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人小傳800到1000字左右
享譽巴蜀的詩書畫家――龔晴臯 龔晴臯(1755--1831),名有融,字晴臯,號綏山樵子,別號拙老人、避俗老人等。重慶巴縣人。家學淵源,祖父輩均舉人而進士。龔父善書,學王、歐,對龔影響不小。龔晴臯自幼聰穎勤讀,二十四歲中舉,在中舉後的三十余年屢次京試不第,不得已只好以教書和做幕僚為生,直至嘉慶十七年方在“大挑選”中任山西崞縣知縣。後因開罪於撫軍,只好辭官還鄉,潛心書畫藝術。 也許是宦途上的不順,龔晴臯的書畫有壹股古拙、苦澀的味道,同時又有激越,直抒胸臆的大格局,筆力雄邁,天趣橫生。龔晴臯在京會試期間得識成親王,成親王對他的書法大為贊賞,上行下效,壹時有"家無晴臯字,必是俗家人"之謂。但這只是輝煌壹時。倒是近幾十年更受書壇人士的關註。 龔氏書法亦學王、歐,出於家學,但後來他又取法碑書,郭尚先評其書“作大字縱橫有奇氣,當其合作,往往似通明鶴銘”,可以說龔書是碑帖交融的產物。 龔晴臯書法創作最旺盛的時期為1810年至1830年,是書法理論家阮元提出“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的時期。龔晴臯正是這北風南渡轉換關口的壹位重要的書家。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龔晴臯都喜歡刪繁就簡,筆墨縱橫大氣,他有詩句說“我書奇醜無嬌態,”, 他勇敢地實踐傅山的“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四毋”主張,引導人們把書法推向遒勁硬朗、任性恣情的藝術境界。 最能代表晴臯書風的是他的大字行書。由於他註重楷書基本功的練習,又常以竹竿逆流畫水以定腕力,故其氣質奔放,善鋪毫,善圓起方收之筆勢,疏密有致之布局。他的行楷,時參以草書,中鋒中取篆意。他還非常講究用墨,常以濃墨、淡墨濕筆和枯筆作書,能做到濃墨不滯,淡不傷神,枯而滋潤。用筆的枯濕急緩配置,確實別具壹格,耐讀耐摹。最富靈氣的是他的稚拙之書,俗稱“孩兒體”,它將傅山謂之為“拙、醜、支離、直率”的諸元素融鑄為壹體,集古樸、天真、力度、抒情的美感為壹爐,給人以動態美的享受與啟發。龔晴臯是文人,我們從他的某些書作中可以感受到晉、唐以及明代文人書法的影子。他又能吸收原始書法及民間書法的營養,從而形成了自己格局宏大、韻味醇厚、天趣盎然的書風。 晴臯的書法作品有卷、聯、屏、軸、橫披,壹般篇幅都較大。書體有楷、行、草,以行書為最常見,傳世佳作多為行書。他當年突破舊的書法教條,達到新的藝術境界,書“我”之真性,寫 “我”之真貌,創“我”之真體,為中國書壇和巴渝文化留下了壹筆極豐厚的遺產。 晴臯以詩、書、畫飲譽重慶、四川壹帶,書畫縱橫恣肆,雄奇壯闊,極具抒情性,有《退溪詩集》傳世。《巴縣誌》稱他為“縣三百年來極高逸文藝之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