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大學歷任校長的名單
清朝京師大學堂時期 :
孫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淡靜老人,安徽壽州(今淮南壽縣)人。清鹹豐九年(1859)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累遷內閣學士,歷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尚書。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命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首任管理學務大臣,1900年後任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等。
許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許景澄(1845年—1900年),世稱許公。原名癸身,字竹筠,生於浙江嘉興,同治年間進士。1880年開始外交生涯,他曾被清政府任命為駐法、德、奧、荷4國公使。1890年改任駐俄、德、奧、荷4國公使。許景澄曾寫《外國師船表》,疏清朝廷,建議加強海防。1892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國新疆帕米爾地區,他曾作為中方談判代表,據理駁斥沙俄侵略行徑,俄軍拒不撤退。1898年,許景澄代表清政府與沙俄議定,在邊界未劃定前雙方軍隊維持現狀。
張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張百熙(1847—1907)字埜秋,壹作冶秋,號潛齋。湖南長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散館,授編修。其後先後任山東鄉試副考官、山東學政、四川鄉試正考官、日講起居註官、國子監祭酒、江西鄉試正考官、廣東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戶部尚書、郵傳部尚書等職。
張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張亨嘉(1847—1911),字燮鈞,壹字鐵君,福建侯官人。生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於遜帝宣統二年,年六十四歲。同治五年(壹八六六年)舉人,光緒九年(公元壹八八三年)進士,值南書房。官至禮部左侍郎,當拳匪禍作,極諫董福祥驕縱不可用,幾罹禍。督湘、浙學政,尤勵節愛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四年,視學湖南,念儒官為士模範,不激濁揚清,曷以勵風教。疏薦文行交修者數人,士習為壹變。
李家駒(1906年2月—1907年7月)?
李家駒(1871-1938),字柳溪,號昂若,廣州駐防漢軍正黃旗人,光緒二十年(1894)與三水梁士詒、新會陳昭常同榜進士。光緒二十四年(1898)任新開辦的京師大學堂提調,與李盛鐸等壹起赴日本考察學務。二十九年年任湖北學政,三十年調東三省學政,三十二年(1906)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號定園,益浚弟,江西萍鄉蓮花人。光緒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陜西學政,上 書房師傅,考試留學生閱卷大臣。曾任北京大學第三任校長、著名書法家。
劉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劉廷琛 (1867-1932) ,字幼雲,號潛樓,江西九江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在清末歷任翰林院編修、陜西提學使、京師大學堂監督、學部副大臣。曾於宣統元年向溥儀進講。辛亥後僑居青島。民國政府禮制館隸於政事堂。1914年7月1日,國務卿擬聘劉廷琛為禮制館顧問,劉乃撰《復禮制館書》以辭。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
嚴復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時(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劉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陳大齊(1929年1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蔣夢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時期 :
湯爾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錢稻孫(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恢復管治時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適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華人民***和國時期校長 :
湯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陸平 (1960年3月—1966年6月)?
張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學文化大革命工作組組長)?
聶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
聶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
楊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張龍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孫(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吳樹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陳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許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鳳(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至今)
擴展資料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壹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壹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壹流 、211工程、985工程? 、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 、亞洲大學聯盟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