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信息可以登錄博寶藝術網看看。
問題二:上面有個米字是哪個朝代的銅錢 上面有個米字,具體是什麽年代的錢幣品種,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
問題三:這個銅錢啥時候的?值多少米? 這個銅錢啥時候的,上個圖知道值多少米.
問題四:左邊壹個金 右邊壹個米是什麽字啊 是壹個古錢上的字! 應該是五銖的銖
從右往左依次是五銖
問題五:我手上有壹米古錢幣不到是哪個朝代的? 北宋聖宋元寶篆書小平錢熟坑傳世真品,存世量巨大,這種品相的市價不超過3元。
問題六:古錢幣15毫米是什麽錢幣 妳好,妳看到的1.5CM的古幣,有可能是私鑄的銅幣,妳可以上傳圖片就知道了。希望能幫上妳。
問題七:古幣裏什麽是母錢?怎麽區分? 母錢既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中央和地方財政所制作的標準樣板錢。 根據母錢作為樣板的用途,母錢可分為三種,即錢樣、雕母錢和鑄母錢。錢樣是根據錢幣的設計,用錫、象牙或紅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錢幣實物樣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審定。從嚴格意義上講,錢樣還不能算作錢幣,因為它只作為送審報批的實物圖樣,不能流通。錢樣是給皇帝審定用,壹類錢幣的錢樣理論上應該只有壹枚,所以數量極為稀少,壹般在交易市場上幾乎不能見到。
雕母是按照朝廷規定的那種規範性錢的形式,把它雕刻出來,面、背要求很嚴格,而且請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來寫錢文,把它刻成錢模場。雕母做出來以後,經過審定批準以後,就開始翻鑄了。翻鑄還不能大量地翻鑄,翻多了,就變形了,所以翻出來的錢也是有壹定 *** 的。第壹次翻出來的錢叫鑄母。我們壹般講的母錢就是鑄母,如果是講雕母,就是有特殊意義的,是手雕的,這和壹般的鑄母差別很大。
雕母和鑄母的區別最明顯表現在錢幣的紋飾內容上,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鑄母的錢文筆畫也非常清晰,紋絡較為挺拔深峻,但因為鑄母錢是翻鑄所成,為了使它的外緣輪廓和內廓穿口光潔,壹般會經過冷加工,因此錢面上會有挫磨的痕跡。
母錢與行用錢壹個明顯的區別是錢幣的大小和厚度有區別。由於古時翻鑄錢幣采用刻模灌鑄的方法,因此制造出來的行用錢的體積會比作為刻模樣本的母錢稍小。母錢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收藏母錢,首先要留神體積超出常品的大錢,其次要註意分量異於常品的厚重錢。
母錢往往混跡於常見的行用錢之中,而且過去的集幣者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不乏有撿漏的可能。由於母錢的材質都異於常品,所以品相壹般較好,但是由於數量稀少,所以鑒別母錢還得從做工、體積上多下工夫,不要簡單將品相好的錢幣當成母錢。
問題八:古錢幣長平式什麽意思 妳看看下面這篇文章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小議常平式乾隆通寶
2015年11月19日07:56 新浪收藏 微博我有話說(6人參與)收藏本文
所謂常平式古錢,上起秦漢半兩、五銖,下至清康熙、雍正方孔圓錢,壹千多年間,無壹本錢幣著錄上有這個專用名詞。直至清乾隆年間,有人將壹種寬緣乾隆小平錢,特別是寶蘇局、寶浙局鑄的寬緣錢稱之為“常平式”。經過電腦上查詢,著名錢幣學家孫仲匯所著《簡明錢幣詞典》壹書中,介紹過壹枚寶蘇局寬緣大錢,註明稱之為常平式錢。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四大冊巨著中,只有乾隆通寶大錢中選出寶浙局寬緣大錢、寶蘇局寬緣大錢兩枚,註稱為常平式錢。乾隆之後直至光緒、宣統,錢幣資料中再也沒有出現過所謂常平式錢。這種奇特的現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究其來源,是乾隆年間寶蘇、寶浙局所鑄壹種寬緣錢,與朝鮮國李氏王朝所鑄的寬緣錢常平通寶相若,故有的錢幣學家稱之為常平式。但令人費解的是,唐宋元明到大清順治、康熙、雍正時期,闊緣大錢可謂比比皆是,卻無壹枚被稱為常平式。
另壹說:常平錢壹詞源於鄰國日本,日本在古錢幣學家對中國歷朝歷代古錢研究頗細、分類極詳,曾把乾隆年間寶蘇、寶浙兩局鑄的寬緣較大的錢稱之為常平式,被中國專家引用至今。這種說法有些牽強附會,遠的不說,就講乾隆皇帝的父親雍正、爺爺康熙,這兩朝鑄的寬緣大錢數量最多,就是乾隆本朝寶源、寶泉局和其他地方鑄錢局也鑄造不少寬緣大錢,和寶浙、寶蘇局所鑄常平式壹模壹樣,但並沒有得到“常平式”稱號。
現在由於部分人炒作,在網上號稱“常平式”的乾隆通寶幾乎隨處可見,且價格超過普品乾隆錢十倍以上,窄、寬緣俱全,大小字都有,可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筆者雖然對乾隆通寶錢中常平式錢知之不深,但關於“常平式”的研究,通過實踐探索和資料整理小有收獲,分享出來以饗同好。
