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江小時候上了壹所私立學校,跟隨祖父學習詩書,並練習武術。畢業於東三省吳江會館和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普通班。1901年,張之江被征入清朝新軍。起初,他是壹名騎兵,參加了推翻腐敗的清朝帝制的灤州起義和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雲南起義。在京郊南口戰爭中,他擔任國軍總司令,為軍閥混戰買單,有力配合了北伐軍的勝利進軍。後來,他被提升為陸軍上將。張之江主政西北軍時非常重視武術,規定所有西北軍必須通過拳、劈、刺、體操四大科目。據說他在南口指揮作戰時因日夜操勞而中風,中西醫學治療均告失敗。他的衛士余郭棟教他練太極拳,他的健康恢復得很快。他更加堅信武術是中國的國粹,向中央申請將其更名為“國術”,以提升武術的重要性。
1927年,當形勢突變時,張之江迅速撤退。他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卻離開了軍隊和軍界,只擔任國民政府的壹員,壹心壹意地致力於倡導武術運動。他認為“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應該從民間推向上層”,開始籌辦武術研究博物館。國家武術研究所的宗旨是除了行政管理和編輯教科書和書籍之外,成立學生武術訓練隊(班),培訓武術教師,以促進武術教育。這種學歷教育機構應該向教育部申請備案,但教育部百般刁難,不予支持。他們認為武術早已被淘汰,並聲稱如果壹定要推廣這種“老東西”,那也只是屬於群眾組織,不納入教育體系。張之江別無選擇,只能找到辛亥革命時期雲南起義的老朋友、時任國民政府常委的李烈鈞。李烈鈞當即拍板:“既然教育部不承認,就由國民政府直接領導,國庫撥款。”中央武術博物館終於在3月1928成立,位於南京西華門頭頭巷。館長是,原副館長是李。在軍閥混戰時期,和李曾兩次在戰場上為敵。但知道李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所以並不記得以前的仇恨。他壹心振興武功,選拔賢才。他三次邀請李,最後邀請他做武館的重要領導。
武館開始設置少林和武當兩大門派:少林門主要有少林拳、茶拳、彈跳腿、八極拳、古阿古阿拳,門長為王子平;武當門主要有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的長度是高振東。
中央武館成立後不久,國民政府命令各級行政區設立相應的機構。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初,各省市紛紛建立地方武術博物館。
中央武館成立之初,師資力量雄厚:馬英圖擔任訓練科長。除了王子平和,還有(形意拳)、劉印虎(集傳)、楊發武(摔跤)、馬(摔跤)、朱國楨(搏擊)、(開掛)、孫(延慶拳、貼)和孫魯堂、楊成福、陳子榮、張吳象等。在培訓師資方面,國術館的主要課程有國術起源與發展、國術規則、拳術與器械套路、摔跤、短武兵、長武兵、散手、拳擊等。已經陸續舉辦了六屆,學生畢業後可以申請到各地當武術老師或教練。每期人數不多,十幾到壹百多;培訓期從幾個月、壹年到三年不等。武術博物館也舉辦比賽。比如1928和1933年的南京,舉辦了兩次“國術考試”,進行短兵、長兵、摔跤、散手(含女子散手)的比賽。1936年組織“武術隊”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演出。1928 10,中央武術博物館舉行首次武術考試。本次國考旨在選拔尖端武術人才,充實中央武術博物館,進壹步推動武術事業。考試內容挺全面的。參賽者必須先參加初試,內容是刀、槍、劍、棍、拳。只有通過初試才能參加隨後的比賽,比賽分為摔跤、散打、長兵器、短兵器。不分年齡和體重,比賽都是抽簽決定的。用拳頭打對手就得分,打對手就贏。最後是口試:“三民主義”。可見當時的武術家非常註重武藝,而不僅僅是套路作秀。但由於當時沒有解決規則和護具的問題,在陪練比賽中經常會醞釀出斷骨斷筋的場面。而常規比賽的評分標準並不明確統壹,裁判往往會受到門戶網站意見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不公。
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張之江還聘請前清朝院士張宏誌為國立美術館的易經教授。日軍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後,為適應戰備需要,齊友良受聘講解軍事戰術課程。
國術館成立之初,由於王萍萍和高振東的宗派觀,國術館內部矛盾重重。1928結束,矛盾加劇,變成了較量。因此,張之江決定取消少林門和武當門,代之以教務處。中央武館為了消除刻板印象,將各大家族、各派融為壹體,稱之為“武館”,這就是“武館”名稱的由來。特別是在日本杜東參加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後,張之江寫下了名著《東遊印象》,大力提倡日本武術。在這本書裏,他宣稱“國內各教派的意見對學術進步的危害,是深刻而巨大的”,而清除武林陋習,振興國家,已成為當務之急。並強調指出:“如果我不能提升自己,全世界都會把我當成最好的肉,拿到手。”號召國人以道德文化為體,以武術為旨,* * *互相鼓勵。張之江也以身作則,堅持向吳君山學習八卦30多年。
