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萬歷甲辰,有老醫馴壹大角鹿,以鐵鉗其趾,設鞼韅其上,用籠頭銜勒,騎而走,角上掛葫蘆藥甕,隨所病出藥,服之輒愈。
家大人見之喜,欲售其鹿,老人欣然,肯解以贈,大人以三十金售之。五月朔日,為大父壽。
大父偉碩,跨之走數百步,輒立而喘,常命小傒籠之。從遊山澤。
次年,至雲間,解贈陳眉公。眉公羸瘦,行可連二三裏,大喜。
後攜至西湖六橋、三竺間,竹冠羽衣,往來於長堤深柳之下,見者嘖嘖,稱為“謫仙''。後眉公復號“麇公”者,以此。
白話譯文: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有個老醫生馴養了壹頭大角的鹿,用鐵把它的足趾鉗住,在身上裝置了鞍子和腹帶,套上籠頭,騎著它而行。在鹿角上掛上葫蘆藥罐,根據病人的需要拿出藥來,服藥的人都病愈了。
張岱的父親看到後,十分高興,想買那頭鹿,老人也十分高興,答應賣給他,於是,張岱父親就用三十金買了下來。五月初壹,帶來為張岱祖父張汝霖祝壽。
張汝霖身材高大魁梧,騎在鹿上走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66237上幾百步,鹿就停下喘氣了。張汝霖常讓童仆拉著它,跟著他在山林遊玩。
第二年,張汝霖到了松江府,就把它贈給了陳眉公陳繼儒。陳繼儒很瘦弱,騎著鹿能走二三裏,極為高興。
後來陳繼儒帶著這頭鹿到西湖六橋、三竺壹帶,他戴著竹子做的帽子,穿著道士穿的衣服,往來於長堤的柳樹之下,看到的人都嘖嘖稱奇,稱他為“謫仙”。後來陳繼儒又取了個“麋公”的號,就是這麽來的。
擴展資料:
《麋公》是明朝張岱創作的壹篇散文。收錄在《陶庵夢憶》壹書。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文學家。
出生於官宦之家。壹生未曾做官,過著落拓不羈、遊山玩水的“風雅”生活。
自稱“少為紈禱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童孌,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事,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自為墓誌銘》)。 明亡後,“無所歸止,披發入山,為野人”(《陶庵夢憶序》)。
清康熙初,參與編修《明史紀事本末》。著作頗豐,以小品散文著稱。
有《螂媛文集》《石匱書後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數種行於世。 百度百科-麋公。
2. 陶庵夢憶(卷五)範長白譯文,急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頭散發進入山中,形狀可怕地變成了野人。親戚朋友壹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藥猛獸,愕然地望著,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自挽詩》,屢次想自殺,但因《石匱書》未寫完,所以還在人間生活。然而甕中經常無米,不能煮飯療饑。我這才懂得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二老實在是餓死的,說他們不願吃周粟,還是後人誇張、粉飾的話。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長於王、謝之家,很享用過豪華的生活,今日遭到這樣的果報:以竹笠作為頭的報應,以草鞋作為足跟的報應,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以衲衣作為穿皮裘的報應,以麻布作為服用細葛布的報應,用來跟以前又輕又暖的衣服相對;以豆葉作為食肉的報應,以粗糧作為精米的報應,用來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對;以草薦作為溫暖床褥的報應,以石塊作為柔軟枕頭的報應,用來跟溫柔之物相對;以繩樞作為優良的戶樞的報應,以甕牖作為明亮的窗的報應,用來跟幹燥高爽的居室相對;以煙熏作為眼睛的報應,以糞臭作為鼻子的報應,用來跟以前的享受香艷相對;以跋涉路途作為腳的報應,以背負行囊作為肩膀的報應,用來跟以前的轎馬仆役相對。以前的各種罪案,都可以從今天的各種果報中看到。
