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布朗族有哪些特點

布朗族有哪些特點

布朗族是中國西南歷史悠久的壹個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著的濮人,自稱“烏”,他稱本人,俗稱“花濮蠻”。從日老(今保山)遷來猛底(今施甸),現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擺榔兩個鄉。布朗族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布朗語支,無文字,習漢文,有著極為豐富的口頭文化,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具鮮明特征的民族語言、服飾、歌舞、風俗習性。 文化藝術  布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民間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題材廣泛。歌舞頗受傣 族歌舞影響,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弦等樂器。布朗山壹帶的布朗人擅長跳“刀舞”,舞姿矯健有力。少男少女愛跳“圓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過節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族的歌舞頗受傣族歌舞影響。其民歌分為“拽”、“宰”、“素”三種:“拽”為近似說唱的敘事歌,多在婚禮中於室內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傳統民歌;“索”是即興編詞的旋律性較強的抒情對唱歌曲。西雙版納壹帶的布朗族民歌則分為“甩”、“宰”、“索”、“綴”四類,曲調幾乎不變,內容即興編唱。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和壹夫壹妻制,純情的少男少女戀愛和婚姻都比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幹涉的現象。 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壹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夥子們換上新裝,懷抱三弦,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爭相用詼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妝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打開房門,請小夥子們進來,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布朗山區串姑娘可以群訪、也可以單獨夜訪。是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雙方戀愛感情篤深,男子就會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區許多地方求婚時以花為媒。小夥子把從山上采回的鮮花獻給姑娘,當姑娘確認這個小夥子是真心地愛她時,就在花束中挑選最美麗的壹朵戴在頭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壹對情侶的婚典要重復舉行2至3次。第壹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盡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後,這次壹定要殺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民族服飾  布朗族穿著簡樸,布朗族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的服飾與 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並纏大包頭。景東布朗族婦女的著裝已與當地漢族基本相同。過去布朗族男子有紋身的習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種花紋。婦女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壹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煙。民族飲食  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雜糧。飲食喜酸辣,並嗜好煙酒。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並以牙齒被染成黑色為美。喜用鑼鍋或土鍋把稻米燜成米飯。尤擅煮竹筒飯,煮時選壹段鮮竹,裝好米和適量的水,用火燒熟,剖開竹筒壹人端壹半以竹筒當碗用。米飯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經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類以牛、羊、豬、雞肉最為常見,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蟲。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涼拌居多。對許多野味、魚、蝦、蟹、蟬、蟲等食物壹般還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蟬醬等。還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筍、酸肉、酸魚等,制作方法同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體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時最上面放壹層米飯。 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制。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在出酒時用壹種叫“懸鉤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飲酒必醉”之習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壹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居住在西雙版納布朗山的布朗族婦女,尤其是懷孕婦女嗜食當地紅土,據說此紅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