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宋慶齡故居觀後感

宋慶齡故居觀後感

壹:

坐落在北京什剎海後海北邊的宋慶齡同誌故居雖然只要二十元壹張的門票,但來這裏參觀的遊人並不多,因而這座庭院也顯得格外的幽靜。

故居原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也稱西花園。故居的對門是有名的“後海”,說它是“海”,在我們南方人眼裏,不過是個大水塘而已。故居內面積雖然不大卻雍容典雅,曲徑的回廊,嶙峋的山石,參天的古樹,展現出江南園林的俊秀,我想,這種建築風格也符合宋慶齡同誌謙和寧靜的脾氣秉性。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就計劃為宋慶齡同誌在北京修建壹處住所,但她壹再謝拒。1962年,周恩來總理受黨和政府的委托,親自籌劃,在院內建了壹座“中西合璧”的二層主樓,作為宋慶齡的住所兼辦公室。1963年4月,宋慶齡遷居於此,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這裏工作生活了18個春秋。

這座主樓的占地面積並不大,裏面的陳設也很普通,壹部分家具還是從宋先生在上海的住所搬來的舊家具,各種顏色的家具湊在壹起,風格各異並不協調發展配套。臨近傍晚,遊客越發稀少,踩在回廊的地板和樓梯上,咚咚的腳步在空空的樓道裏產生了回響,讓人感到壹絲淒涼和孤獨。撫摸這光滑的樓梯扶手,似乎還能感受到宋先生的余溫。

宋先生的書房,臥室,辦公室是壹室三用的,她的專用廚房也非常狹窄,如果倆位身材高大的師傅同時下廚,根本無法轉身。這與我們想象中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住所相差甚遠。好在臥房的回廊比較寬敞,晚年的宋慶齡腿腳不便,就經常趴在這條暖道(即:較長的陽臺)裏曬太陽,觀風景。正對暖道的草坪裏有壹株參天的槐樹,據說是醇親王載灃當年修建花園時栽下的。建國初期。這株樹遭受雷電襲擊後,樹形呈鳳凰展翅狀,宋慶齡給這株槐樹起名為“鳳凰國槐”,表明了宋先生的高尚情懷。

與兩層主樓並排的是壹棟壹層樓的平房,是過去宋慶齡和工作人員的活動室,現在成了宋慶齡同誌生平事跡展覽館,館內展出了宋慶齡生前用過的物品書信以及她不同時期的照片。從這些展出的物品中,妳能感受到的宋先生的偉大,慈愛與儉樸,崇敬之情會油然而生。

宋慶齡沒有親生的兒女,卻把慈母的愛全部傾註給了全國的少年兒童。宋慶齡有句名言:“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兒童的培養是不可以等待的。”在1950年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上,她榮獲1950年“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和平獎獲得10萬盧布的獎金,她把這些獎金全部捐給創建“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對婦女兒童事業如此慷慨的宋慶齡,在平時的生活中卻非常節儉。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她經常要出席許多外事活動,但她的衣服卻非常少,展室裏展出了她常穿的幾件旗袍,為了讓少有的幾件旗袍穿出花樣,她精心為這些旗袍配了七八件馬夾,有些馬夾還是舊衣服改制而成的,其中有壹件馬夾是她的保姆從壹家服裝廠撿來的218塊粹花布拼制而成的,宋先生親切地稱這件馬夾為“百納衣”,她還多次穿著這件馬夾參加國事活動。看到這裏,誰能想象到高貴而又頗有風度的宋慶齡如此節儉。不知那些只會牟取私利的貪官汙吏們對照宋先生會不會感到羞愧和汗顏?

走出宋先生的故居,天色已暗,後海的四周已是燈紅酒綠,鼓樂聲聲。荷花街上,更是人來往,生意興隆。

二:

早就想瞻仰宋慶齡故居了,3月17日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我們乘地鐵8號線在大世界換26路公交車,在武康路下車,這裏十分僻靜,街上幾乎沒有行人,正想打聽,猛壹回頭見到馬路對面就有黑底鑲嵌金字的“宋慶齡故居”五個大字。進到門裏,見到了漢白玉雕刻的宋慶齡的坐像,站著看了很久,雕刻的宋慶齡很逼真,神態非常慈詳,後面的樓門口掛著“宋慶齡文物館”的匾額,徑直往裏走,院子裏的車庫停放了兩輛轎車,壹輛是大紅旗,壹輛是斯大林贈送的吉姆牌轎車,這都是宋慶齡生前坐過的轎車,然後從側門進去,聽取講解員的介紹,室內不許拍照,只能靜靜地聽,聽完了介紹,我們又仔細地壹件壹件文物參觀了壹遍。

