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章,本名共夫,人稱石齋。明宣德,265438年6月+265438年10月+10月26日(1428 165438+10月26日)出生於廣東新會縣大都會鄉。小時候家遷到江門白沙鄉,文人以鄉名稱呼白沙先生。卒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享年73歲。
白沙生於正統十二年。20歲參加鄉試,中了第九名舉人。之後又去了幾次北京,都考砸了。成化十九年(1483),五十六歲。被舉薦官員授予“翰林院檢討”,回到白沙鄉,在碧玉樓讀書講學。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當過官。白沙壹生雖未為官,卻以理學聞名,成為明代傑出的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其理論被稱為“白沙理論”或“江門學派”。
白沙講學的目的不在於華而不實,而在於實用,這與當時流行的、沈湎於名利的官學傳統辦學風格背道而馳。它突破了正統學派的學術權威,解放了傳統體制的束縛,為學者開辟了壹條新的道路。
白沙的學術思想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奠定了嶺南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地位。他的學說被譽為“獨開門戶,超然不凡”,“道學三千年,傳孔孟,學邵澄、朱”。因此也被尊為“大學者”、“聖人”,死後被尊為“文公公”,成為中國古代廣東唯壹壹位拜孔廟的學者。因此有“嶺南壹人”的美譽。
白沙先生是當代詩人。他的詩清高飄逸,具有陶淵明和邵康節的風格。張旭說:“他的詩也是敬神的,有些是古人所沒有的。”他常以詩談道,詩中多有哲理,故有“白沙詩如禪”之譽。詩平易近人,直抒胸臆而不雕琢,飽含哲理之作,是明詩中最具特色和崇高的。
除了理學、詩詞、文學,白沙更擅長寫書。他的書法移植自歐陽詢,在王飄漂的幫助下自成壹體。我年輕的時候用毛筆寫字,但草書寫得最好。《大頭蝦談》傳世的著名書法軸之壹,就是用毛筆寫的。晚年喜以白沙所創,毛心所縛之毛筆字,名曰“毛龍”。現在衙門的慈元寺碑是白沙晚年用毛龍寫的。白沙書法的出現,洗去了元代以來軟弱渙散的書法風格,改變了明代書法。這是白沙對書法造詣的貢獻。
高燕
高燕(1616-1689)是明末清初的廣東園林山水畫大師。字看大眾。高燕,廣東新會人,品德高尚,博覽群書,善寫善畫。在當時,他被稱為“三絕”,並與、、嵇、陳公胤、等結交。順治六年(1649),平南王尚可喜定居廣東,住在廣州,名聲很高。多次邀請他去做官,都被拒絕了。高燕畫風景和花卉,但他的作品不容易給人,尤其是官僚士人。到了晚年,我的藝術造詣更加精進,可以在月光下作畫,比白天作畫更勝壹籌。因為他姓高,所以被稱為“高士”。代表作是清初所繪的《秋寺夜鐘圖》,是他壹生用筆渾厚,功力深厚的代表作。還有“新會十二景”,再現了周剛如畫的山水風光。《邱琳觀瀑圖》被畫家譽為“筆墨在嶺南”。高燕卒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73歲。《獨山堂集》作者。
陳翔
陳翔(1805-1875)是蔡李佛拳的創始人。字典是英文的,號碼是大庭。廣東新會摩崖西京梅村拱北裏人。7歲隨叔叔陳遠虎(少林寺俗家弟子)學習佛教拳術。道光三年(1823),先在李油山求學四年,後師從蔡福。道光十四年(1834),陳翔下山,回到家鄉。兩年後,他苦心鉆研所學拳法,集蔡福、李油山、陳遠湖之大成,獨創壹套拳道初、中、高級共49套的拳法,被稱為“蔡李佛拳”。鹹豐三年,太平天國起義後,陳為躲避清廷,招募鄉村義勇軍,帶著家人到外地,先後在江門、南海、順德、中山、東莞等地設館收徒,弘揚“蔡李佛拳”技藝。數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子因其在學術上的成就而聞名,包括陳顯成、陳龍典、陳、龍子才、阮海、張炎等。陳翔在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做過屏友。1856九月告別回國。清廷搜捕太平軍殘余後,陳逃到香港,到南洋各地傳授“鐵箭拳”,被稱為蔡李佛的長拳,名聲很高。同治三年(1864),陳到舊金山,被華僑陳連宗會聘為國技師,弟子遍布全城。同治七年(1868),陳翔離開美國回老家生活。光緒元年(1875),九月十日逝世,享年70歲。
