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孔子教會了我們什麽?

孔子教會了我們什麽?

問題1:孔子教會了我們什麽?孔子教導我們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這樣描述他學習和修身養性的過程,“我有十分之五,立誌學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聽,七十而行,不逾矩。“這個過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漸提高的過程。

三十而立,這就是《論語》?孔子對自己30歲從政時達到的生活狀態的自我評價。對於“三十而立”的評論,後人更認可的說法是“壹個三十歲的人,要靠自己的本事,能夠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總之,30歲的人,要能坦然面對壹切困難。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並不是指結婚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對自己有清醒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有意識的或相對自覺的自覺和自我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壹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外統壹性等特征。在我們已經忽視、遺忘了人生“立”的意識的今天,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立”才能真正安身立命,承擔人生的崇高使命,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們的人生才能有意義。

孔子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父在,要觀其誌;父親沒有,看他的行動。”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孝。”孔子認為,孝順要看父母怎麽說。父親在的時候,應該算是兒子的理想抱負;父親去世後,就看兒子能不能繼承父親的遺誌,做事情。如果他能做到三年,也算是“孝順”了。這段話壹度讓人不解。

其實《論語》中記載的大部分文字都只是寥寥數語。如果不能理解孔子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具體語境,就很難理解那些話的真正含義。如孔子曾贊“我為文學郁悶,我從周!”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西周王朝的開國父子,他們都很受尊敬。武王是個孝子,他對父親文王非常孝順。他的弟弟周公不僅孝順父親,而且非常喜歡他的哥哥武王。當武王病重時,他的弟弟周公私下許了壹個願望,請求祖先允許他代替哥哥死去。因為文王父子真正履行了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所以他們能夠在上壹代的基礎上,創造出百年西周文化和空前的政治繁榮。這就是孔子的“父在,觀其誌;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道,可謂盡孝”這句話的真實歷史背景信息

孔子教導我們交朋友――如果我們生活,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鄰居和交好朋友。

字典上說,直就是正直、寬宏大量的意思;信任,即誠實守信;多聽就是見多識廣,見多識廣。

孔子所說的這三種朋友,也可以稱為怕朋友的朋友,真誠的朋友,智慧的朋友。在這裏他們被稱為“人生三友”。人活在世上,需要交這三種朋友。

孔子教我們戀愛結婚――最好的模範夫妻:丈夫尊重妻子。

孔子特別強調丈夫要尊重妻子。他說:“在過去的三代中,明王的政府必須尊重他們的妻子。有老婆就敢不敬。”(《禮記》?最好家庭的標準是做到“妻子好相處,丈夫尊重妻子,如彈豎琴...壹兒家庭幸福,妻子有錢。”(“詩?常迪》)

子曰:“君子之道,在於夫妻。而更有甚者,看天地。”(《中庸》)說文曰:“妻、女、夫也,和也。”在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社會,夫妻關系受到高度重視。人們認為這是“人類關系的開端”和“王華的基礎”。國家是家庭的擴展,社會規範是家庭倫理的延伸。

孔子教我們學習――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

孔子也認為,學習知識要實事求是,要裝作不知道,但壹定要無知。他對弟子說:“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而知之。”聯系到實事求是,孔子主張:“無義、無需、無實、無我。”那不是主觀,不是絕對肯定,不是固執,不是自以為是。

今天,我們已經步入圖像時代,社會功利性強,人們功利思想嚴重。在對待學習的時候,往往會浮躁,不裝懂,堅持自己不懂,這樣真的是害人害己......> & gt

問題2:孔孟教給了我們什麽?孔子的言論主要收錄在其弟子編撰的《論語》壹書中。這是壹種對話風格,它的特點是承諾和豐富的意義。孟子的書《孟子》氣勢磅礴。用孟子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好辯”“養我浩然之氣”,氣勢十足,雄辯睿智。《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壹種押韻的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神秘的哲理。莊子的《莊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寓言十九”,意思是十分之九的文字都是以寓言的形式來說明道理的。它以精彩的比喻和誇張的想象向我們展示了莊子的人生智慧。這四本書都是先秦時期的經典,對修身養性,寫文章都有幫助,值得壹讀。我最喜歡論語和莊子。

問題3:在孔曉秋的講座中,孔子教給了我們哪些儒家禮儀?女生滿月禮,男生弱冠禮,冠禮。還有入校和祭祀拜見老師朋友的復雜禮儀。結婚之前,當然周公的儀式很重要,結婚的時候有儀式。。。

