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方法不同,書寫姿勢不同,就會造成用筆的不同 。書法藝術發展到至今,如何正確拿筆成為了每個初學書畫人的必修課。
常用毛筆寫字的人都知道,正常的執筆方式是 五指法 ,然而2015年時,“中國歷代執筆研究”項目負責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原所長莊天明做了壹項研究指出,在古代常用是二指法、三指法,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是用 二指法 寫字,這樣的姿勢運筆靈活、不受拘束。
王羲之執筆圖
與他同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所繪的《斫琴圖》中,人物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而宋代梁楷的《王右軍書扇圖》中王羲之的執筆方式也是二指單鉤法。二指執筆法其實是壹種以食指為主、以大拇指為輔的執筆方法,是壹種最簡單靈活的執筆方法。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王羲之的二指單鉤法。[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局部)
若論執筆的手指數目,則有“大指中指夾管”、“大、二、三指搦管,四、五指不用”、“以四指齊排管上”、“五指齊力”之說。
以手指接觸筆桿的數量來加以區分,如“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同時看無名指、小拇指是否懸空,又有單鉤、雙鉤之分,如“二指單鉤”,可謂變幻無窮。莊天明在收集大量圖像資料的基礎上,分析歷代執筆特征,發現 各個時期,中國人拿筆的方式各不相同 。比如以方正雄渾著稱的漢隸,漢朝人在書寫這種字體時,拿筆的方式頗為“粗線條”——筆頭朝下,整個手掌握住筆桿,像攥著拳頭,被稱為“ 握管法 ”。
握管式的執筆法。[東漢]《倉頡》(局部)
晉唐至五代 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 宋代 雖以單鉤式執筆為主,但雙鉤執筆法漸興,至 元代 單鉤法與雙鉤法已呈並行的趨勢; 明代 雖仍采用單鉤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雙鉤式的執筆法; 清代 出現單鉤、雙鉤、四指、回腕等執筆法多元並存的局面。
晉代的執筆
顧愷之的執筆
南北朝的執筆
[北齊]楊子華《校書圖》之壹,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唐代的執筆
五代的執筆
宋代的執筆
全世界範圍內最為普遍的方法是 三指執筆法 ,即是以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合執的方法,這也是現代我國硬筆書寫采用的方法。
蘇軾在《論書》中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執筆本不復雜深奧,與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裏,執筆是為了有利於寫字。壹桌人圍在壹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
執筆是為了寫字。字寫得好壞與執筆有壹定的關系,但絕不是像元代鄭構所說“善執筆則八體具,不善執筆則八體廢”。 執筆對於字的優劣不起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天資的高低,人品的優劣,學問的深淺,見識的廣狹,用功的勤怠 。古今書家執筆方法不同,卻都達到高深的造詣,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
而“執筆無定法”,並不是說要隨心所欲。像運動員攥標槍那樣執筆恐怕會影響筆的使轉;如果象拿火炬那樣,再虎口向下“作書”也不利於揮灑。這“無定法”之中還應“有法”。執筆要順應生理機能,要舒適、自然、靈活、寬松,不要拘攣、生硬、板滯、僵化。這大約就是所謂“要使虛而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