在枕上聽到雞的啼聲,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因而回想我的壹生,繁華靡麗於轉眼之間,已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只不過是壹場夢幻。現在黃粱都已煮熟,車子已從蟻穴回來,這種日子應該怎樣來打發?只能追想遙遠的往事,壹想到就寫下來,拿到佛前壹樁樁地來懺悔。所寫的事,不按年月先後為次序,以與年譜相異;也不按門類排比,以與《誌林》相差別。偶而拿出壹則來看看,好象是在遊覽以前到過的地方,遇見了以前的朋友,雖說城郭依舊,人民已非,但我卻反而自己高興。我真可說是不能對之說夢的癡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壹個腳夫,為人挑酒,不慎跌了壹交,把酒壇子打破了。估計無從賠償,就長時間呆坐著想道:“能是夢便好!”又有壹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恍恍忽忽地還以為這不是真的,咬著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同樣是對於夢,壹個唯恐其不是夢,壹個又唯恐其是夢,但他們作為癡人則是壹樣的。我現在大夢將要醒了,但還在弄雕蟲小技,這又是在說夢話了。因而嘆息具有慧業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難改,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榻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壹樣。因此,其壹點名根,實在是象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雖然用猛烈的劫火來燒它,還是燒不掉的。
3. 文言文翻譯張岱的陶庵夢憶,閏元宵幫忙翻譯壹下,謝謝這是壹篇韻文,類似於駢文,很難翻譯,尤其難於直譯,試譯如下,並附有詞語解釋:張岱《陶庵夢憶》(卷八)閏元宵 原文 崇禎庚辰閏正月,與越中父老約重張五夜燈,余作張燈致語曰:“兩逢元正,歲成閏於攝提之辰;再值孟陬,天假人以閑暇之月。
《春秋傳》詳記二百四十二年事,春王正月,孔子未得重書;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乾德五年,宋祖猶煩欽賜。茲閏正月者,三生奇遇,何幸今日而當場;百歲難逢,須效古人而秉燭。
況吾大越,蓬萊福地,宛委洞天。大江以東,民皆安堵;遵海而北,水不揚波。
含哺嬉兮,***樂太平之世界;重譯至者,皆言中國有聖人。千百國來朝,白雉之陳無算;十三年於茲,黃耇之說有征。
樂聖銜杯,宜縱飲屠蘇之酒;較書分火,應暫輟太乙之藜。前此元宵,竟因雪妒,天亦知點綴豐年;後來燈夕,欲與月期,人不可蹉跎勝事。
六警山立,只說飛來東武,使雞犬不驚;百獸室懸,毋曰下守海澨,唯魚鱉是見。笙簫聒地,竹椽出自柯亭;花草盈街,禊帖攜來蘭渚。
士女潮湧,撼動蠡城;車馬雷殷,喚醒龍嶼。況時逢豐穰,呼庚呼癸,壹歲自兆重登;且科際辰年,為龍為光,兩榜必征雙首。
莫輕此五夜之樂,眼望何時?試問那百年之人,躬逢幾次?敢祈同誌,勿負良宵。敬藉赫蹄,喧傳口號。”
註釋1、攝提之辰:星名。屬亢宿,***六星。
位於大角星兩側,左三星曰左攝提,右三星曰右攝提。壹說即“攝提格”的省稱。
《楚辭·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註:“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後漢書·張純傳》:“今攝提之歲,倉龍甲寅,德在東宮。”唐無名氏《冥音錄》:“歲攝提,地府當有大變。”
2、孟陬:孟春正月。正月為陬,又為孟春月,故稱。
《楚辭·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註:“孟,始也。
貞,正也。於,於也。
正月為陬。”3、春王:指正月。
按《春秋》體例,魯十二公之元年均應書“春王正月公即位”,有些地方因故不書“正月”二字,後遂以“春王”指代正月。《春秋·定公元年》:“元年春王。”
杜預註:“公之始年不書正月,公即位在六月故。”4、大越:即越。
稱大是表敬。5、宛委:即宛委山。
傳說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因以借喻書文之珍貴難得。如清阮元所輯叢書名《宛委別藏》,即取意於此。
6、大江:即長江。7、安堵:猶安居。
8、遵海:沿著海岸。9、含哺:口銜食物。
形容人民生活安樂。《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10、嬉兮:指文恬武嬉,即社會安定。兮,語氣詞。
11、重譯:舊指南方荒遠之地。12、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雞。
古時以為瑞鳥。《尚書大傳》卷四:“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
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13、無算:不計其數。
極言其多。14、黃耇(gǒu):指年老的人。
15、有征:有依據。16、樂(lè)聖:謂樂逢聖世。
17、銜杯:口含酒杯。多指飲酒。