宋慶齡故居占地面積43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壹幢乳白色船形的紅頂白墻的漂亮小洋房,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樓前有草坪和停車場,樓後是花木茂盛的花園,花園的四周種了40株百年香樟,四季常青,環境優美。據說這是1920年德國船王鮑爾為自己設計的私人別墅,此後幾易其主:先是歸於德籍醫生菲爾西,此後又被他抵押給銀行,後來被上海銀行公會會長、著名金融專家朱博泉先生斥資買下,最後又被國民黨政府沒收,成為中央信托局的招待所,蔣緯國也曾在此居住。之後,由於宋慶齡把香山路的寓所作為“國父紀念館”、宋家老宅的房子又開辦了幼兒園,她在上海便居無定所,蔣介石於公於私都覺得說不過去,便令其子蔣緯國搬出,中央信托局根據蔣介石的手諭,將此屋撥給宋慶齡使用。宋慶齡於1948年底遷到這裏居住。從1948年到1963年,宋慶齡在這裏工作、生活達15年之久。講解員告訴我們:宋慶齡把這裏視為她的家,她說到北京是去上班,回到上海就是回家。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1981年10月,故居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改名為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5月宋慶齡逝世後,根據中***中央關於宋慶齡在上海寓所的遺物“就地保管、就地處理”,其故居辟為永久性紀念地的指示精神,對遺物進行全面的清理,對房屋進行局部維修。從1982年1月起實行內部開放,主要接待孫中山、宋慶齡的海內外親屬和生前友好,來滬參觀訪問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政府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及國務院各部、委副部長以上的負責人,以及各地來滬參觀的老紅軍。1988年5月14日故居正式向社會開放。

故居內的陳設保持宋慶齡生前原樣,收藏著大量的宋的遺物,總數在壹萬件以上。如宋使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寫下的文稿、函劄,收藏的字畫、印章和圖書,留下的照片,樓下過廳墻上掛著徐悲鴻贈送的"奔馬"國畫,還有國際友人贈送的風景油畫,客廳背面墻上掛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南面墻上掛著毛澤東主席1961年來此看望她時的留影,客廳西面的餐廳裏陳放著她個人生活經歷中的重要紀念品和各國友人贈送的珍貴禮品。在這間陳設簡樸的小餐廳裏,宋慶齡還宴請過來訪的貴賓。書房中收藏著孫中山先生演講的珍貴錄音唱片和孫中山親筆題字的遺著,還有中外圖書4000余冊。二樓是臥室和辦公室,室內的壹套藤木家具是宋慶齡結婚時父母送給她的嫁妝,算做對她婚姻的承認,沙發和茶幾是孫中山先生使用過的。室內擺放著孫中山18歲時的照片和孫中山逝世前壹年與宋慶齡的合影。書桌上放著她生前使用過的文具用品。室內還存放著壹架鋼琴。二樓走廊裏,掛著宋慶齡1951年接受“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獎金”時的照片。

參觀了宋慶齡故居我有兩點感想:

第壹,宋慶齡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壹位女性,她是個近乎完美的人物,壹直讓世人仰慕,被譽為“國之瑰寶”。在臨終前被授予“中華人民***和國榮譽主席”稱號,享年88歲。縱觀她的壹生,何以這麽傳奇?這要從她的家世說起,她出生在壹個富裕和顯赫的家庭,她父親是上海傳教士及富商,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在上海高中畢業後,1907年—1913年留學美國,在歷史悠久的衛斯裏女子學院獲得文學系學士學位。1914年她在日本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1915年10月25日在東京與孫中山結婚。孫中山過世之後,1926年1月她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發動清黨,宋慶齡堅決繼承孫中山“聯俄容***”的政策,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決裂,8月份,離開上海赴蘇聯莫斯科,以後又旅居歐洲多年。1931年7月宋慶齡回國,面對國民黨的恐怖統治,她和魯迅、蔡元培、楊杏佛等人於1932年12月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掩護和營救了許多被迫害的中國***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1936年底爆發了西安事變,她主張國***兩黨合作,停止內戰,壹致抗日。但是國***再次合作後,她沒有重新加入國民黨。1938年6月,她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醫藥救濟和戰災兒童福利工作,並把募集的錢款和醫藥物資運往中國***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壹次代表大會選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宋慶齡擔任了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並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