吳·
吳(1842——1922),原名吳旭,於文覺,號秩永,新會縣官來橋人,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三十日生於馬來亞馬六甲榮都延安。18歲時,他隨父親吳從新加坡回國,住在廣州芳村。他不喜歡章句的學習,喜歡看書、歷史課、小說,對新文化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後來轉學到教會學校,認識了英國牧師顏慧琳,被推薦到香港聖保羅書院就讀。在校期間,他不僅專心學習英語、數學、物理等課程,還關心社會。
1858年,吳剛滿16歲,在香港創辦《中外報》,這是中國人第壹次自己辦日報。以優異的成績從聖保羅學院畢業後,吳被聘為香港高等法院的翻譯。除了在高等法院和《中外公報》工作外,他還幫助陳愛亭在1864創辦了《香港華子日報》。1870,吳調任港檢署首席翻譯。
65438年至0874年,吳懷著救國治國的願望,自籌資金,赴倫敦林肯法學院深造。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她成為第壹個獲得英國法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877年3月,吳從英國返港。5月18日,香港律政司正式宣布他為大律師。吳為了維護香港同胞的利益,與種族歧視勢力進行了鬥爭。1878年8月,軒尼詩總督反對種族歧視,廢除鞭刑,贏得了香港同胞的支持,但卻引起了英國居民的不滿。吳、梁安等人在東華醫院召開會議研究對策,並決定出席65438年10月7日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群眾大會。65438年10月7日,當會議通過允許鞭刑時,吳提出抗議並帶領中國人離開了會議。同年6月,由東華醫院董事會發起,130華人富豪簽名的11,要求英國女王留任附屬總督;此外,還有2000多名華人簽名,要求英國女王廢除鞭刑。這兩份請願書都是由吳、等代表遞交給總督的。後來,經英國女王批準,香港廢除了鞭刑。吳敢於站出來據理力爭,為港人爭取民族平等、保護華人利益的行動贏得了中外人士的贊譽。總督明白,吳已經成為的中國領導人,可以利用他搞好中國事務,穩定香港。因此,同年6月65438+2月65438+6月,吳被任命為太平紳士,是中國40位太平紳士中唯壹的壹位。此後,吳廷芳被任命為立法會議員、香港政府裁判官和保良局副主席。
1882年,吳受清政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之邀,被招入其幕府任法律顧問,協助洋務和外事工作。後歷任北洋洋務局委員、法務部部長、商會部長、商務部部長助理、外交部部長、刑部部長助理。6月1896 11至6月1910,吳由二等銜晉升為四品堂公使,兩次在美國、日本、秘魯擔任公使。吳還協助清政府修訂清朝現行刑法,編纂民事和刑事訴訟法。
1911 10武昌起義,吳積極支持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 * *和平的革命主張。他致信清朝攝政王載灃和清朝親王許奕,建議清朝皇帝退位,建立* * *和政治制度。在《致清·狄青書》中,他說:“大江南北相繼獨立,其誌在消除專制積累的弊端,而在於建立* * *和政治制度。局勢岌岌可危,不可能終日茍且偷生,讓君主臣服於民,享受* * *的幸福。這篇文章在朝野引起轟動。”
1912 65438+10月1,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任命吳為大法官。不久,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抨擊辛亥革命,鼓吹復辟帝制的輿論。吳針對這種輿論和思潮,寫了《治理民國芻議》壹書,從國民教育、人才培養、財稅、礦產資源、司法獨立、民族宗教、婚姻家庭、用權、外交關系、報刊新聞、印刷出版等方面,全面闡述民主,加強綜合治理吳方婷還喜歡閱讀各種書籍,如儒家,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並研究健身之道。他寫了壹本書《生命延長新定律》。後來,孫中山於1917年9月1日被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的海軍和陸軍大元帥,吳被任命為外交部長。
