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5T頭d”
所謂“火星文”,大多由非正規漢字符號、拼音、字母、異體字、繁體字等組成,壹般以讀音相同或相近、書寫簡便為原則,如“5T頭d(五體投地)”等;也有人專門尋找生僻的音近字、“半邊字”代替本字,如“咫 潮穸(只爭朝夕)”等;甚至還有直接使用日文中同義的漢字。
溯其來源,許多年輕人不約而同表示,看到別人寫了覺得有意思,也開始使用,甚至自創。目前,這類表述在網絡個人簽名、簡介及聊天、博客文章中屢見不鮮,使用者以青少年為主。而大多數網友壹般可通過文字的偏旁或字形,以及字母、數字的發音大致猜測到語句的意思。
對於有人費解皺眉、有人趨之若鶩的“火星文”,網友意見針鋒相對。不少人直指“火星文”糟蹋了傳統漢字文化。從事文字編輯工作的錢女士說,漢字區別於其他註音文字的壹大特點,就在“以形達意”,如果字母、拼音、錯別字壹股腦兒進來,漢字應有的美何在?網友小林則表示,無論是創造還是閱讀“火星文”,都好像壹次充滿想象力的挑戰,語言不都是在創新中發展的嗎?
語言創新非“兒戲”
對於“火星文”也可能推動現有漢語言文字發展的說法,專家強調,語言的創新與變化,是壹個緩慢的去粗取精的過程,怎能如此兒戲?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說,近些年真正進入日常語言的新詞,絕大多數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級人物,或者科技探索的新成果,如“互聯網”等。而形同文字遊戲的“火星文”顯然難以撼動傳統的文字創新習慣。
不少專家認為:網絡語言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許給漢語帶來了新鮮元素,但“如何在最適當的語境中使用最確切的語言”,值得關註。
市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毛世楨教授指出,網絡公眾論壇、網上壹對壹聊天、日常生活中的書信交流、文件頒布等不同語境,就好像不同的“通訊信道”,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通訊語言”。從這壹點上說,“火星文”在小範圍中有人使用和響應,也是正常的,這種“雕蟲小技”不足為慮,只要交流者之間能看得懂就行。
應該重視的是,各個“信道”間不能“串了信號”,所以要防止不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的“火星文”侵入日常書面語言。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宏對壹些青少年使用“火星文”表示擔憂:這類誕生於網絡交流中,以輸入簡潔、展示個性為目標的表述方法,不具有傳統漢語的典雅性,長此以往,可能影響青少年的書面表達,對他們使用漢字造成困擾。
據了解,在2006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管理辦法》有明文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範的網絡語匯;新聞報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範的網絡語匯。
莫忘文字“工具”屬性
“語言文字的存在,主要是為了保證社會交際的流暢、高效,所謂‘火星文’顯然違背了這壹最基本的‘工具’屬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費錦昌說。
他打了壹個比方:以前聽報告時他也自創了不少“速記法”,比如小圓圈代表“的”,“提手旁加個月”代表“抗美援朝”,但這些只適用於個人或小範圍的交流,若要進入公眾視野或更大範圍的社交領域,無疑為絕大多數人設置了重重障礙,顯然有違傳播的本意。
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當下的網絡語言從造詞到使用都缺乏規範。“火星文”中,有的壹味追求新奇,導致壹些自創的網語詞不達意、令人費解;有的“創造”詞時僅以讀音縮寫或同音詞形式出現,比如把“加油”寫成“+U”,不僅破壞了漢字的獨特內涵,而且故意混淆語言文字書寫,對現代漢語的發展產生危害。作為受眾面越來越大的新媒體平臺,網絡需要有關部門倡導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範的文字表述。這對於“互聯新壹代”的青少年來說,意義尤為重大。
市語委語言文字管理辦主任朱蕾指出,上海有關部門始終積極引導在網絡中使用符合規範的語言文字,如要求網絡開發公司率先在語言文字使用上進行規範等。同時不排斥壹些富有時代氣息、符合規範且為大多數人認知的網絡新詞,如“版主”、“鏈接”、“下載”等。希望“火星文”不在網絡世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