宋慶齡具有很多的政治資源,她是孫夫人,被稱為“國母”,雖然她有很多名譽官職,但並沒有實權,她壹直都沒有進入政治權力中心,她並不熱心於政治,而是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 1951年,宋慶齡獲得斯大林和平獎。她把獎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造了婦幼保健院。

這大概就是她成功的原因,她象“聖母”壹樣全心全意地為大眾服務,壹生盡做善事好事不做壞事。我在參觀時很自然地就聯想到:江青也是第壹夫人,為什麽就盡做壞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壞的女人?江青沒有接受過西方民主政治的教育,腦子裏根深蒂固的封建余毒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惡性膨脹,可能最重要的壹點就是江青壹直在謀求政治上更大的權力,權力是個腐蝕劑,用的好能為民造福,用的不好就禍害無窮。

第二,宋慶齡與身邊工作人員的關系看出了她是極民主的人。她和保姆李燕娥之間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李燕娥18歲就到了宋慶齡家裏,為她服務了壹輩子,李燕娥比宋慶齡年齡小壹點,宋慶齡稱她為李姐,李姐比宋慶齡先走四個月,宋慶齡把李姐葬在宋氏家族墓地,與宋氏家族成員壹樣對待,李姐住在朝北的壹個帶陽臺的房間,房間的面積也很大,她給李姐買了收音機,給她制作了相冊,我還看到她與李姐吃飯的小方桌和椅子,她讓李姐坐在向南的主座,而自己坐在右側偏座。我還看到了她每次出差回來給身邊工作人員送的小禮品,年節時把身邊工作人員的孩子請來壹起照的相片。這些平等待人的細節很感人,這與她學生時代就接受的西方民主思想有關。我又壹次想到江青對待身邊工作人員的專橫跋扈,冷酷無情和象奴隸壹樣驅使的惡劣作風,不就是把自己當作壹個女皇了嗎?民主與專制,愛心與壞心,聖母與惡魔,這就是我在參觀宋慶齡故居時在腦子裏反復出現的兩個印象。

瞻仰宋慶齡的故居,緬懷她的壹生對我是個很好的教育,她的光輝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和驕傲,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紀念她。

另外有壹些介紹資料:

20世紀90年代初,美籍著名歷史學家,華盛頓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所主任周谷教授,在闊別祖國大陸半個多世紀之後,第壹次來大陸探親旅遊。在上海逗留期間,他會見了早年在國立政治大學求學期間的同窗學友,並展示他於50年代末,在“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任職期間,參與館產清理過程中,在壹包待廢的檔卷中,發現了壹批清末中國留美學生使用過的出國護照。其中壹本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由當時“江南海關道臺瑞澄”簽發的中文姓名“宋慶林”,英文簽名Soong Ching Ling 出國留學護照。這批護照均貼有持有人照片,唯獨“宋慶林”護照上的照片已被揭去。周因壹時尚不清楚此“宋慶林”究為何人,乃將護照全部取出保存,留待今後研究之用。直至上世紀60年代周在大力研究孫中山的革命歷史及其與蘇***、第三國際史料時,始悟及此“宋慶林”即以後成為孫中山夫人的宋慶齡。“宋慶林”乃宋慶齡青少年時期的原用名。

這本宋慶齡早年出國留學護照清楚地記載了她在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及出國留學的全部歷史資料。按當時政府規定,國人出國須按各人所在地就近分別向“大清欽命監督天津海關道(津海關)”、“大清欽命監督江南海關道(江海關今上海海關)”、“大清欽命監督廣州海關道(粵海關)”申請核發。當時簽發的護照版面較大(相當今16開期刊),赴美國的護照內頁且有壹段前言文字,原文如下:

大清欽命監督江南海關道瑞為發給護照事:茲有華人宋慶林確系中國,並非工作等輩,原照西歷壹千八百八十四年七月五號美國議院增修壹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六號《限制華工條例》第六款定章,請領護照前往美國。本道查得該領照之人確不在禁約之列。為此,印給華洋文合璧護照,照請駐滬美國總領事官查驗明確,蓋印證實,準其前往美國境內居住。所有領照人姓名、年貌、身材、籍貫開註於後,請煩美國海關查照放行可也,須至護照者。(原文無標點,為筆者所加。當時美國政府正掀起反華浪潮,嚴禁華工入境,美國國會則通過反華法案——《限制華工條例》,故在當時出國赴美護照上印有此段“前言”。)

