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書法思想的形成時期可分為三段:
(1)30歲之前是醞釀期,廣泛學習並註重技法的學習,形成了註重“力與勢”的技法理論。
(2)30-50歲是成熟期,學到了很多東西,形成了自己的“醇厚典雅”風格理論。
(3)50歲以後是發展期,有很多原創思想,力求創新,形成了“古為不善,今為異於弊”的創新理論。
第壹,技術理論
徐先生對沈的“手腕論”等觀點有深刻的理解。他在結合古籍和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技法理論。他認為註重書法技巧是成就個人風格的前提。要點是:
(壹)掛肘掛腕理論
古人也強調“掛肘掛腕”。如清末許謙《筆法探略》論肘力:“故習肘力,必垂肘。所謂肘力雖然在於擡肘,但力其實是從背後來的。”古人壹輩子用壹支筆。這是壹般的理論,但實際應該怎麽做?徐老師曾經專門請教過沈老師,體會到用腕的妙處在於腕肘懸空以增加操作幅度,這主要是基於他對褚遂良楷書的研究。他把舉管高懸肘腕作為練字的基礎。沈說:“用筆的關鍵是先按據宜提,見氣質,點畫有意。“在上海看了沈老師的親身示範,徐老師對用筆有了更深的理解。
(2)力和勢的理論
古人對“力”和“勢”的論述很多,但都很抽象。就像蔡邕說的“寫得狠,皮相美”;張旭說的:“力量在於文字”和“不要使之局促”都是有參考價值的。徐老師認為,力與生命感有關,要表達得巧妙準確。第壹,要利用筆的天然彈性,比如他在重慶做的豬鬃筆,彈性好,縱橫方向都合適。書寫者可以破剛成柔或變柔為剛,寫出有立體感的線條,使點畫有跳出紙面的立體感。第二,除了中鋒之外,還要加強側翼和下筆。他意識到中心很重要,但他不能做到最好。筆桿和側面不光滑是人為外力造成的,豐富了筆桿的潛力。在討論《楚書》時,他還說:“我以前迷信中心,王羲之的《悼帖》看了好幾遍都不像。後來反復琢磨,確認側翼還真不少,尤其是“痛徹心扉”這幾個字,真的是筆尖邊畫出來的。所以筆高邊急,真的很像壹些。”我們花了三天時間看了他晚年的《樂全集》,從形式到精神都準備好了,真的是中間方互相利用形成的。第三,他認為力量來自於潛力。徐先生將沈老的“勝筆”說改為“得勢”,實際上是對漢晉書論的繼承和發展。崔原草書勢是中國第壹部書論,以勢論書。蔡邕的《九勢》和魏衡的《四體書勢》都研究過勢這個詞。但是,語言太華麗,看不懂。張懷瓘的“寫壹個字,先要了解情況”和康有為的“當妳了解了情況,妳就打勝仗了”的論斷,歷來被人重視。徐老師對“勢”的作用闡述的比較詳細,勢是用筆的節奏來把握的,是用心做筆來獲得的。他說:“為什麽不拘壹格、變化多端的點畫能組合成壹個和諧統壹的整體,而不是壹個矛盾的混沌呢?”訣竅就在於兩個字:“實力”和“潛力”。力就是筆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印印泥出的書,又陡又快。書寫過程中橫畫不拖,豎畫不直,用筆工整不粘。勢是筆勢和態勢,善於發力和控制書寫的輕重緩急是動力。點畫的多樣性取決於這種力量和潛力。”他認為,力感是書法藝術的生命和本質特征之壹,而神采只是力感的旋律表現。他自己的草書很有特色,像獵鷹的尾巴壹樣快速彈出,被認為是徐體書法的特色之壹。
(三)基礎理論
徐老師喜歡用韓愈的古訓“妳病而無知,妳病而”來教導弟子,反對急功近利。1991曾經對我說:“妳要多堅持崗位,多練手腕和肘關節的力量。五十後可以隨便寫。”壹句看似普通的話,其實包含了對我的鼓勵。在《秦漢篆書略》中,他敘述了自己學篆書四十余年,悟出了篆書的三昧。用強有力的筆,紮實的功夫,吊肘練腕肘,就能寫出任何風格的文筆。從65438年到0990年,他帶著8名書法研究生及其家屬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進行專業考察,壹路為接待單位寫書,往往壹書寫盡,很少失敗,令人驚嘆。回想起來,他在假期給我寫信說:“書法藝術靠的是技巧。不進則退。”到目前為止,我把它引向了右邊。1993換書前,附言說:“歷年的書和記錄,都用廢紙丟棄了。自從二月份貴由病重以來,他已經在成都住了三天,所以他可以在這裏拿到通行證,所以他可以留著它,以便改天檢查他進入中國的情況。”可見他是如此的勤奮,以至於不知道自己多大了。為了積累技巧,他認為具體要做到:(1)壹定要在最精細的作品上下功夫。(2)最大膽的作品也要徹底研究。(3)查閱古代名家的經典作品。談到臨摹篆書,他說初學者不要談古,更不要追求奇。他反對初學者的“粗枝大葉”,不求完美。《論謝無量書法》詩中說:“心手相忘,故人詩卷雲。天下患虛名,無風難畫虎”,是對走捷徑南下者的警示。“寫篆書時,他反對為了藏鋒而削去筆尖的做法,認為因少提而顯得俗氣,令人沮喪。
