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名言
1、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2、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遊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3、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壹並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 *** 相;持續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6、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7、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麽事是辦不好的) 8、以智說愚必不聽 9、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10、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11、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2、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13、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麽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麽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4、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思考成本與實際功效) 15、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後,而此時還總是關註對手的話,又怎樣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我的馬呢?) 16、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惡來選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廣博) 17、存亡在虛實,不在於眾寡。(壹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裏,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18、因可勢,求易道。(根據能夠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於成功的方法) 19、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禦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20、自勝謂之強。(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強者) 21、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最大的利益莫過於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於安穩) 22、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壹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23、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後,而此時還總是關註對手的話,又怎樣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我的馬呢?) 24、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5、非聖賢莫能聽至言 26、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 *** 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27、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因此經常有人淹死) 28、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優美文章) 29、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0、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31、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麽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32、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因此經常有人淹死) 33、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並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壹體的)(說明∶君主不可正因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4、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後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安閑之後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3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3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麽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37、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淩) 3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39、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40、小利為大利之殘 41、自見之謂明。(能夠認清自我的人才是明智的) 42、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惡來選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廣博) 43、壹手獨拍,雖疾無聲。(壹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44、聖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聖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正因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45、千裏之堤,毀於蟻穴。——《韓非子·喻老》(男人傷感簽名) 46、智術之士明察,聽用(壹旦任職),則燭重人(當道權臣)之陰情。 47、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淩) 49、君人者釋其刑?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壹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50、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長處,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顯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業) 51、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麽事是辦不好的) 5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麽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53、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54、巧為?,拙為鳶。(做車?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思考成本與實際功效) 55、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56、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因不用而牢固。) 57、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58、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59、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6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xi),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幹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禦不肖之徒。壹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並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61、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 *** 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62、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但是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63、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64、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6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描寫菊花的句子) 66、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鐘愛任用賢能之士,那麽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67、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於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因此就應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68、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6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 *** 相;持續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70、因可勢,求易道。(根據能夠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於成功的方法) 71、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72、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禦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73、壹以當十,所向無敵 74、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75、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麽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76、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77、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壹並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78、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但是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79、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因不用而牢固。 80、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8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麽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82、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幹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禦不肖之徒。壹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並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8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84、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後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安閑之後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85、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86、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87、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8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透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8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麽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麽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90、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最大的利益莫過於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於安穩) 91、故勢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當形勢不便時,是不就應逞強的) 92、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93、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於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因此就應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94、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遊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95、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96、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97、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98、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 *** 相;持續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99、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100、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透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101、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02、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壹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03、壹手獨拍,雖疾無聲。(壹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10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鐘愛任用賢能之士,那麽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105、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並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壹體的)(說明∶君主不可正因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106、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107、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0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109、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11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壹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壹》 112、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113、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114、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115、小忠乃大忠之賊 11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1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18、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鐘愛任用賢能之士,那麽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托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119、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壹並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20、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淩) 121、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22、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123、故勢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當形勢不便時,是不就應逞強的) 124、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壹樣的才能有不壹樣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幹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夠無為而治。) 125、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126、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長處,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顯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業) 127、聖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聖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正因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128、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12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麽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麽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30、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壹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131、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32、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3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壹樣的才能有不壹樣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幹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夠無為而治。) 134、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壹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1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麽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13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137、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13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39、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140、存亡在虛實,不在於眾寡。(壹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裏,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14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42、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143、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禦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14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法家經典有哪幾部?有關於法律的嗎?法家之所以成為“法”家是因為它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壹派。
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壹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但是法家也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 體現法家思想的法律法典最著名的應該是《法經》。 另外商鞅變法也蘊含了很多法家的治國理論。 但其只是受其思想影響,並非法家諸子的思想理論產物。 法家的經典著作有:韓非子的《韓非子》 商鞅的《商君書》 申不害的《申子》 先秦諸子散文中法家經典是《商君書》也稱《商子》,現存24篇[1]。《商君書》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壹,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商鞅及其後學的著作匯編。該書解決了在當時條件下實行變法的理論基礎問題,提出了變法的幾大原則,既有宏觀理論闡述,也有具體的法令軍規,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 是在韓非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誌》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誌》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非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 著作中許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法家在歷史上最出名的著作就是上述兩本了。 為什麽說“守株待兔”是法家的經典思想?戰國末期百家爭鳴,法家學派與儒家學派完全相反,法家的經典思想就是要運用權威,讓人們服從。這就是為什麽法家學派會的得到秦始皇的器重,它有利於大秦帝國的集權統治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底下做好壹切準備,靜待敵人上鉤的壹種手段。而法家的經典思想也體現在必須要學會算計,以更高的陰謀詭計去算計陰謀詭計。所以守株待兔體現了法家的經典思想。
守株待兔選自韓非子的五蠧,這則寓言故事是法家的韓非為了批判孟子“法先王”思想而寫的。守株待兔的深層次含義其實就體現在法家治國的手段當中。韓非子中,強調治國有兩大要點,壹是賞善罰惡,絕不手軟;二是禦臣有術,君王需無喜無悲。可見守株待兔屬於後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純粹是壹種算計的關系。
下大致吉安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而算計,夫妻之間也會互相算計。國家與國家之間、君臣之間,都是 *** 裸的算計關系。所以,法家認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必須要學會算計,以更高的陰謀詭計去算計陰謀詭計。 所以,法家認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必須要學會算計,以更高的陰謀詭計去算計陰謀詭計。
法家思想用壹種冷靜客觀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冷冰冰的態度去定義人際關系,用冷酷無情的利己主義去管理社會。韓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戰國末期禮制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形成的治國思想。"以法為核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改造了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中國法治建設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指導意義。 跪求法家經典語錄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商君書》
“行成於思,毀於隋。業精於勤,荒於嬉。”這是韓非子的名句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法》 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利,死則慮名 商君書 禮記是法家的經典著作嗎?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2] 《禮記》收集文章出處多源,多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典籍,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禮記》的作者不止壹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它的主要教材是 A.儒家經典 B.道家經典 C.法家經典 D.墨家經A 試題分析: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它的主要教材是儒家經典,故選A。點評:關於太學,學生還要知道,漢武帝設立太學的地點是長安;太學弟子每年考試壹次,成績優秀者可以做官。另外漢武帝還在地方設立官學,用儒家思想培訓官員,教化百姓。
法家(8)言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