18、屠蘇之酒:亦作“屠酥”。藥酒名。
古代風俗,於農歷正月初壹飲屠蘇酒。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壹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次第從小起。”
19、較書:即校書。較,通“校”,校訂、校勘。
這裏指讀書。20、分火:指祭祀先祖。
“分火” 在閩南話裏叫“題公媽”,也就是將祖先分靈到自己家中供奉。分火有其儀式規則,應該如法如儀。
21、太乙之藜:即吹藜,或曰太乙吹藜火、太乙真人夜伴、太乙青藜光、汗簡讎天祿、太乙燃藜、太乙藜輝、然藜、藜光、青藜等。《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壹(神壹·劉向):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黑衣,植青藜之杖,扣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
老人乃吹杖端,赫然火出,因以照向,具說開辟以前。向因受《五行洪範》之文,辭說繁廣,向乃裂裳紳以記其言。
至曙而去,向請問姓名。雲:“我太壹之精,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
下而教焉。”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余略授子焉。”
向子歆,從向授其術,向亦不悟此人也。22、蹉跎:虛度光陰。
這裏指浪費;錯過。23、勝事:美好的事情。
24、六警:指警示、神示之意。25、山立:像高山壹樣屹立不動。
這裏指不搖動。26、東武:即“東武吟行”的省稱。
《文選·嵇康〈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更唱叠奏,聲若自然。”李善註:“魏武帝樂府有《東武吟》,曹植有《太山梁甫吟》。
左思《齊都賦》註曰:‘《東武》、《太山》皆齊之土風謠歌,謳吟之曲名也。’”東武吟行:樂府楚調曲名。
壹說為齊弦歌謳吟之曲名。東武,齊地名。
晉陸機、南朝宋鮑照、梁沈約等均有擬作。內容多詠嘆人生短促,榮華易逝。
27、室懸:即室如懸罄。指室中空無所有。
比喻壹貧如洗。28、海澨:海濱。
29、唯魚鱉是見:賓語前置句,即“見魚鱉”。“唯……是”輔助表示賓語前置。
30、聒地:聲音動地。31、竹椽:竹制的安在檁條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椽子。
32、柯亭:古地名。又名高遷亭。
在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以產良竹著名。
33、禊帖:《蘭亭序》帖的別稱。晉。
4. 尋2篇古文翻譯 獄中雜記 和 陶庵夢憶序獄中雜記(下面是全文翻譯 有些長 呵呵) 康熙五十壹年三月間,我(關押)在刑部監獄裏,看見犯人死去而從墻洞裏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個人。
(獄中)有個原洪洞縣的知縣杜君,站起來說道:“這是瘟疫發作了呵。現在氣候正常,死的人還不多,往年(這時候)多到每天十多人。”
我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杜君說:“這種疾病很容易傳染,傳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親屬,也不敢同他壹起居住。
而獄中有老監四座,每座老監有五間房子,看守們住在當中壹間裏,在房前的墻上開有窗戶,用來通光,屋頂也開有天窗,用來透氣。旁邊的四間牢房卻沒有開窗,可是關在裏面的犯人經常有二百多人。
每到傍晚便落了鎖,犯人的尿尿也都封閉在牢房裏,同食物的氣味混在壹起。再加上嚴冬時節貧窮的犯人在地上睡覺,等到春天地氣上升,很少有不生病的。
監獄裏有個老規矩,天亮了才開鎖,當深更半夜的時候,活人跟死人腳靠腳頭靠頭地躺著,沒有辦法避開,這就是傳染上的人多的原因。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強盜和犯案多次的賊,殺過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氣特別旺盛,染上這種病癥的十個當中沒有壹兩個,有的即使染上了,隨即也就好了。
那些接連死去的,都是因為罪輕被押以及被牽連的,被當作人證而不該受法律制裁的人。”我說:“京城裏有順天府的監獄,有五城兵馬禦史衙門的監獄,為什麽刑部衙門監獄裏關押的犯人竟多到這種程度呢?”杜君說:“近年來的訴訟案件,(只要)案情稍微重壹點,順天府、五城兵馬禦史衙門就不敢專擅判決;再加上掌管京城九門守衛工作的步兵統領訪查、緝捕、檢舉、盤查出來的犯人,統統歸刑部監獄關押;而十四司的郎史、員外郎當中的那些喜歡多事的,以及官署內管文書的小史、典獄官、看守們,都以關押的人越多越有利可圖,稍微有點牽連的,就壹定用盡方法捉來。
