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哺育了中華兒女。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母親河。
黃河是中國北方的壹條大河,全長約5464公裏,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裏。世界第五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紮曲,北麓的卡日曲,蘇星海西西部的嶽古宗列曲勒,呈“幾”字形。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六省,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我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中國人稱之為“母親河”。每年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流入大海,其余4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在古代,黃河面廣,水豐,水清。那時候,她的名字還不叫黃河。最早的地理書《說文解字》稱之為“河”,《山海經》稱之為“河”,《水鏡註》稱之為“上河”,《韓曙傳》稱之為“河”。
西漢時,由於河流中泥沙含量越來越多,有人稱她為“濁河”或“黃河”,但並未得到普遍認可。直到唐宋時期,黃河的名稱才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