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張旭草書人物簡介

張旭草書人物簡介

唐開元、天寶(公元714-756),吳(今江蘇蘇州)人。張旭,和人,漢族,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714-756),吳(今江蘇蘇州)人。他曾經是常熟的縣令,而吳金有著悠久的歷史。善草書,善性酒,號稱天下張典,也是“飲酒八仙”之壹。他的草書在當時與李白的詩和裴的舞並稱為“三絕”,他的詩也獨樹壹幟,擅長七絕。與李白、何、等人* * *其中之壹的八仙。唐文宗曾經寫過壹封信,把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作為“三絕”。他還寫詩,與何、張、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君子”。傳世的有《肚子疼帖》、《四言詩》。

張旭的書法始於張芝、二王,以草書為最高成就。史稱“草之聖人”。他本人以繼承“二王”傳統為榮,字寫得很好。另壹方面,他又模仿張芝草書藝術,創造出壹種瀟灑莫測的狂草,令世人震驚。相傳他看到公主與丈夫爭吵,他聽到了倡導,得到了筆法的意思;我在河南葉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所以得了草神。顏真卿兩次辭職,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壹個純粹的藝術家,他把自己的情緒傾註在點畫中,沒有人看,像瘋子壹樣沈醉。唐涵予在《送高賢給大師序》中稱贊道:“情感、困窘、悲傷、快樂、怨恨、渴望、醉酒、煩悶、委屈,若在心中動人,必以草書表現。看事物,可以看到山川河流,懸崖峽谷,鳥獸蟲魚花草,日月星辰,風暴烈火,電閃雷鳴,歌舞戰鬥,天地變化。可喜可賀,壹則在壹書,故許之書仍如鬼神之變,變幻莫測,終為後世所傳頌。”這是壹個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談起唐代的書法,對歐、禹、楚、顏、劉、蘇等都有贊美,但都對張旭推崇備至,這在藝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他被後人尊為“草聖”。懷素(725-785)生於唐朝,字藏珍,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小小年紀的好佛,成就了壹個和尚。他是書法史上壹代風騷草書的領軍人物。他的草書被稱為“狂草書”,用筆圓潤有力,使之如環轉,奔放流暢,壹氣呵成。他與唐代另壹位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典狂”或“張顛醉”。

懷素從小聰明好學。他在《自傳帖》中開門見山。他說:“懷素住在長沙,壹個做佛的青年。禪閑之後,頗喜寫作。”他努力學習,努力實踐的精神令人驚嘆。因為買不起紙,懷素找了個板子和圓盤,塗上白漆寫字。後來懷素認為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在寺廟附近的壹片荒地上種了壹萬多株芭蕉。芭蕉長大了,他摘下葉子鋪在桌子上,對著柱子揮揮手。因為懷素沒日沒夜地練字,老芭蕉葉剝了,小葉舍不得摘,就想了壹個辦法,拿著筆墨站在芭蕉樹前,給鮮葉寫字,哪怕太陽照在他身上像煎鍋;刺骨的北風吹裂了他的手和皮膚,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地練習書法,不管不顧。他不停地寫壹個地方又壹個地方。這就是著名的懷素芭蕉書法練習。

在草書藝術史上,懷素和他的《自傳體筆記》,自中唐以來,已為書法愛好者津津樂道了壹千二百多年。懷素,十歲出家,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年輕時,他在冥想後的業余時間愛好書法。他很窮,沒有紙和墨水。他種植了壹萬多株芭蕉來練習書法,並用芭蕉葉代替紙張。因為住處全是芭蕉林,所以把住處叫做“綠廟”很搞笑。沒有用紙,而是用漆盤和漆板,用來刻苦學習,刻苦鉆研。盤子盤子都寫通了,還有很多斷筆,壹起埋了,取名“筆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