二、書意理論
書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隱藏在書法形象中的高趣味或藝術境界。徐老師認為,在掌握了書法技巧之後,壹定要註重書意的表達,即表達書法家生命意識的觀念。為此,老徐認為必須做到四點:第壹,忘記對方;第二,書要有韻;第三,自我修養;第四,精通寫作。忘我之心,忘我之手,可以不顧功利的自由表達。他在紹興旅遊,他說:“野山川少而長,永和當年流於此。”秘密會忘記心和手,以及如何規劃未來。"王右軍晚年這本書的妙處在於他對世俗的超脫。"離避風頭不遠了,來了還是會看到崇山。”這裏可以看出他的興趣。他稱贊趙茜的書法,說“英雄是相當過時的”,他說黃鸝的詩,“傅翁的書是什麽味道?“或者像回到甘爽靜茶。我想親自去參拜,但不想求開悟,吃桃花。”簡單而神秘的美,在於心靈的距離。評論倪寬贊為偽書,說此碑缺乏楚碑的嚴謹,失去了初唐保存下來的六朝古義。這個“古意”是唯壹有意義的,不可言說的“韻”。他說:“筆法可以在臨池中揣摩而得,筆法還需要書法以外的各種修養。蘇東坡說,‘退筆如山還不夠,讀萬卷書才明白精神’。這就是為什麽很多文人的篆書和飄逸的筆法比專門的書法家更勝壹籌。“很多年輕人刻意追求“成熟的年輕人”,其實並不確切,寫的很奇怪,但是很陌生。徐老師認為,寫作要充滿能量,能量壹定來自於熟悉,能量自有潛力。他反對“凡筆為體,墨為形”的觀點。他在評論王鐸的卷軸時說:“由於書法的嫻熟和對規則的熟悉,加上用筆的自然操作,形成了非凡的效果。“追求‘精於’是宋代以來理學家普遍的讀書準則,它促進了抽象思維的發展。徐老師認為,熟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為《戴明賢書法集》作序說:他的書和篆刻學古而不從古,沒有工匠的看外表的精神。他懂得了“以書為心畫”的真諦,用書和版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樸實自然。他反對書寫篆書和燒掉鋼筆的做法。他說:“燃燒筆尖的錯誤在於,我不明白篆書壹看就是提有無飯,實際上還是有無飯,始末分明,只是壹種向內轉的潛氣,是含蓄的。“這裏強調隱筆法,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第三,理論創新
徐先生認為創新是書法發展的目的和客觀規律,壹部書法史就是壹部不斷創新的歷史。
創新有兩個基本點:(1)創新很難。(2)要創新。只有創新才有出路。為此,他提出了“古之不善,今之有異弊”和“化貓為貓”的著名觀點。
(壹)“古之不當,今之不當”的理論
孫的這句名言,是許先生借用來表達他的書法思想的。他和朱文刻好後,做了壹個界段,說:“這八字是我的座右銘,‘無為而成’。".這壹主張成了他壹生的目標。在課堂上,他反復強調書法篆刻要提高,壹要精,二要避免匠氣和土氣。不學古人,根基不牢,只有將二者結合成時代精神,才能創出風格。刀和筆法是其次。對於處理古今關系,王先生認為只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東西才是可靠的。吸取古代的精華,克服現代人的缺陷,是同壹個道理。吸取過去的教訓,要“從心而學,不循跡而行。"他對道士李瑞卿首創的"箭筒筆"法,以清高誇張的方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不是絕對反對箭筒筆,但它不值得拿,書籍對自然是珍貴的。這是書法藝術非常重要的美學原則,應該努力追求,不應該刻意違背。“他認為創新是很自然的事情,應該遵循書法兩千多年的發展軌跡。於右任、謝無量等。沒談過創新,但他們確實創新了。而創新就是寫模型作品,那些塗鴉作品,還有借助弩的草書,其實都是表面文章。他在《題深如畫》中說:“草書雖如醉僧狂,不寫芭蕉可惜。好鳥偷看壹個久未去的人,聲音醇厚芬芳。“草書也是心靈的產物,不是瘋癲的外在形式,懂的人都知道。
(二)“精彩會議”理論
