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金色的全部含義

金色的全部含義

我想知道為什麽我的錦瑟有五十根弦,每根弦上都有壹個青春的間隔。

莊王的春心在咕咕叫。

人魚在月綠的大海上流下珍珠般的眼淚,藍色的田野向太陽呼吸著它們的翡翠。

壹個應該永遠持續的時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經來了又走了。

李商隱的《錦瑟》寫的是什麽?千百年來,官司不斷,誰也說不準。有人說它是壹種樂器,有人說它是哀樂,有人說它是自題詩之首,有人說它是懷念別人的婢女,有人說它傷了自己的命,有人說它是哀嘆時局,等等。兩者差距很大,但似乎都有道理。仔細壹查,都缺乏證據。接著,有人感嘆:“壹篇《錦瑟》難解人!”鑒於此,智者來到了壹個“無盡的苦海,回頭是岸”。根據詩歌創作的特點,指出詩歌不壹定要因事而起,詩歌就是詩歌本身,不壹定要考察寫作背景才能理解;至於這首《錦瑟》詩,既然分歧重重,難以決斷,又不能把詩人拉出來發問,那就沒必要去搞清楚它講的是什麽,只要能理解詩本身所提供的人生感悟和人生體驗就行了。

妳說得對。但在我看來,這是“用詩”的方法,卻不是解讀詩歌的方法。如果可能的話,解讀詩歌不如真實。古人自然有不“偶然發生”的詩,但寫法與現代派作品不同。而是先把壹些整體的人生感受、人生體驗濃縮到哲理中,再以玄言詩或後世所謂哲理詩的形式表現出來。恐怕很難找到直接表達“感情”和“經歷”的原著了,至少在李商隱和他之前的時代是這樣。

那麽,有人可能會問,這個“錦瑟”是個例外嗎?我想,這也不例外。通過分析比較各種流派的觀點,我發現人們在解讀這首詩的時候,都步入了壹個誤區,那就是都試圖從語言邏輯上區分詩歌,但這首詩並不是根據語言邏輯構思的。說白了,這是壹部音樂作品,是按照音樂的“邏輯”創作的。

很多人把這首詩的第壹副對聯當成了比喻,但其實這幅對聯不是比喻,而是賦,“壹弦壹柱”就是“壹聲”。這句話類似於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每弦壹沈思,每音壹深思”。不同的是,白石的句子說的是琵琶女在用音樂傾吐心聲,而施立的句子說的是金豎琴的聲音喚起我這個音樂欣賞者對過年的記憶,而我把這種過年的思想投射到金豎琴上,仿佛金豎琴在思考,所以有”。下面兩句對聯用了四組意象來形容音樂:壹是讓人有失落感,如莊生夢見蝴蝶;然後,曲調變成了布谷鳥悲傷的叫聲;然後是柔柔的,憂傷的,仿佛鮫人的珠淚在月夜落在海面上(比較《琵琶行》中“似將大大小小的珍珠灌進壹盤玉中”);最後,音樂在如玉般的朦朧意境中結束。在兩句對聯之間起連接作用的是音樂的旋律,而不是邏輯的邏輯。

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靈師彈琴》、李賀的《風雅引子》不同,《錦瑟》在描寫音樂時,並不只是為音樂選擇合適的意象(雖然在這方面也有講究),還融入了詩人自己受音樂啟發而產生的生活感悟(“思華”不過只是壹種“感覺”,因為夾雜著不可言說的音樂,所以無法確切知道具體是哪壹年,在想什麽。不僅是讀者,還有作者。從詩中可以看出,這首錦瑟大概是在彈壹首更感傷更憤懣的曲子,與詩人的心靈如此合拍,以至於在唱的時候,詩人幾乎忘了自己是在描繪音樂還是在表達自己。這兩者在可解的(生命體驗感)和不可解的(音樂)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和諧,從而使人們產生了分歧。這是理解困難的主要原因。

此外,作者采用的“七韻”體裁不像唱腔那樣適合鋪張,音樂的具體表現過程也比較簡單(只有“壹弦壹柱”),這也是詩歌不夠明朗的壹個原因。如果把上述詩詞中描寫音樂的句子濃縮成同樣的形式,再換成更微妙的話題,在技巧不清的情況下肯定會有差異。在這方面,方嘉不妨壹試。

結尾的對聯,寫的是音樂給詩人留下的余味,也表達了音樂的整體感受:音樂激發的“過年”記憶,是那麽的遙遠而難以捉摸,又是那麽的親切甜蜜而傷感。這正是人們在欣賞這類音樂時經常會有的感受。

第壹句“無端”二字,很多人都講過,很多人還把它當做重點。我不妨在這裏說說我的看法。據說是音樂詩,所以壹定是聽完音樂後寫的,詩人還沈浸在音樂營造的情境氛圍中。這時,如果妳看著樂器,妳會很容易產生壹種奇怪的感覺。至於如何“與眾不同”,恐怕很難表達,於是就有了這種“無端”的風格。

壹位美籍華人學者這樣評價李商隱的詩:形式華麗,感情熱烈,風格憂郁,類似歐洲的巴洛克風格。這既是對李商隱詩歌風格的描述,也是對詩人氣質的描述。這種氣質表現在詩歌創作上,就是很難對事物做出不帶感情色彩的、冷靜的、客觀的描述(不是說他永遠不能)。這就是這首《錦瑟》作為音樂作品,與韓愈、白居易、李賀的同類作品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