如果要通俗的說,那就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問題4:關於《論語》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日本的流行,孔子告訴了我們什麽?出版了幾本關於《論語》的書,很多企業家也研究過《論語》。關於《論語》的書在中國也很受歡迎,於丹的《論語導讀》更受歡迎。僅中關村圖書大廈就售出1.26萬冊,於丹簽售超過1萬冊,創下了北京所有書店的新紀錄。從早上7點半開始,就有讀者來到書店排隊買書。因為買書的人太多,書店周邊道路擁堵,書店關門壹個多小時。

壹些家長甚至送他們的孩子去上《論語》課。多年來,《論語》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儒學是文化傳承問題。作為中華民族的壹員,我們應該對此有所了解。《論語》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思路?下面為您簡單介紹壹下:

壹,孔子的榜樣作用

《論語》是壹部關於孔子言行的書,由孔子的弟子編撰而成。

春秋末年,山東泗水縣人,名丘。他於21年(公元前551年)出生在周靈王。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學的創始人。

孔子生活在壹個小官宦家庭。在他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當時是當地官員的舒去世了,後來和他的母親搬到了曲阜(山東省曲阜縣)。由於家道中落,他過著非常貧困的生活。但受家族文化的影響,他繼承了商周文化的禮儀。孔子小時候用泥和木塊做祭品玩祭祀遊戲。

子曰:“吾十五而立誌學,三十而立。”出生在壹個有教養的家庭,他絕不會在十五歲就開始學習。也就是說,到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並決心有意識地更加努力地學習!

孔子是勤奮學習的榜樣。他說了很多關於學習的事情。我們來了解壹下他當時的學習情況:

《論語》開篇就說“時學而樂”,可見他是願意學習的,是帶著愉快的心情學習的樂趣。

他說:“我盡量壹天不吃東西,壹夜不睡。想沒用,不如學。”可以說是廢寢忘食的學習。因此,他在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人稱贊他天生聰明,說他是“先知”。孔子不同意這種說法,坦率地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而是善於學習。”這是所有有學問的人獲取知識的真正原因。世界上沒有壹個天生聰明的人是不學習的。

孔子總是誠實地對待學習,從不假裝理解。他主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孔夫子進祠堂問壹切”。他總是去學習,虛心學習。

他的知識面很廣,不局限於書本。他說:“三人行必學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改其不善者。”他還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精神,方法和努力和意圖的科學性。

孔子壹生堅持學習。他說“學無止境,合棺材不掉淚”的意思是活到老學到老,他做到了。關於他的學習還有壹個成語:“三絕”魏的意思是牛皮繩,意思是絕對斷了。

古代沒有紙,所以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牛皮繩把竹簡串起來。孔子反復讀這本書,甚至多次弄斷竹簡的牛皮繩。可以看出他學習很努力。

第二,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字,這是人生的理想問題,也是道德問題。有壹次學生子貢問孔子:“壹個人如果能善待所有人,幫助所有人,這就夠“仁”了嗎?”子曰:“既是仁,又是聖,恐怕連堯舜也做不到。”

至於“仁”,他說“有仁之人以己欲立其人,以己欲達其人”,就是說妳也要讓別人得到妳想要的好的東西,達到,也就是說妳不能只顧自己,自私地忽略別人...這是做人最起碼的原則,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另壹個學生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壹句話可以作為終身的準則?”孔子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妳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這可以說是對前壹句話的補充。

基督教《聖經》中有壹句話:“妳希望別人如何對待妳,妳就應該如何對待別人...> & gt

問題5:在《論語十二》中,孔子教給我們哪些學習方法要及時復習?復習學過的內容;我們應該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我們要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反思自己的缺點,改正自己的缺點。

問題6:孔子說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把自己不願意承擔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當妳要求別人做壹件事的時候,首先妳願意自己做,或者妳已經像別人壹樣自己做了,那麽妳的要求就放心了;通俗的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就不能叫別人做。

這句話揭示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說,人要以自己的行為作為參照來對待他人。人要有寬廣的胸懷。與人交往,不要心胸狹窄,要大度,要原諒別人。如果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推給別人,不僅會破壞和別人的關系,還會讓事情陷入僵局,失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個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僅要關註自己的存在,還要關註他人的存在。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