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義先生遺像
他叫張寶義,1917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大美村(解放前叫堯塘堡大堂美),松口中學畢業後即回大美村擔任村小“學高山齋”(村民俗稱為老得校)的最後壹任校長和得成學校(大美小學)的首任校長。張寶義先生在大美村得成學校任教沒多久,梅縣寶坑村的親戚黃慕松將軍因賞識其才學,便推薦他到廣東韶關的國營林場工作。寶義先生在韶關林場工作期間曾到廣州中山大學學習,加上其聰明能幹,很快晉升為韶關林場的場長。
大美村得成學校,張寶義先生是這所小學的首任校長
當時韶關國營林場有幾百個工人,開支很大。寶義先生靈活調用林場有限的資金,到臨近的江西湖南購買種子,發動林場工人種植糧食作物,並在廣東和江西、湖南之間進行跨省貨物貿易,盤活了林場資金,產生了良好的收益,受到了上司的表彰。1947年,寶義先生被派往臺灣,為蔣介石的部隊前往臺灣打好經濟基礎。寶義先生在臺灣先後擔任過林業部部長,國民黨黨史研究院的秘書長等職,因工作成績突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
1965年1月20日的壹次重要會議上,蔣介石將自己親筆簽名的放大頭像送給壹群有功之臣,其中就包含了張寶義同誌。(見上圖)
張寶義文人出身,為人處世誠實善良。薛嶽等抗日功臣到了臺灣以後,並沒有被蔣介石繼續重用,但寶義先生待他不薄,因而寶義先生與薛嶽成了摯交。薛嶽曾親筆題寫了壹副“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事無奇但率真”的對聯裝裱好後送給他。“存厚”壹詞來源於清初鄭板橋的“去澆存厚”,存厚的大致意思是“為人心存善良,忠厚誠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