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在徐庶的舉薦下,劉備三顧草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提出了統壹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的道路。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於長阪。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結孫權。諸葛亮以隆中路線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而不是附庸順從。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鼎足三分,發兵拒操。赤壁戰後,孫權履行諾言,將荊州借給劉備。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壹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劉備死後,東吳壹方面繼續向魏稱臣,壹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壹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並使趙雲、鄧芝率壹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壹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壹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註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還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幹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壹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壹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壹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裏)。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壹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選擇的道路充分說明他是壹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壹息。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壹百壹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代]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回答者:gaoshaoq2008 - 助理 三級 5-21 20:10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瑯邪陽都的壹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裏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壹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 “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並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範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X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壹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並存的。顧嘉蘅的題聯,真不愧為名聯絕作。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壹樣,不是拘泥於壹章壹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鉆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誌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註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壹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壹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 (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托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壹百壹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壹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 “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壹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 (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余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遊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壹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0歲 諸葛亮誕生於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8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矽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3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4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16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8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6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7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8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0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3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7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0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2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3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4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5歲 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6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7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8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0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 233 52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 53歲(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回答者:血祭之淚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5-21 20:13
哥們,老抄襲別人的不好
回答者:大將軍OK - 試用期 壹級 5-22 00:01
5個字,又帥又聰明
回答者:baolinwei123 - 助理 二級 5-22 19:45
看《三國誌》
回答者:yjplgyleq - 試用期 壹級 5-24 01:53
/view/2347.htm
回答者:徐爺很猛 - 千總 五級 5-24 02:08
諸葛亮上《出師表》是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時。這時蜀偏居壹隅,國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振興漢室、壹統天下的遺願,“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較鞏固的後方,並抓住了曹魏兵敗祁山、孫吳兵挫石亭的時機,揮師北伐,擬奪取魏的涼州(今甘肅部分地區),向後主劉禪上了兩道表文,“前表開守昏庸,後表審量形勢”,即出名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這裏談的是《前出師表》。
諸葛亮自劉備於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後,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壹大業。經過長期奮戰,使寄寓荊州的劉備,壹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壹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彜陵之戰後,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諸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後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誌,茍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於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後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後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為了治愚醫頑,作者在行文上頗費深思。
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壹節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振聾發聵的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誌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誌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的建議,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系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系忠於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如果表文只是壹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那對壹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會有多大觸動的。
由主而次,肌理縝密。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後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後主進言的,因而首揭“開張聖聽”,以打開進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諫之路的前提下,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談執訟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開張聖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董允這些誌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則“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對於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最後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題。三項建議,既可獨立成項,又相互關聯。廣開言路,是開的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郭攸之、向寵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讓奸邪得勢,造成內外異法,賞罰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於貪於私欲,蔽於視聽,昧於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賢愚不辨,是非不清,賞罰不當。諸葛亮針對後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業勛臣的毛病,對癥施藥,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也會得到啟發。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並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信賢臣,並以“漢室興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由近及遠,借古鑒今,成敗並舉,顯得衢路交通,經緯成文。
諸葛亮因為後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其業系先帝首創之業,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先帝之遺業;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有效;以“事業”勵之,告誡後主要完成“先帝創業未半”的業,使天下歸壹,漢室興隆,促使他有遠大的抱負,完成千秋大業。表文從各個方面規箴後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沈,動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壹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壹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壹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壹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壹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壹舉而成三軍主帥。這壹節敘述,好像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系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第壹,追溯二十壹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壹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第三,二十壹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壹年如壹日,竭忠盡智,今後仍壹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遺,使後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壹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壹年遭際之後,續述白帝托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壹,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歸納前意,總綰全篇。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壹起。壹方面提出“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壹方面還提出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並表示如失職,甘願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最後還不放心,諄諄告誡,要後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示後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最後又回復到“開張聖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系。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了內在聯系。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註,勤勤懇懇之態如現,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諸葛亮此行未能如願卻先逝世,後人對此頗多惋嘆。杜甫曾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正氣歌》)陸遊更是多次提到《出師表》:“《出師》壹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壹表千載無”(《遊諸葛武侯臺》),“壹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凜然《出師表》,壹字不可刪。”(《感狀》),“《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總之,這道《出師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義膽照簡編,壹直為人所樂道。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決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為而發。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要向君主上壹道表文,他不是作為例行公事,而是從北伐的全局上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後之言,再表奪勝決心。表文又極為註意收表對象的特點,因而決不是壹般的上條陳,列述方策,而是熔議論、敘事、抒情於壹爐,啟愚矯頑。諸葛亮是後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對象。他給後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壹生惟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之為“至文”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