家,每頓飯只吃壹根辣椒的曾祖曾競希,沒有堅持這三點,怎麽能夠給曾家的後人開創基業,讓他們能夠吃飽飯,從農田勞作中解放出來。

想想那個祖父曾玉屏,為了改變家族“無知”的現狀,立誓將後輩培養成才,壹直供著兒子和孫子去讀書。兒子四十不中秀才,作為父親仍然在“堅忍”默默地給予財務支持。

想想那個愚笨的父親曾麟書,從十多歲壹直考到四十多歲,天資不可謂不笨,但壹直憑著“堅忍”在眾人的嘲笑中頑強地學習,“屢考屢敗,屢敗屢考”。

最後再想想曾國藩本人,考中進士後,仕途不順。在與太平軍的壹次水戰中,損失了大半兵力,絕望中跳湖自盡,幸被部下救起。後上書朝廷,稱自己“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與他的父親何其相似。

曾家從曾祖曾競希這壹代開始,始終堅持著曾家的堅韌樸實的家風,並壹代代的通過言傳身教傳承下去。曾國藩深明此理,因此,他通過將為人處事的道理用書信的方式教導他的家人,並整理出來以供曾家後人學習。現實社會中,我們經常發現壹個家族的興盛,往往是幾代人努力拼搏的結果。壹個興盛的家族往往人才輩出,而保證家族長久興旺,不至沒落,最重要的就是良好家風的傳承。家風正、家族盛!

曾國藩的經歷告訴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始終都需要保持壹顆平靜的內心,並堅持自己的理想。參觀完曾國藩故居後,我默默地將微信的個性簽名修改為曾國藩的壹句名言——“不問收獲、只問耕耘”。曾氏家風可以成就曾家那麽多優秀的後人,曾氏家風也可以幫助我們其他人內心平靜下來。只要是對的事情,無論最終有沒有結果,都要去勇敢地堅持、堅持……

淡看浮雲三千裏,壹顆丹心玉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