1922年4月,廣東巡撫陳炯明因勾結北洋軍閥,破壞北伐而被革職後,吳任財政總長兼廣東巡撫。6月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脫險,登上永豐艦與叛軍對峙。這時,陳炯明試圖拉攏吳父子對抗孫中山,吳斷然拒絕,冒著生命危險,堅持與孫中山合作..17日,他和兒子吳朝書到永豐艦見孫中山,接受孫中山的指示,並及時通知各國駐粵領事嚴守中立,不得幫助叛軍。
吳因為這件事而氣得病倒了。當年6月23日在廣州病逝,享年81歲,葬於廣州東郊益王崗。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了“人民滅亡”幾個字以示哀悼。
馮平山
馮平山(1860—1931)本名潮安,又名康,本名,本名平山。新會縣會城鎮禪灣街道高堤裏人。他是香港第壹代華人企業家和銀行家,也是香港和外省著名的慈善家。
清末封為光祿寺官,忠縣大夫(六級官職)。1924年4月23日被香港英國政府授予“太平紳士”榮譽稱號。他壹生都非常關心莫裏茨的文化教育和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在新會、廣州、香港等地創辦學校、修建圖書館,耗資百余萬元,為國家培養人才、造福木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新會京唐圖書館已捐款成立。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是壹位傑出的人物,有仁公的稱號和冰室主人的稱號。廣東新會人。
12歲就是秀才,17歲就被譽為“神童”。後來我拜康有為為師。23歲(1895)赴京趕考,跟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泰晤士報》,出版《變法總論》,主編《西方政治學》壹書,應邀在長沙《泰晤士報》講學,積極倡導和推動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在著名的“維新運動”失敗後與康有為等人遊歷日本。
辛亥革命後,任袁世凱首席大法官。1916策動蔡鍔組織抗元護國軍,組織研究部,與段共事,任財務總監。五四時期,詩歌革命和小說革命都提倡改良文體。晚年棄政從文,先後在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並在天津、南京高校巡回講學。他以自己豐富廣博的知識,培養了壹批日後成為大才的人才。同時,他致力於研究中國歷史的政治思想和學術淵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梁啟超壹生愛國,立誌改革。他以“臥龍跳虎之才”影響或左右了近代史的變遷。他主張學習資本主義,使中國的政治改革更加強大。他是“大才如海”,“通曉中外古今,名揚天下”。他是中國晚清變法維新運動的領導人之壹,是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和文學家。作品豐富,主要是《飲冰室集》。
馮·
馮(1884.6.3-1984)廣東新會人。我從小就是個好畫家。14歲去廣州當童工,師從袁祖樞學習人像繪畫。18歲以拍照為生。1906赴墨西哥帝都國立美術學院工作學習。1911赴美,先後在舊金山布吉裏美術學院、芝加哥美術學院、紐約九街學生藝術研究會學習肖像畫。1922回國,參與創辦廣州美術學校,任學校董事。同年與胡根田等人創辦了美術團體“紅社”。1938去香港靠畫畫謀生。1949回廣州定居。1956年受聘為廣東文史研究館員,後任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擅長油畫。1919創作的油畫《自畫像》參加1929年全國美展,現藏中國美術館。魚,創作於1961,參加第三屆全國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在他的晚年,他的作品包括壹個年輕女子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