要創新,不僅要精研古文字,還要走萬裏路,掌握秘笈,拓展胸襟,開闊眼界,這些都是創新的必要準備。1990帶研究生考察泰山金剛經漢字、鐵山摩崖石刻、山東石雕博物館、文房四寶產地安徽。他們不避困難,寫了幾首詩,但都厭倦了。如《遊黃山詩》雲:“山川谷滿雲雨,土薄,石堅長而勁松。誰留在玄機,誰就有會,他做事就能成功。”這首詩有很多小讀者的書,寓意很深。他的印章中有“山河無限”、“山河處處可賞”、“今算西山勝敗甚為重要”等多處文字,表達了對祖國神奇山河的向往,得到了山河的幫助,養育了天地之義,是提升書法家人格的必要手段。拜訪名師也是走出去的內容之壹。1990期間,許先生專程拜訪先生,並贈送新出版的《東坡文選》。在許的墓誌銘中,周教授說:“雖然我繼承了家業,並向許多老師求助...或者我日復壹日地追隨他們,或者我來回地聽說他們,我尊敬他們,所以我能夠變得深刻;翻山越嶺,參考古跡,可以得到自然的幫助,所以可以成為大的。有傳承才有創造,有實踐才有交流。”此語概括準確,並無誇張之意。徐老師覺得先生的書法挺有意思的,雖然沒有談自己的創新。沒有憐憫之心的人才讓人生氣,看似平淡無奇,卻韻味悠長。達到了自然美的境界。
第四,修養理論
徐老師認為,任何達到壹定境界的藝術都是自身修養的結果。在他主編的《書法教程》中說“書法是壹門關於漢字書寫學習的藝術和學問。從寫作的結果來看,是藝術,從怎麽寫、要求、法度、內容、氣質、精神、欣賞等方面來看。,它是壹門要求極高的科學,涉及面非常廣,影響深遠。”這壹觀點首次將書法藝術明確定義為修養之學,揭示了傳統藝術的本質,為此,徐先生強調了四點:
(1)先制書論:自宋代理學建立理學體系以來,理學的書論強調理想人格,推崇聖賢之氣,追求孔顏之樂,培養氣節,以達到天人合壹的大目標,為近代的士人找到了壹個具體而抽象的目標。
(二)學會培養藝術理論
徐先生認為,作為壹個文人書法家,書法作品要有書石精神。他贊賞劉熙載“書貴清,而厚”的理論,提出了“高質量,富學問”的理論。他在《論楊守敬學貴言》中說:“心畫本源,能通心,要高質量地積累財富。百帖千碑,各有所悟。”
(3)名副其實的理論
“名”與“實”壹直是書法家關註的問題,關系到背後的影響。徐先生主張名不虛傳,反對浮名惡名。君子的事業是建立在正道上的。關於馬敘倫的書法詩,他說:“書懸無肘無肘,是金針石獅。但有益身心,名只是耳語。”贊美馬先生不求名利,但求利書天下的可貴精神,其實是他自身追求的寫照。
(四)書外求書,書外印刷論。
徐老師強調了字外功夫和印外功夫。雖然是小道的最後壹技之長,但他要很好地理解中國的哲學精神,才能全面理解書法的精髓。在篆刻史上,他強調:“黃牧甫的印章很古樸,看起來很古老。清朝和印度的發展與金石學的發展有關。絕不是壹塊石頭配壹把切肉刀就能結婚的。”這揭示了所有藝術家的共同成功。他評價易君石先生說:“他的篆書飄逸,飄逸,筆法優美。”也就是稱贊易先生深厚的字外功力對書籍印刷的促進作用。
五、風格理論
對書法風格的追求,就是對書法家人格的追求。徐老師多次告訴學生,要把最精致的作品做好,把最野性的作品攻下來。50後開始研究創作《大草》。尤其對懷素、張旭、皇姑,他抄草書最勤快。他的臨摹更方便文人的抒情風格,追求氣韻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薄而硬。
(2)不刺激,不做,風規矩就遠了。
(3)雅化論。
徐老師認為,文人書法家要靠自身的修養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應該追求狂放怪誕,而應該註重體現自己的氣質。許先生在文中稱贊了許多學者,並用“醇厚典雅”二字來評價。比如多次說過,文人所寫的篆書,比專門書法家和易君石所寫的篆書更為典雅,典雅大方,結構獨特,筆法優美。醇,純而濃,雅,清而正。徐先生認為,優雅應該有很多特點:
第壹,高雅要反對甜俗,它具有清新自然的特點。
第二,優雅是獨特的。
第三,優雅要以優雅為特征。
徐先生的書法思想是深厚實踐的理論結晶。先生的壹生波瀾壯闊,不平凡,也不平凡。他壹生追求學術精神的回歸,努力倡導學者之風。大學精神是現代人在與古人的對話中獲得的最理想的目標,也是現代人在盲目追求創新中自身理念迷失後的必然歸宿。
時至今日,徐先生的書法思想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依然鮮活、光芒四射、光彩奪目,令大家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