據周教授介紹說,宋慶齡青少年時期的學名就叫宋慶林,在美留學期間直到伴隨孫中山在日本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期間,均用此名。隨後周將這本極其珍貴的文物捐獻給“上海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及陵園管理委員會”(今歸宋慶齡故居收藏)。

上世紀90年代中,我曾據護照記載內容,發現其與國內出版的有關宋慶齡各種傳記文學的敘述多有重大出入,曾撰寫過長篇考證。現就三易其名說,略作補充。

壹、宋慶齡原名宋慶林,除護照作此正式記載外,尚見於當時的官方文件。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時任兩江總督端方在向清政府呈報當年該批留學生赴美分配入學情況的奏折中有“……其宋慶林壹名另擇適當學堂送入”(見《端忠敏公奏稿》),當系因宋在出國留學時尚未成年且系唯壹女性之故。後,宋在經過壹年語言補習,始進入威斯裏安女子文理學院正式入學。今上海宋故居文物館與護照同時陳列的尚有壹本扉頁上簽有“宋慶林”、“宋美林”二人姓名的教科書,顯系為兩姐妹先後都使用過的課本。20世紀初葉,孫中山、宋慶齡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期間,東京警方在監視國民黨首要人物的活動,向日本外務省呈送的官方文件:《孫中山在日活動密錄》、《孫文動靜》中,對宋慶齡的記載均寫“宋慶林”。

二、1962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征集到1915年宋慶齡與孫中山在日本結婚的《誓約書》(上有孫宋及為之證婚的日本律師和田瑞三人親筆簽名蓋章,但宋的簽名為“宋慶琳”又未蓋章)曾送請宋本人加以鑒定。宋在原件卷尾題“此系真品”。秘書遵宋的指示退還原件並復函稱:“……宋副委員長(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婚姻誓約書用琳字,是因為琳字容易寫。當時從美國去日本,因而沒有圖章可蓋。”孫宋聯姻,因事先遭到宋家的激烈反對,宋被迫離家出走,潛往日本,結婚時為防今後發生意外變故,雙方訂有誓約,宋在結婚誓約書上簽名“宋慶琳”。這個用名,為時較短,此外,似不見尚有其它公私文字記載。

宋氏三姐妹早年的“林”排名,分別為藹林、慶林、美林。乃因宋父少時移民去美,後經教會培養至神學院畢業,又由教會派遣來華傳教,他的青少年時期在美國生活學習應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總統林肯領導在南北戰爭中解放黑奴取得了勝利,宋父對之極為崇拜,故對所生三女以“林”排名作為紀念(宋父逝世,其遺體口袋尚有壹幅林肯像及壹本民有民治民享的著作)。當她們成年後,宋父又覺得以“林”排名,不符合中國傳統為女性取名的習慣,乃又易“林”為“琳”,三姐妹改名靄琳、慶琳、美琳,宋慶齡與孫中山結婚時,在《誓約書》上簽名“宋慶琳”,這次改名當在1915年前後。

三、宋氏三姐妹第三次以“齡”排行改名,是宋父接受其摯友沈毓桂的建議而改的(沈原系清末由基督教會主辦以介紹近代西方科學文明新知為主的通俗性期刊《萬國公報》主編,筆名高人),其時間當在1926年前後,自此,三姐妹完全定名,稱“藹齡、慶齡、美齡”。

宋慶齡結婚後,又取日本名“中山瓊英”。此乃因清末孫逸仙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時,曾化用日本名字“中山樵”,“中山瓊英”也即“中山樵”的夫人。宋慶齡在與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夫人等通訊時,曾署用此名。今上海宋故居文物館尚保存刻有“瓊英”名字的圖章。這些名字的改變化用,均不見著錄於國內壹切有關宋慶齡的傳記文學作品。

實際上,宋父的名號也系由沈毓桂建議改的。宋父本姓韓,名教準,幼年因家境貧困自海南文昌移民去美,過繼給宋姓舅氏為子而易姓。後教會培養在神學院畢業後奉派來傳教,兼營實業,積資豐厚,在經濟上不時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又因與同壹教派的沈毓桂友善,常相過從(當時《萬國公報》即在宋父開設的印刷廠承印),沈建議其改名耀如字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