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多多是個成績壹般的女生,熱愛寫作。她的父親是眼科醫生,性格幽默,主張對孩子寬松管理,母親是女強人,嚴格認真,學習上不肯放松。
張小玉是壹個慷慨忠厚的富二代,從小被爺爺奶奶慣壞了。他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壹個年輕的繼母。小宇天性善良,學習成績不好,因為和後媽相處不好,漸漸叛逆起來。
琴琴出生在壹個很普通的工薪家庭。她的父親是出租車司機,母親是社區醫院的醫生。琴琴的母親很強勢,決心送琴琴出國,但琴琴的父親主張讓女兒留在家裏讀書,兩人分歧很大。
總之,這三個家庭可以代表大部分家庭情況,也代表了每個家庭對下壹代教育的憂慮。《小別離》這部劇既反映了現代教育的傾向,也真實地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狀態特征。
因為《小別離》直觀的反映了當下的教育和家庭狀況,開播以來人氣飆升,以至於我三天追了30集。
學生時代,只有分數是命根子。
作為學生,壹直有壹句流行的話,“考試是老師的法寶;分分是學生的命根子。”
成績好,老師表揚全班,家長微笑,能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但壹旦考不好,孩子就會被貼上“差生”的標簽,這也意味著未來堪憂。
雖然後來實施了素質教育,但並沒有完全改變多年來填鴨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中考之際,多多因為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患上了“考試焦慮癥”,於是多多的父母為了有壹個輕松的成長方式,不得不決定送她出國讀高中。
暫且不說出國留學好不好,但是國內壹些學校對成績和升學率的渴望,很可能剝奪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權利,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甚至對孩子以後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只有這樣,他們的生活才會真正被毀了。
面對孩子的壓力,國內很多家庭都會陷入如何平衡升學壓力和自由發展關系的思考。所以很多孩子和家長都在教育體制的壓力和情緒的不斷訴求中掙紮。
第二,中產家庭仍然生活在焦慮中。
我們都出生在壹個普通的家庭,也沒有什麽過億的財產,所以我們沒有白吃最後壹頓飯,但我們壹直在這樣壹個普通的家庭裏充滿焦慮。
朵朵學習成績中等,努力的話有可能考上重點高中,但是壹旦發揮不好就只能去普通高中或者職高;
琴琴學習成績很優秀,但是在重點高中有太多好的前景。琴琴的媽媽擔心,即使她上了重點高中,也不壹定能和那些留學回來的孩子競爭。
小宇家境殷實,說出國是分分鐘的事,但想不想出國也是個問題。
現在的競爭之激烈超乎我們的想象,中產家庭最值得同情。
有時候我們不怕缺錢,沒錢也可以拼命賺錢,但是就怕那些有錢人在這個社會可以隨意淩駕於規則之上。沒錢的人比不上有錢的人,有錢的人比不上有閑錢的人。最慘的是那些介於沒錢和有錢之間的中產家庭。
畢竟缺錢的人可以認命,有錢的人可以過性生活,那些在中間徘徊的家庭真的很尷尬。
三個父母總是把未完成的夢想強加給下壹代。
在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的壹句話就是:“兒子,妳爸媽這輩子都這樣。我們此生最大的希望在妳身上。妳不能讓我們失望。”
劇中秦琴的母親真的花了很多時間才把秦琴送到國外。先是著手賣房子籌錢,然後想著把琴琴送到國外做小宇的陪讀,最後打算把琴琴收養給自己的親妹妹,只為了拿到美國國籍,上美國的公立學校。
都說父母不容易,其實現在的孩子都過得很辛苦。他們心中有自己的夢想,但也有完成父母夢想的使命。他們看似壹個人,頭上卻頂著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夢想。這對他們來說壓力真的太大了。當人們過分關註孩子的美好未來時,他們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想法。
父母期望孩子有精彩的人生,難免用自己的硬性條件要求下壹代。優秀的定義有很多,不壹定要有錢,成功也不是浪費生命。誰說平凡的幸福不偉大?
