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壹看像鷹喙,但從圖中對比可以看出,鷹喙上喙強,下喙弱,主要用於像鉤子壹樣撕扯獵物,沒有很強的咬合力;鸚鵡的嘴很有力,上下喙都很有力。它臉頰上的咬肌也很發達,咬合力很強,結構上像鉗子。除了啄羊鸚鵡等少數物種外,鸚鵡幾乎都是素食者。鉗子般的大嘴是對付堅硬果殼的利器。雖然其咬合力和實際破壞力遠勝猛禽,但鸚鵡本質上是食肉動物,不會主動攻擊,所以是“有獅牙的羊”。當然,在處境尷尬的時候,它們也會咬人自衛,大型物種甚至會傷人。家裏養大中型鸚鵡,切記不要隨意挑起它們的攻擊性。
鸚鵡的舌頭肉質圓潤,有橡皮擦般的紋理,與其他鳥類有顯著區別。
很多人認為這種結構的舌頭是鸚鵡學習說話的優勢。其實不然。科學證明,舌頭不是發音器官,而是合成某些音節的輔助器官。鸚鵡的舌頭連輔助發音的功能都沒有。他們可以滿嘴“說話”而不張嘴。鸚鵡的舌頭主要有兩個作用:碾碎食物時用作杵(下喙用作盛放食物的容器),探索物體時用作探測工具,相當於人的食指。
它們的舌頭有堅韌的結締組織和豐富的神經末梢,能敏感地感知物體的軟硬質地和溫度。好奇的鸚鵡,尤其是幼鳥,經常舔人的手指,相當於小狗在妳腳背嗅來嗅去,但並不代表它要咬妳。據說鸚鵡的味覺很差(鳥類通常都會這樣),很難分辨食物的起伏。圈養的鸚鵡更喜歡吃甜食(那是因為人類總是選擇甜的東西作為食物),而許多生活在野外的鸚鵡經常吃苦味的水果。壹些純人工繁殖的鸚鵡可能無法分辨食物。他們可能會吃軟塑料和其他類似食物的東西,甚至手指和皮膚上的痣!(圖:鸚鵡在舔主人的手指)
鸚鵡也是色彩最豐富的鳥類。
自然界幾乎所有的顏色都在它們身上有所體現:鮮紅、金黃、綠色和天藍色,單純的白色、深灰和深色,甚至鳥類中罕見的肉桂色、藍紫色和深紅色也並不少見。這是由於鸚鵡分布廣泛,生活環境多樣,羽毛結構特殊。中國幾種常見鸚鵡的羽毛大多是綠色的,所以我們稱它們為“紅嘴綠鸚哥”。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我們會接觸到更多的花壹樣顏色的外來物種。
鸚鵡是公認的分類,當然還有其他的特殊之處,比如前後相對分布的腳趾,更適合在樹上攀爬;食道中發達的作物可以儲存和消化更多的食物;在樹洞內築巢和覓食的繁殖習性;用腳夾著食物吃飯的滑稽表情...而說的最多的就是他們的聰明——善於模仿和模仿。所以鸚鵡也是人類最早飼養的觀賞動物。在中國,大約兩年前寫了壹本書《禮記》,裏面已經描述了“鸚鵡會說話,不離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