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1911中國發行了哪種銀幣?

1911中國發行了哪種銀幣?

“造幣總廠”的歷史

清末貨幣制度混亂,清政府整頓全國金融秩序,為的是收回鑄幣權,使銅元銀元統壹。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月,軍機大臣徐世昌、陳璧、張雲燕受財政部派遣,到天津勘察地形,成立財政部造幣總廠。遺址占地面積31916平方米,完成於光緒31年春(1905)。它最初被命名為“鑄造貨幣總局”。這家工廠從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引進了最新的機器設備。當時被稱為中國最大、設備最好、技術最先進的造幣廠,也是國家貨幣制造中心。因該廠直屬財政部管轄,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將原名由“鑄錢總局”改為“財政部造幣總局”。

鑄幣總廠創建時,計劃鑄造金、銀、銅,稱為“大慶金幣”、“大慶銀幣”、“大慶銅幣”,風靡全球,已被統壹。

光緒三十二年(1906),戶部分署更名,造幣總廠更名為“分署造幣總廠”。

宣彤二年(1910)二月,清政府下令將鑄造權收歸中央,各分署批準,各省設立的銀、銅幣鑄幣廠全部廢止,統壹到鑄幣廠統壹鑄造。4月,學位科發行《貨幣制度法典》,鑄造“大清銀元”。根據《貨幣制度法典》,“國家貨幣單位命名為袁玉娥”,以“元”為單位,銀元為國家貨幣,標準趨於統壹。至此,從光緒10 (1884)到宣彤3 (1911),***27年銀元制與銀元制之爭結束,鑄造清銀幣的標準趨於統壹。

清末造幣總廠鑄造了大量“光緒元寶”銀幣。光緒三十四年(1908)鑄幣近1億枚,宣彤三年(1911)鑄幣約7700枚。北洋銀局和工廠在1902 -1907這五年間,鑄造了約6.8億枚銅錢。這壹帶的銀元也有很多種,未經戶部批準,只鑄造樣幣。但大量經批準格式的銀幣被鑄造使用,促進了貨幣改革,是中國近代貨幣史的新開端。

1912年,杜支造幣總廠與杜支造幣天津廠(原北洋銀局)合並,更名為“中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度科的造幣廠叫西廠,專門鑄造銅錢;原來的分廠造幣廠叫東廠,專門鑄造銀元。工廠組織有序,設備齊全,是中國最好的造幣廠。民國3年(1914),時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長、造幣總廠監事吳定昌為該廠題寫“造幣總廠”二字。

1965438+2004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國家貨幣條例》,袁世凱將銀幣(俗稱袁大頭)作為國家貨幣。

“袁大頭”鑄件數量很大,從1914到1917 * *鑄件超過180億元。此後,杭州、南京、武昌等地的分公司開始鑄造,其總發行量估計在5.9億元以上。這種貨幣在中國廣袤的疆域中廣為流通了10年。

1923 12年3月,國民政府以總統令頒布國幣,俗稱“龍鳳幣”。民國時期,造幣總廠還鑄造了各種樣幣和紀念幣。比如為孫中山、袁世凱、徐世昌、曹錕、段、褚玉普、張、張學良等權貴鑄造紀念幣,鑄造量相對較少。

1927年,北伐勝利後,民國政府禁止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元,改為孫中山頭像新幣。該廠於1920年開始鑄造孫中山頭像銀幣,到1929年,已鑄造9000多萬元。

民國初,造幣總廠恢復銅幣鑄造。1919年每天鑄銅50萬枚,到1922年每天鑄銅數量高達500-600萬枚。僅在1922年,就有約8.5億枚銅錢被鑄造成二十枚和十枚。由於質量越來越差,加上各省造幣廠鑄造的廉價、不足、劣質的銅錢充斥天津市場,銅錢壹再貶值,鑄造銅錢無利可圖。另外,商家強烈抵制,造幣廠從65438到0927停止鑄造。

1935年,日本為了占領華北,積極策動所謂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同年,65438+年2月,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北平成立壹個實質上不屬於南京政府管轄的“自治”政權,即冀察政務委員會,由原國民黨北平警備司令宋任主席。1936年,原造幣總廠奉命制造“自治”政權的銅幣。

1940年,造幣總廠倒閉。造幣總廠的建立和發展在中國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看看對妳有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