劇中多多爺爺念了壹首詩,分分鐘戳中我。
當壹個人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到別人身上的時候,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只是幫助別人延續自己的價值。就算最後真的實現了這個價值,也和他自己無關。這是多麽可悲的事情。
興趣和學習不可能總是兼得。
劇中的房多多是壹個喜歡寫作的女孩。她的小說《我最瘋狂的青春》在網絡上有很高的人氣,也有8萬粉絲。但是朵朵的媽媽讓她暫時放棄為中考更新小說,這讓朵朵很沮喪。
讀書時代,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夢,比如“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比如成為壹個作家,或者成為壹個吸引人眼球的明星。關於我們的未來,我們已經暗暗做好了各種打算,但最終還是要在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下,走出自己的藍圖,回到書山和題海。
從初中開始就對寫作很感興趣。每次寫的時候,總覺得有說不完的話。
但因為當時課業太緊,我只能每天課余時間偷偷在白紙上寫壹點,等允許玩電腦的時候再上傳到博客上。
那時候就好像,即使生活中我不能完全做我自己,但寫作時我可以做我自己。所以,我珍惜每壹個表達自己感情的機會。
我壹直覺得,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裏,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能和願意聽妳傾訴的人分享我的觀點,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事情。
五青春期的叛逆,傷心的不只是自己。
想起來,當我們和父母有很多分歧和矛盾的時候,會大喊父母不理解我們,會哭訴自己的委屈,會覺得全世界都不理解我們的難處。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吵架的背後,父母可能更多的是無奈。
那壹刻爆發出來的喊聲,都是真實的發泄,但回過頭來,那些沒有經過大腦的話,才是父母最不能接受的痛。
但很多時候,父母只能通過說孩子還小,會長大的話來安慰對方,支持對方。
我高中的時候,有壹段叛逆期。上課不認真學習,用手機給同學發短信。當父母扔給我壹長串話費清單時,我傻眼了。後來我爸媽嚴厲批評了我,然後扔給我壹句“妳自己想想”,就關上門了。
十五分鐘後,父親請我吃飯,因為我氣得說不出話來。
突然,我非常後悔。我為自己的不努力感到憤怒,也為自己直言不諱而自責。匆忙中給自己找的理由,瞬間變成了借口。
就像劇中的這壹幕,即使父母和孩子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難過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哭泣的無助的父母,而這壹切只有在所有孩子長大後才能體會到。
六是為了團圓,這也構成了人生的完整。
齊帕的故事裏有壹個關於死亡的爭論。高說的那句話在朋友圈刷屏了:
在我們的教育中,很少談離別,甚至到了生死關頭,都要跺三下腳,摸摸木頭,才覺得不吉利。
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做好離別的準備,或者說我們害怕離別,害怕曾經朝夕相處的朋友和家人離開我們。
在這部劇中,朵朵媽媽和琴琴爸爸壹開始都無法接受孩子出國的事實。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陪在自己身邊,哪怕將來上了大學,甚至找到了工作。
其實我也壹樣。對於壹個希望壹切都完美的人來說,我壹直希望人生總會有相遇,那些分離的戲碼少壹些。
比如每次放假回家,興致都極高,但是開學了,總是不開心。因為還是接受不了壹個人住,習慣了被庇護,習慣了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只要我說壹句話,爸媽就會去廚房忙活,所以我總是不習慣壹個人面對世界上的勾心鬥角。
可是想想,人生似乎總是要離別的。我們聽不到“父母不會陪妳壹輩子”的說法,但似乎這是遲早的事。
所以《小別離》讓中國的父母和孩子提前體驗了分離。正是因為這部劇真實的還原了離別的失望和糾結,才提醒我們要珍惜在壹起的時光,以免日後後悔。
真的希望這部劇能成為壹個表達和展示的窗口,讓越來越多的父母和孩子能互相尊重和理解,讓更多的人明白擁有時珍惜的重要性。
如果妳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壹些建議。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謝謝妳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