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壹個有官方背景的表演團體,曾經非常活躍,那就是北京周末相聲社。成立於2003年,當時德雲社還沒有流行起來,俱樂部在北京的觀眾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到現在,社團家族已經走過了十幾年,在眾多相聲表演團體的競爭下,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活力,從演員到節目都顯得固定而古板。
北京周末相聲社的起源還是很受歡迎的。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方面是滿足普通人現場聽相聲的需求。那時候相聲正處於低谷,在電視上幾乎看不到,在生活中也找不到。對於觀眾來說,周末相聲社的開業滿足了他們近距離看相聲的需求。另外票價很低,屬於惠民演出,容易讓觀眾接受。
另壹方面,當時相聲演員很少。能有這樣壹個舞臺表演,對他們來說也是壹種體驗和機會,也覺得觀眾需要他們。
俱樂部成立的頭幾年,確實紅火過壹段時間。作為俱樂部的主席,李金鬥以其良好的人緣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相聲演員前來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德雲社興起以後,或者說德雲社和很多民間組織興起以後,事情就變了。德雲社的突然走紅攪動了相聲市場,演員們不僅有了表演的機會,而且賺的錢也比過去多了。
參加周末相聲社演出的壹些演員,還有不少加入了民間組織。對於這些人來說,在低價俱樂部演出只能獲得象征性的演出費,而在其他團體的收入會比在俱樂部高。所以這些人越來越傾向於去其他場館演出。
周末相聲社堅持低價,當然符合普通人的需求,但對於演員來說,門票常年只有二三十元,沒辦法讓他們有更多的動力去琢磨自己的作品和表演,很多時候只能應付。
兩種表演平時看社團的節目單。很多時候長時間只有幾個老面孔,作品來來回回說了很多年,對於有壹定追求的觀眾來說肯定是不滿意的。所以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俱樂部的演出只能是低價低質的,而這壹點是觀眾進來欣賞演出時不會珍惜的。
這兩年去俱樂部看演出的觀眾都會明白,臺下的觀眾對演員並沒有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愛,有時候只是靜靜地看著,這也讓演員很沮喪。互為因果。
相比之下,德雲社的表現卻走向了另壹個對立面。壹些知名演員在現場受到年輕粉絲的追捧,臺上臺下甚至可以侃侃而談。當然,這不是欣賞相聲表演的好方法,但至少說明觀眾對演員的表演充滿了興趣。
相聲的困境其實兩方面都有壹些問題。
北京周末相聲社的演出,由於缺乏觀眾的肯定或欣賞,演員缺乏動力和活力,作品壹成不變,難以吸引人。在德雲社的演出中,由於觀眾過於迷戀演員本身而非作品,演員壹時不知如何是好。
閻鶴祥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希望觀眾欣賞他最引以為傲的東西,但目前顯然不是這樣。被偶像化對演員被市場認可有好處,但對自己的相聲事業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