如果進了監獄,不管有罪無罪,壹定給戴上腳鐐手銬,關在老監裏,使(他們)痛苦得無法忍受了,然後就勸導他們去找保人,放他們出獄住在老監的外邊,估計他們家裏擁有的財產作為勒索的標準,而得來的錢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產以上的人家,都竭盡自己的資財來找保人,家產少壹點的,要求去掉腳鐐手銬住到老監外面的板屋裏,費用也要好幾十兩銀子。
只有(那些)非常貧窮無依無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關押,壹點也不寬容,還把他們做為標本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節嚴重的反而出來住在外面,而罪輕的、無罪的卻遭受那披枷戴鎖的痛苦。
他們心裏積聚著憂愁憤恨,睡眠飯食又違背常規,等到生了病,又沒有藥物治療,所以常常造成死亡。”我見皇上有愛惜生靈的品德,和以往那些好皇帝壹樣,每次審察判決書,必然能在被判死刑的犯人中尋求出壹些可以放生的人,而如今無辜者竟然到了這個樣子。
假使仁人君子向皇上直言:除死刑犯以及發配到邊遠地充軍的重刑犯外,那些罪行較輕以及受牽連還沒有結案定罪的犯人,可以另外關在壹座監獄裏,不給他們上手銬和腳鐐,這樣,所保全而活下來的人能數得清嗎!或者說:“監獄原有的五個牢房,定名為臨時拘留所,讓那些正在打官司而沒有結案定罪的人住。這樣即使實行過去的規章制度,也可以稍有補益。”
杜君說:“皇上開恩,凡犯罪官員住板屋;如今貧困犯人轉到老監關押,而大盜中卻有住板屋的人,這裏面是可以仔細查究的啊!不如安置在另壹所監獄裏,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我同案被關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書生及早在獄中的同官縣的僧某人,先後傳染上瘟疫死去,他們都是不應該受到重罰的。
又有個姓什麽的用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兒子,(他)左右的鄰居(受牽連)被戴上刑具關進老監,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我對這些事有感觸,就拿杜君的話普遍詢問獄中的人,大家說的都壹樣,於是便寫了下來。
凡是判了死罪的案件上奏(以後),劊子手就先等在牢房外面,支使他的同夥進去勒索財物,這叫做“斯羅”。家中富有的犯人,同夥就找他的親屬(談),對貧窮的犯人就當面告訴他。
(對)其中受淩遲碎剮的,就說:“要是順從我,就先刺心臟;不然四肢砍完了,心還不會死。”(對)其中受絞刑的,就說:“要是順從我,開始壹絞就能斷氣;不然絞三次(還要)加用別的刑具,然後才能死去。”
只有對那些砍頭的,沒有什麽好要挾的,但是還要留下他的腦袋做抵押品。因此,有錢的賄賂往往要花幾十兩甚至上百兩銀子,沒有錢的也要把自己的衣服賣光;壹點財物沒有的,就按照說過的那樣來懲處他。
負責捆綁犯人的也是這樣,(犯人)不能順從他的心願,捆綁時就先折斷他的筋骨。每年秋天集中處決犯人時,勾著姓名立即執行的占判死罪囚犯的十分之三四,留著暫不執行的占十分之六七,都被捆綁到行刑的西市去等待命令。
那些在捆綁時受了傷的,即使僥幸保留了性命,也要病上好幾個月才能痊愈,有的竟然成為殘廢。我曾經找壹個老年管文書的小官詢問過這件事:“他們跟那些被處決、被捆綁的人,不是有什麽仇恨,只不過希望得到壹點財物而已;果真沒有,最後也就寬容寬容他們,這難道不是壹種善行嗎?”回答說:“。
5. 《陶庵夢憶·於園》的翻譯陶庵夢憶·於園
於園在瓜洲停船五裏鋪的地方,是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的園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的打開門鎖,開門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知府的佐官,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處處殷勤地招待我們。
這座園子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砌的假山。