中央武館壹期只招收壹個班56人。這是因為對學生進入圖書館的要求非常嚴格。它要求學生有壹定的武術基礎。招考時,除了測試考生的槍、刀、劍、棍四大器械演練外,還要求學員通過口試說出各種器械的要領。
被錄取的學生在武館學習不僅不收任何學雜費,他們所有的衣食需求都由武館供應。進入圖書館後,學生們穿著校服,校服的正反面分別有“植國救國”和“自衛戰鬥”八個大字。武館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強我族,強我魂,洗去東亞病夫,振興炎黃子孫。”博物館的座右銘是“自強不息”。
中央武術博物館的門戶越來越少,但武術氛圍卻煥然壹新。各種武術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如孫大師虛心好學,虛心向諸子百家學習。先後拜師王雲鵬,學習楊松山的三才劍,還學習了八卦掌、劈掛、形意拳、太極等拳法,不僅加深了自己的功夫功底,也讓自己的教學更加得心應手。他還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武術交流,為武術博物館和國家贏得了榮譽。又如通臂拳大師郭昌生,通過嚴格的考試,進入國術館任教。他不斷進取,不斷創新。他創造了“雙向苗刀”、“狂魔棍”、“劈掛刀”等。最值得壹提的是馬英九,自從西北軍大刀隊獲得巨大聲望後,他壹直以弘揚武術事業為己任。他的代表拳術八極拳是中國武林中的瑰寶。八極的核心是六大開,其中有攻有守,有攻有防,招法連貫,上中下三套連擊,力度兇猛,進度如電,因勢利導,玄機無窮。八極拳是壹種攻防能力很強的武術拳種。它出生後,不會被輕易傳遞。但馬英圖深諳民族大義,專註於弘揚武術事業,無私奉獻所有八極拳,使八極拳成為武館必修課之壹。
中央武術博物館成立後,為了使中國武術更加繁榮,還創辦了《武術周刊》雜誌,邀請著名武林學者介紹他們的武術技藝。從武術的起源到其功法的運用,從攻防戰術到破解,從拳法到拳法理論,從長兵到短兵等武術問題,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整理。各派大師在周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如賈的青平劍壹代宗師賈、晚清著名武術大師米爾堅科等,極大地弘揚了中國武術文化,在當時影響很大。1936年,第10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張之江發起並主持了全國武術界藝術家的選拔,並組織武術隊參加演出。中國手中的、文景明、傅、都是中央武術博物館的學生,他們在德國的武術表演曾轟動世界體壇。西方世界也開始關註神秘而博大的中國武術。當時當地報紙盛贊武術有三大價值:體育價值、攻防價值、藝術價值。媒體甚至說:“中國武術有藝術、舞蹈、鬥爭三大特點,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尚武精神。”
正因如此,張之江獲得了本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誌的紀念章,被譽為“中國武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壹人”。
1937抗日戰爭爆發時,張之江應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之邀,以高級顧問身份赴第五戰區,協助李宗仁指揮臺兒莊作戰。此時,他忙得顧不上圖書館事務。當時隨著戰局的發展,南京怕早晚被戰火摧殘,於是中央武館搬離南京,經長沙、桂林、昆明,於1940到達重慶北碚。這期間,中央武館的經費來源已經斷絕,大部分學員已經離開,中央武館可以說是名存實亡。
1945抗戰勝利後,國家告急。中央武館也在忙著博物館的復館工作,但南京博物館遺址已被戰火摧毀。當時教育部對張之江申請復課百般刁難,既沒有撥給復課經費,也沒有撥給校舍。
張之江四處奔走,終於找到了津冀體育館作為場地,並集資將武館改為私人館。1946年,教育部部長朱家華得知中央武館在天津重新開館,改為民辦,當即提議教育部撥款將中央武館改回國有。1948年,中央武館向天津的大資本家籌集了12萬元用於建館,但在這筆捐款到手之前,天津已被解放軍攻占,中央武館的歷史到此結束。
從1928中央武館成立到1937抗戰爆發的近十年間,* * *收了5個學員,估計總人數不超過500人。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學生投身於抗戰事業,被分配到各部隊擔任武術教官。抗日戰爭和內戰結束後,許多海峽兩岸的武術老師都誕生在中央國術館。中央武術博物館為中國近代武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