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壹,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留學法國,後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學習畫畫、素描,觀摩、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新中國建立後,任首屆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徐悲鴻堅持現實主義藝術道路,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臯》、《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壹系列對現代中國畫、油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
1895年(光緒二十壹年 乙未)1歲
7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屺(qǐ)亭橋鎮。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董希文簡介,善書畫。母親魯氏從事家務。徐悲鴻為家中長子,原名壽康。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 辛醜)6歲
從父識文斷句。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7歲
開始執筆學書,每日揮毫塗寫,興趣盎然。
1904年(光緒三十年 甲辰)9歲
已讀完《詩》、《書》、《易》、《禮》和《左氏傳》等書目。正式從父習畫,每日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壹幅,並且開始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
1905年(光緒三十壹年 乙巳)10歲
幫父親在不重要的畫面上填彩敷色。歲末時,能夠幫鄉裏人寫春聯。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13歲
隨父輾轉於鄰近的鄉村鎮裏,賣畫為生。
1912年(民國元年 壬子)17歲
獨自到上海賣畫,並想借機學習西畫,以提高自身的繪畫水平。
1914年(民國三年 甲寅)19歲
父親病故。為養家糊口,返回故鄉並開始在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同時在始齊女子學校及宜興女子學校教習圖畫。
1915年(民國四年 乙卯)20歲
再次到上海。在黃警頑、黃震之的扶助下研習法、德文。結識畫家周湘、高奇峰、高劍父等人。
1916年(民國五年 丙辰)21歲
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創作倉頡像,獲得高額報酬。結識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並在書畫上深受康氏影響。
1917年(民國六年 丁巳)22歲
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回國後應蔡元培之邀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結識著名文人陳師曾。
1918年(民國七年 戊午)23歲
爭取到公派赴法留學的機會。與魯迅會晤。
1919年(民國八年 己未)24歲
3月,攜夫人蔣碧薇赴法留學。5月抵巴黎,入徐梁畫院進修。後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規的西畫教育。
1920年(民國九年 庚申)25歲
拜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為師。
1921年(民國十年 辛酉)26歲
離開巴黎,轉至經濟蕭條的德國柏林,問學於畫家康普。
1922年(民國十壹年 壬戌)27歲
從學於康普的同時,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常去動物園畫各種動物,以提高寫生能力。
1923年(民國十二年 癸亥)28歲
返回法國巴黎繼續學習。5月,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1924年(民國十三年 甲子)29歲
未接到北洋 *** 發放的學費,生活窘迫,胃病復發。繪畫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國十四年 乙醜)30歲
與遊歷法國的黃孟圭結伴,途經新加坡回國。田漢在上海舉行“消寒會”,向文化界人士介紹和舉薦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國十五年 丙寅)31歲
春日,返回法國。夏季,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並在此臨摹藝術大師約斯坦的《豐盛》,受益匪淺。自感這壹年是創作最多的壹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畫《簫聲》、《睡》等。
1927年(民國十六年 丁卯)32歲
先後遊歷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等地董希文簡介,觀賞到眾多名家畫作。5月,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達上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稱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28年(民國十七年 戊辰)33歲
1月,與田漢、歐陽予倩組織“南國社”。在上海成立南國藝術學院,擔任繪畫科主任。2月,應南京中央大學的聘請任藝術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年底辭職。
1929年(民國十八年 己巳)34歲
專職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在第壹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美展匯刊》上連續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歐洲美術界的現代 *** 藝術流派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提倡繪畫的寫實性、創新性。
1930年(民國十九年 庚午)35歲
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 *** 間木雕藝人範振華。
1931年(民國二十年 辛未)36歲
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個人畫展。完成《九方臯》第七稿。
1932年(民國二十壹年 壬申)37歲
在參照南齊謝赫提出的中國畫“六法”論的基礎上,根據西洋繪畫的藝術法則提出了在素描創作上應遵循的“七法”。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38歲
完成油畫《徯我後》。應法國國立美術館之邀前往巴黎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甲戌)39歲
遊歷意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等歷史文化名城。至德國柏林、前蘇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舉辦中國近代畫展,宣傳中國傳統繪畫。此次歐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蘇***舉辦展覽7次,在各大博物館、大學中成立四處“中國近代美術展覽室”。這次中國近代繪畫的歐洲巡禮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重視,宣傳了中國繪畫藝術。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乙亥)40歲
捐獻作品及收藏,擬在廣西桂林獨秀峰下建壹美術館,由於全國抗戰爆發,未能實現。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丙子)41歲
與汪亞塵、顏文梁等人組織畫會“默社”。創作《逆風》、《沈吟》、《柳鵲》等畫作。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丁醜)42歲
在香港、廣州、長沙等地舉辦畫展。在香港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宋人畫《八十七神仙圖》卷。10月,隨中央大學內遷赴重慶。創作《巴人汲水》。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43歲
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邀請籌備赴印辦展覽。10月,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44歲
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在印度國際大學舉辦中國近代畫展。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 庚辰)45歲
繼續在印度逗留,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在加爾各答舉行作品展。完成中國畫《愚公移山》。
1941年(民國三十年 辛巳)46歲
由印度回國,途經檳城、怡保、吉隆坡等地,舉辦畫展,並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元美金全部捐出用於抗戰救災。
1942年(民國三十壹年 壬午)47歲
在雲南保山、昆明舉辦畫展。至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重慶磐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 癸未)48歲
繼續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在重慶舉辦畫展。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 甲申)49歲
因長期過度疲勞,患嚴重的高血壓及慢性腎炎,在中央醫院治療7個月,作品銳減。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 乙酉)50歲
與蔣碧微女士離婚。大病未愈,仍堅持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主張廢除 *** 的 *** 。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 丙戌)51歲
1月,與廖靜文女士結婚。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招納吳作人、李樺、葉淺予、馮法祀等壹批有才華的進步美術家執教。擔任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丁亥)52歲
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要文章。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 戊子)53歲
與夫人廖靜文拒絕隨 *** 南遷,團結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全體師生員工保護學校。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馮法祀等人成立綜合性藝術團體“壹二七藝術學會”。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 己醜)54歲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和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壹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的全國委員、文聯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壹屆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0年(庚寅)55歲
在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為戰鬥英雄畫像。為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畫了大量速寫和構圖。
1951年(辛卯)56歲
抱病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7月,患腦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壬辰)57歲
抱病臥床壹年有余,腦溢血病癥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強身體鍛煉。
1953年(癸巳)58歲
抱病指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工作,為結業班的學生講課,為教員油畫和素描進修小組上課。為抗美援朝的誌願軍畫《奔馬》。9月23日,擔任第二次文代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癥復發。26日晨,逝世於北京醫院。周恩來總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