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周恩來生前身邊的工作人員透露,周恩來壹家的收支情況如下:楊進明是周恩來的壹名汽車司機,每個月都要去財務室領取他們的工資,保管他們的現金和存款。有了錢,周恩來的保鏢變成了元恭和高振普的私人保鏢。需要用錢的時候,用錢的人從楊進明拿錢來用,用完後,不管有沒有賬單,都要上報給楊進明。提交賬目時,壹般由經辦人、見證人和收貨人簽字,或至少由兩人簽字。這不是周恩來夫婦的規矩,而是西花廳工作人員為了管理好周恩來的“家”而有意識養成的習慣。
周恩來沒有時間過問家庭收支情況,但楊進明每個月底都要向鄧同誌匯報。所謂“賬本”,不是會計用的那種正式賬本,而是當時幹部用的普通筆記本。這本記錄周恩來家庭收支的筆記本,至今仍在楊進明的長子楊玉祥手中。
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壹天,從不過問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周恩來突然要求楊進明報告自己家庭近兩個月的收入和支出情況。楊進明此刻非常緊張:出什麽事了嗎?他立即拿著筆記本,招呼程和這兩個平時用錢的人趕到。
當周恩來看到他們都到了,他起身走出辦公室,在他後面的客廳和餐廳的長椅上坐下,並示意楊進明報告他的家庭開支。
楊進明用筆記本大聲念著簿記:
……
3月1,買了5毛錢的大蔥給廚房。
3月2日,我以1.5美分的價格買了壹斤鹽,給廚房用。
“停。”周恩來停下來後,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楊進明說:“買鹽多花了我壹分錢。”
楊進明壹時緊張,趕緊放下筆記本,迅速翻出買鹽的原始收據,上面清楚地寫著:“壹斤鹽值壹毛錢。”
周恩來檢查了買鹽的發票,示意他們退,然後打電話給北京有關部門,詢問為什麽民用鹽每斤漲價壹毛錢。當得知是因為北京市衛生局給食用鹽加碘以防止人們患大脖子病,食用鹽的價格才上漲時,周恩來松了壹口氣。
第二天,周恩來出門時對楊進明和高振普說:“我不在乎多出來的錢,而是因為鹽是每個家庭都需要使用的消費品,我們不能隨意漲價。”直到這時,他們才知道周恩來通過詢問家庭開支掌握了社會情況。對壹分錢壹分鹽價格的重視,也體現了周恩來關心人民生活的壹貫工作作風。(秦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