乾隆大錢中所謂常平式,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壹是錢稍大於普品,錢緣較寬;二是錢的銘文字大於普品,且不同於普品清書楷體,而是近宋體;三是銅質精黃,無砂眼流銅。這裏介紹壹枚寶福局鑄乾隆通寶大錢(見圖),直徑25毫米,緣寬3毫米,重4.3克,宋體大字,背上壹巨星,這種形制在寶福局乾隆通寶錢中可謂鶴立雞群了。按照以上標準判斷,筆者以為這就是壹枚寶福局乾隆通寶常平式錢。壹家之言,不確之處,請方家探討指正。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 安徽滁州 張蔭曾)
問題九:古錢幣常用術語 錢幣學:研究已退出流通領域的貨幣實物的專門學科。
古錢:指已退出流通領域,失去了貨幣職能的古代貨幣和近代方孔鑄幣(包括:貝幣、布幣、刀幣、圓孔圓錢、方孔圓錢等)。
布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各種鏟形貨幣的總稱,起源於古代的壹種農具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起源於古代的壹種捕魚工具。
貝幣: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壹種貨幣形式,在古代以物換物的商品交換過程中,為了方便,人們把貝殼這種被人們普通接受的商品作為壹般等價物,於是就產生了貝幣。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
金版:戰國時期楚國鑄造的黃金貨幣,又稱“金印子”,多出土於河南、安徽、江蘇壹帶。
鎮庫錢:指官爐錢局在開鑄流通錢幣之前,為鎮惡避邪,特意鑄造的壹種大型錢,存世最早的為南唐“大唐鎮庫”錢。
開爐錢:指歷代錢監(局)在正式鑄造前,先精工鑄造壹批帶有紀念性質的錢幣,用來祭奠神靈,迎祥納吉,或進呈上司之用。
宮錢:指專供皇宮節日慶典、裝飾、墜帳、掛燈、上梁、賞賜的特制錢品。
小平:折值壹文使用的小錢,也稱平錢,壹般直徑24毫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折值二文使用的錢,壹般直徑28毫米,重7克。折三、折五、折十等類推。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壹枚小平錢稱壹文。
串:壹百錢(文)稱串。
貫:壹千錢(文)稱貫。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背:指錢幣之反面。
肉:指錢幣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
錢文:錢幣文字、符號、圖案的總稱,正面的稱面文,背面的稱背文或幕文。
穿:指錢身穿孔,也稱好。廣穿指錢孔較大者;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稱好郭。內郭較寬者稱廣郭;內郭較窄者稱狹郭,內部重疊者稱重郭。
四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
四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輪者。
外輪:指錢身外圍的突起部分。又稱外緣、外郭。外輪較寬者稱寬輪,寬緣;外輪較窄者稱狹輪、狹緣;外輪重疊的稱重輪。
日文:指錢背凸起的圓圈。
月文:指錢面或背凸起的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稱僵月。
星文:指錢面或背凸起的圓點。
孕星:指錢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背光素無文。
錢範:鑄錢的模型,有泥範、銅範、鐵範等。
錢樣:用象牙、玉石、木質等材料手工刻制而成的錢幣樣品,專供皇帝或上司部門裁決。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有壹枚“鹹豐重寶”寶河局當五十棗木雕刻的錢樣。
雕母:又稱祖錢。用銅、錫等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錢幣模型。錢文纖勁,錢體厚大,精美超常,存世極少。穿孔多為小圓孔,俗稱“金口未開”。現存最早的銅質雕母有報國寺錢幣館中的宣和通寶行草書雕母錢和南京博物館珍藏的明代“嘉靖通寶”雕母錢。
母錢:由雕母直接翻鑄加工而成,作為翻鑄時的範模。錢文細挺,精美厚大,存世很少。
鐵母:用來翻鑄鐵錢的母錢,本身為銅質。較鐵錢精美、厚大。
鐵範銅:用鑄造鐵錢的範型翻鑄的銅錢。壹般屬試鑄性質,鑄量不多。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作為鑄錢標準或供上司檢驗。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制頒發給地方錢局,作為鑄錢標準的樣錢。
錢幣鑒賞之名詞註解(3)
進呈樣錢:地方錢局進呈上級有關部門審查檢驗的樣錢。
簽字版:指金幣、銀幣、銅幣等機制幣版別中雕鑄有英文簽名的壹種。多為意大利雕刻師魯?喬治的親筆簽名,壹般在幣面的邊緣寫有“L.GIORGI”之英文,或“L.G”的英文縮寫。因文字細小,拓片上難發現,但在實物上卻是很明顯的。僅有少量試鑄,作為饋贈留念用。市面所見,幾盡偽品。
對錢:又稱“對書錢”。用漢文不同書體書寫而成對兒的錢。對錢從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