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符號的組合
秦朝統壹天下之前,各地割據,戰亂不堪。掌握軍權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以發號施令,可以調兵遣將。為了防止有人假傳軍令,古人發明了“虎符”,用銅鑄虎形,背面鐫刻銘文,分為兩半。皇帝出兵前,把完整的虎符壹分為二,壹半交給統帥。
微妙之處在於,兩半特別設計了“四合扣”,驗證時必須完全壹致,成為第壹層防偽。老虎符號上做不規則的凸點、凹坑、線條,就像密碼壹樣,成為第二層防偽。此外,虎符上還有壹種錯誤的金銘文,即先在上面刻上銘文,再在銘文中嵌入金絲,最後將整體打磨拋光形成銘文。有了這些防偽措施,別人想偽造老虎符號就沒那麽容易了!
簽名或畫十字
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書信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每個人的筆跡不壹樣,特點也不壹樣。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單的筆跡防偽,而在商業貿易和法律中,則上升到了簽寫的防偽技術。
雖然當時還沒有現代高超的指紋識別技術,但是聰明人已經發現每個人的指紋和掌紋都是不壹樣的,所以成為身份的標誌。古代商品交易的書面證據,認罪服法的罪名,都要簽名按手印。這種方式,我們現在還在用,但是數據庫已經從紙質進化到了互聯網。
書畫防偽
唐代文人眾多,詩書畫藝術占主導地位。很多書畫家為了證明“原創”,會在作品上做壹些密記或者蓋章。相傳,唐代畫家戴嵩擅長畫牛。他在壹個池塘邊觀察牛的時候,發現牛的眼睛裏有壹個牧童,所以他後來畫的牛的眼睛裏都有小牧童,和今天的微縮技術很像。
戴嵩不是唯壹使用這種方法的藝術家。很多書法家在完成作品的時候也會刻上自己獨特的印章,貼上。
古人的“身份證”
最早的“身份證”出現在秦國,商鞅發明了壹種“照片貼”,將持有人的姓名、職業、肖像和公章寫在竹板上。據說商鞅出逃的時候,因為拿不出自己的“照片帖”,被人舉報抓了起來。
到了唐代,“身份證”的樣式更加豐富,有自由符號、魚符號、龜符號、龍符等。其中,魚的象征最受歡迎。魚符號分為兩部分,左邊的符號放在皇宮裏作為存根,右邊的符號由持有者攜帶作為識別。宋高澄《事紀元》對此有所記載。
為了防止“身份證”被盜,還發明了壹種防偽標識——給魚符號配壹個魚袋或者制作不同的“身份證”來代表不同的人。同時,必須有壹個袋子來證明身份。後來武則天把魚的符號改為龜的符號。唐詩裏有:無緣無故嫁個有錢老公,讓祥子失望。這裏的有錢老公指的是有金龜符號的人。
鈔票防偽
古代沒有安全線、水印等防偽技術。硬幣是如何防止偽造的?宋代商品經濟發達,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四川發行。宋朝為了防止假鈔,印制鈔票選用“軍皮”四川紙,不允許私人購買——這是專門的紙張防偽法。
十字圖案由“木制人物”組成,圖案框架做在外面,復雜,造假者很難模仿。後來用紅、藍、黑等顏色套印圖案和公章,大概就是雙色、多色套印——圖案防偽法的開始。
元代紙幣不僅使用特殊材質、特殊圖案和管理機構印章,還在中央顯著位置印制“偽造者斬首”的警示信息,起到震懾作用。
商標防偽法
隨著商品經濟的萌芽和發展,壹些初級的“商標”也出現了。相傳宋代有個鞋匠叫任壹郎,手藝高超,生意興隆。然而,假貨很快出現擾亂市場。為了打擊假冒,任壹郎在自己做的鞋子裏藏了壹塊布。布上不僅寫了鞋子的制造時間,還有相應的編號,簡直就是現代的防偽商標。這部《商標打假法》也被企業界模仿。
古代也有壹些打擊制假的立法。比如唐朝對食品安全有全面的監管,對造假者制定了詳細的懲罰措施,甚至還有“退貨”制度。
水印
到了明清時期,防偽技術更上壹層樓,尤其是對於“聖旨”。聖旨的布料非常考究,都是上等的絲綢織錦,繡法精湛。聖旨兩端有飛銀龍作為“防偽”標誌。絲綢布上布滿祥雲,就像今天的防偽水印。而且所有詔令開頭的第壹個字都要印在右上角的第壹朵祥雲上。為了顯示聖旨的真實性,會加蓋皇帝的印章。印章的材質、封法、布局都極其精細,除非被盜,壹般很難偽造。
測試鍵
清代晉商采用加密技術防偽。密碼學,簡而言之,就是漢字代表數字的壹種密碼學。設置壹個看似無關的語言系統,在外人看來是壹個莫名其妙的天書,其實是暗藏玄機,通過壹定的規則可以讀出日期、銀量等秘密信息。每隔壹段時間,密碼就會發生變化,增加解碼難度,從而達到“防偽”的效果。
例如,日升昌銀行在九十五年期間將300組密碼從1826更改為1921。據史料記載,並沒有出現被冒名頂替的現象。
從這些歷史上的打假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技術都在設置壹個“門檻”,防止被復制和模仿。然而事實上,即使在今天,大部分防偽技術也沒有真正達到“易識別難仿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