前屋前面有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裏因為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裏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擡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裏因為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桿外面,有壹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回旋貝殼,這裏因為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向後,有壹座長得像小船的水閣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裏嘰嘰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裏,這裏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借假山而有名聲,這樣的假山石安置於園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6. 《陶庵夢憶.濮仲謙雕刻》全文翻譯南京濮仲謙,古樸的容貌,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卑微謙恭的形象,好像是壹個無能之輩。然而他的雕刻藝術,技藝高巧,可以奪天工了。他雕刻竹器,壹帚、壹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雕刻了幾刀,而價值立即以兩倍計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歡的是,又必用盤根錯節的竹子,憑借不用刀砍斧削為奇特,則是因為經過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壹下,卻於是獲得高價,真不可思議。
濮仲謙名聲大噪,能夠得到他在書畫雕刻藝術作品上的簽名題字,此物品的價格就會立即飛漲。三山街得到仲謙的手題字而獲利的有數十人.然而仲謙自己卻貧窮如故。在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立即自己動手雕刻起來。然而如果不對他的意,即使以勢壓人、以利誘人,終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7. 出自《陶庵夢憶.鬥雞社》鬥雞文言文翻譯白話譯文:
天啟二年(1622)間鬥雞很流行,於是我就在龍山下創建了鬥雞社,並且效仿唐代王勃作了壹篇《鬥雞檄》。
仲叔、秦壹生等人每天都攜帶古董、書畫、文錦、川扇等物品和我賭鬥,我的雞多次戰勝他們。仲叔非常生氣,於是他就給雞的腳掌和羽毛分別套上金屬套子和防護器具,凡是可以幫助雞搏鬥的方法他都用上了,可還是沒有勝利。
仲叔聽人說徐州武陽侯樊噲的子孫,鬥雞堪稱天下第壹,他們養的鬥雞有長頸黑嘴,膽大從容得能在高桌上吃米。仲叔心動,秘密派人尋訪這種鬥雞,無果後更加憤懣了。
壹天,我看野史上有說唐玄宗是酉年酉月生,因喜歡鬥雞而亡國。我也是酉年酉月出生,於是我就放棄此種嗜好了。
原文:
天啟壬戌間好鬥雞,設鬥雞社於龍山下,仿王勃《鬥雞檄》,檄同社。仲叔秦壹生日攜古董、書畫、文錦、川扇等物與余博,余雞屢勝之。
仲叔忿懣,金其距,介其羽,凡足以助其腷膊敪咮者,無遺策。又不勝。
人有言徐州武陽侯樊噲子孫,鬥雞雄天下,長頸烏喙,能於高桌上啄粟。仲叔心動,密遣使訪之,又不得,益忿懣。
壹日,余閱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鬥雞而亡其國。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初字維城,後字宗子,又字天孫,因著《石匱書》,人稱“石公”,於是又字石公,號陶庵,晚號六休居士、蝶庵、古劍老人(壹作古劍陶庵老人)、渴旦廬等。
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四川劍門(故其自稱“蜀人”),明清之際史學家、文學家,史學方面與談遷、萬斯同、查繼佐並稱“浙東四大史家”,文學創作方面以小品文見長,以“小品聖手”名世。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長住外祖父家養病,除了因聰穎善對而被舅父陶虎溪稱為“今之江淹”外,還提出過“若以有詩句之畫作畫,畫不能佳;以有詩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等灼見。
在天啟年間和崇禎初年則悠遊自在,留下大量詩文;崇禎八年(1635年)參加鄉試而不第,因而未入仕;明亡後先是避兵災於剡中,兵災結束後隱居四明山中,堅守貧困,開始潛心著述,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
康熙四年(1665年)撰寫《自為墓誌銘》,頗有向死而生之意;後約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與世長辭,享年約八十四歲,逝後被安葬於山陰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