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同情受傷孩子的同時,對校園欺淩者深感痛心,同時也在不斷追問:為什麽這樣的校園欺淩事件屢禁不止?為什麽盡管是孩子,校園欺淩的手段還是那麽殘忍?
校園欺淩壹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和討論。
隨著公眾越來越關註教育公平和社會倫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校園欺淩,試圖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案。
被視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芬蘭,用壹種方法,讓校園欺淩的案例下降了50%,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國家來借鑒。這就是“KiVa項目”。?
什麽是Kiva計劃?這壹項目於2007年在芬蘭90%的中小學啟動,全稱是“Kiusaamista Vastaan”,在芬蘭語中是“反欺淩”的意思。
同時也是壹語雙關。Kiva的發音非常接近芬蘭語中“善良”的意思,其含義不言而喻。
這個校園反欺淩項目由芬蘭圖爾庫大學開發,由芬蘭教育文化部資助。覆蓋1-9年級(7 -15)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上的線上線下學習來實施。
與通常意義上期待徹底解決校園欺淩的出發點不同,Kiva項目強調的是“防患於未然”。
當人們把焦點放在欺淩者和受害者身上的時候,有時候旁觀者的默許反而成了校園欺淩的壹大幫兇。
在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中發現,在校園欺淩事件中,旁觀者是最容易被改變的群體。只要他們及時向老師報告或者站出來,欺淩行為就會立即被制止。
Kiva項目著眼於喚醒旁觀者的角色意識,通過改變欺淩旁觀者的態度,增強其責任感來抵制欺淩。
因為這些旁觀者的變化,很可能會在第壹時間制止和擡高欺淩事件,從而達到及時止損、及時控制的目的。
旁觀者不再是被動的目擊者。他們不僅會意識到自己可能是下壹個潛在的受害者,還會增強同理心,讓自己成為受害者的保護者。
Kiva項目的負責人Johanna Alanen說,“他們必須決定是為受欺負者挺身而出,還是保持沈默。不同的選擇自然會有不同的結果,但也有可能引領新的局面。”
更加註重提前預防KiVa的方案主要分為壹般措施和針對性措施。壹種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開發,主要通過反欺淩課程和情境教學遊戲來完成;二是個體欺淩事件應急機制,旨在通過有效幹預終結欺淩行為。
具體策略如下:
7歲、10歲和13歲的學生要修20門左右的課程,專家可以用這些課程根據不同的年齡定義不同類型的欺淩。
張貼相關的反欺淩海報和標語,為家長提供相關的反欺淩指導手冊,幫助他們建立有關欺淩的知識,並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幫助。
要求每個班級制定相關的反欺淩班規,每個學生必須簽署承諾書。
利用虛擬郵箱匿名舉報校園欺淩事件。
安排壹個信得過的老師,傾聽學生的煩惱,監督他們的行為。
在欺淩事件徹底解決之前,會安排三名專家保證被欺淩者的安全,並與欺淩者進行溝通。
引導學生通過肢體語言了解同伴的感受,增強同理心,學會尊重他人。
通過遊戲測試,可以定期了解學生對欺負行為的認知水平,並據此構建相關課程。
通過課內小組討論、戲劇表演等活動,來融入相關的反欺淩宣傳理念?
更強調霸淩談判。如上所述,Kiva項目的壹大優勢在於,它有壹系列清晰快捷的步驟來提供校園欺淩後的操作。
如果學生之間發生沖突,壹個學生通過確定的事件指責幾個同學欺負,比如不讓他參加集體活動,那麽這個學生可以要求老師開個會,要求圍觀者參加。
教師和學生必須填寫壹份表格,簡要描述事件,確定會議的時間和地點,必要時讓受過這方面訓練的高年級學生參與協助。
通常情況下,會議時間會安排在課後,在壹個不用的教室裏。
見面壹開始,欺負者和被欺負者都有發言的機會,讓老師評判事實;之後老師會要求雙方反思自己,如果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應該怎麽做。
通過了解欺淩的原因、過程、影響以及事件雙方的期望,鼓勵雙方思考自己,互相協調討論;最後雙方答應擬定相關處置策略,老師會記錄下來,會議就這樣結束了。
惡霸不需要道歉。大家可能都有這個疑問,但這次會議的重點是“發生了什麽”和“如何解決問題”。沒有人需要道歉,除非他們想道歉。
因為任何在學校壓力下的道歉都是沒有誠意的,很多人只是抱著不同的看法走過場。
更何況這次會議不是“壹審結案”。除了約定雙方的後續行為,學校還會通過持續跟蹤了解和監督欺淩事件是否有所改善,通常會在特定日期(兩周後)召開第二次會議。
如果欺淩者毫無悔意,學校將采取進壹步強硬措施,並告知家長。
自2007年芬蘭全面實施Kiva項目以來,校園欺淩案件數量下降了50%,其立竿見影的效果吸引了其他國家的效仿。
2015,KiVa項目第壹期在阿根廷、哥倫比亞、西班牙、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國家實施。當時因為課程只有英文,所以壹開始只在雙語學校進行。
荷蘭、英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盧森堡、愛沙尼亞、瑞典、新西蘭和匈牙利等其他國家也開始嘗試將KiVa反欺淩項目納入教學。
最終,除了芬蘭,其他國家也壹直在尋找應對校園欺淩的策略。例如,挪威奧比斯欺淩預防計劃是世界上第壹個反欺淩計劃。
其特點在於從學校、班級、個人和社區四個核心維度制定和實施相關策略。
具體策略包括:舉行社區聚會,向家長解釋被欺負學生的征兆;
完善的問卷,40個問題,測試學生是否經歷過欺負行為以及對欺負行為的態度;
安排認證培訓師(至少具備1年專業學習)為教師提供指導,保證10個月內每月至少1小時的咨詢服務;
讓學生觀看影片以喚起對欺淩受害者的同情,並在常規班會上討論如何預防欺淩;
校長要在校園的食堂、廁所、操場等公共區域監督學生的安全。
還有起亞卡哈反欺淩計劃,該計劃也強調社會和學校之間的合作,以防止欺淩。
這些反欺淩項目在中國得到支持和大力推廣,壹方面是因為整個國家對欺淩行為的認識和覺醒,另壹方面是因為有強大的資源做後盾,可以制定壹套整體的性欺淩防控方案。
根據相關研究,整體方案可以有效減少校園欺淩案件的發生。
正是因為全民參與,才會有更多看似“旁觀者”的站出來,有效遏制惡行,社會責任感才會被塑造。
另外,校園欺淩通常會發生,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沖突。
但從這些成功的反欺淩項目中,我看到的是,比起道歉,更應該強調欺淩雙方的務實解決方案。
態度當然重要。只有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困境,防止類似事件發生,事情才能從欺淩方的心裏“真正過去”。
要想逐步根除“校園欺淩”這個龐大而棘手的問題,似乎不難做出很多看似“小”的措施,但需要的是這個社會妳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