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魯與俞面對面與約見面有什麽區別?

魯與俞面對面與約見面有什麽區別?

壹、節目背景和定位

《面對面》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壹檔人物訪談節目。該節目堅持新聞、權威、關註和影響的要求。是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用對話記錄歷史,用人物解讀新聞。

5438年6月+2002年10月,鳳凰衛視為陳魯豫量身定做了壹檔脫口秀節目《魯豫有約》。為了避免話題上的沖突,《魯豫有約》以“說出妳的故事”為節目宗旨,帶領觀眾探訪有特殊經歷的人,共同見證歷史,思考人生,指向人生經歷和精神秘密,聆聽每壹個感人的故事。2005年《魯豫有約》改版,節目更加貼近生活。除了明星和傳奇,普通人也可以進入演播室,擴大了話語資源和受眾群體,節目深入尋常百姓家。

二、主機功能

《魯豫有約》和《面對面》都是根據主持人的個性來創作節目,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節目風格。

陳魯豫善良、樸實、真誠,給人的印象是“鄰家女孩”。?《面對面》追求人們解讀新聞,見證歷史。盡管大多數采訪對象都是新聞人物,但知望善於用巧妙的采訪方法探索這些人的真實感受。更難能可貴的是,知望在采訪政要和名人時並不是壹邊倒的推崇,而是有著明確的懷疑和平衡。他總是與受訪者進行平等對話。這種平等不僅要停留在口頭上,更要發自內心,就像采訪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時那樣。

1.選題

陳魯豫擅長挖掘嘉賓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魯豫有約》改版前,采訪對象多為能見證歷史的人。他們有著傳奇的人生和精彩的故事,充滿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改版後的《魯豫有約》拓寬了話題空間,將普通人卻不平凡的故事搬上電視,讓有故事的普通人參與進來,有助於大眾尋求公共話語空間。

對於“面對面”欄目來說,新聞和“人”是節目的關鍵要素。以“人”解讀新聞,通過新聞展示“人”,相得益彰,成為本欄目最大的看點。在與爭議性新聞人物的交流過程中,主持人知望與嘉賓通過問答方式進行的思想交鋒無疑最吸引觀眾的眼球,觀眾往往能享受到他們攻守之間的快感。

2.對話風格的選擇

《魯豫有約》是壹個敘事性的對話。敘事性談話是指以講故事為談話內容的節目形式。講的故事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來節目的嘉賓親身經歷過的真實的事情。在采訪中,陳魯豫會因為嘉賓的趣事而放聲大笑,也會因為嘉賓的艱難往事而感到難過。她表現出自然、單純、可愛、活潑的壹面,問的問題有趣又生活化。陳魯豫經常靜靜地聽客人說話。她不急著打斷。她只是在合適的時機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理解,在合適的時機提問,讓被采訪者說出心裏話,和大家分享生活細節。

面對面的采訪因交流而加深,交流因提問而生動。因此,在解決“誰來說?”(即抓住題目),“說什麽?”(也就是主題內容),“怎麽說呢?”(即節目風格)等問題,更好的“為什麽?”(即求證和解讀)作為采訪的立足點,在與新聞人物的面對面交流中,要通過提問挖掘出新聞背後的新聞,從側面和反面求證大家壹眼就明白的道理,探究是否還有其他可能;對於那些被掩蓋的真相,要通過層層分析,為觀眾揭開真相。

3主持人的語言模式不同。

兩位主持人的語言模式大相徑庭。

首先,魯豫比知望做了更多的主題陳述。大致有兩種說法:壹種是在程序開始的時候;陳魯豫:今天這位嘉賓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壹個故事?另壹個是對話的段落總結。比如在李連傑介紹完壹基金後,她說:“我相信每個人在做壹件事之前,壹定有壹個或長或短的積累過程。我想就是這個道理...李連傑壹步壹步積累到今天做這樣的事情。”魯豫的代表作之壹——前者給節目壹個抒情的開場,後者給對話壹個軟著陸。充分體現了魯豫有約節目的人性化。

反倒是知望的節目沒那麽輕松,而且是典型的開門見山:知望:“我們都聽說了李連傑和壹基金的關系,但是沒聽說李連傑拿出多少錢給壹基金?”這“激怒”了李連傑,談話很快開始了。與陸、於的“易總結”式陳述不同,仁智的“陳述”總是有所指的,其功能相當於壹個有目的的問句。

其次,就提問形式而言,兩位主持人各有千秋。知望喜歡提出新問題,開始新話題。魯豫喜歡層層提問,但他主動提問的次數只有知望的壹半,這和上面兩人的風格不同有關。

最後,兩位主持人在調侃嘉賓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是由於他們的節目性質不同導致的語言模式不同。

第三,風格取向的比較

在脫口秀節目中,訪談風格是節目的突出標簽。能讓節目獨樹壹幟,在與其他同類節目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受到廣大觀眾的青睞。因為在壹檔脫口秀節目中,主持人往往是整個節目的核心,主持人的風格往往決定了節目的風格。因此,以“犀利記者”身份出現的知望和以“鄰家女孩”身份出現的魯豫,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兩檔節目的符號。

1,“面對面”和“提問”式

對於“面對面”欄目來說,新聞和“人”是節目的關鍵要素。以“人”解讀新聞,通過新聞展示“人”,相得益彰,成為本欄目最大的看點。在與爭議性新聞人物的交流過程中,主持人知望與嘉賓通過問答方式進行的思想交鋒無疑最吸引觀眾的眼球,觀眾往往能享受到他們攻守之間的快感。知望曾經說過:“提問是獲得真理的捷徑。”由此,質疑精神貫穿了整個節目,成為《面對面》欄目的獨特風格,也引發了面試官和回答者的精彩較量。

2.《魯與余有約》的“聽”體

《魯豫有約》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持人魯豫“聽”的藝術之高。她在節目中花了很多時間聽。提問結束後,魯豫安靜而專註地聽著被采訪者,沒有插話,也沒有不耐煩。她的傾聽讓嘉賓感受到尊重和理解,讓嘉賓暢所欲言,觀眾被他們的肺腑之言感動。但魯豫的傾聽並不是默默的坐著,而是每次傾聽後,她都獲得了很多信息和啟發,然後成功提問,最後讓嘉賓說出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精神秘密。

第四,受眾定位的比較

節目是為了誰,給觀眾帶來了什麽?這是任何名人脫口秀的必備。具體到這兩檔節目,《面對面》側重於“展現人性”,《與魯、於相約》側重於“享受情感”。不同觀影需求的觀眾可以自主選擇。節目的開場白是吸引觀眾和定位觀眾的關鍵。我們來看看兩個節目不同的開篇風格。

《面對面易中天教授》節目壹開始就用了壹段畫外音:“幾年前的易中天,‘博不好,不內行,高不了,低不了’;現在的易中天,‘喜歡聽、懂、記、用’。崇拜者蜂擁而至,批評家們對他毫不留情。是什麽造成了易中天現象?這種現象能持續多久?”言語中充滿了探索真理、洞察人性的渴望。

在《魯豫有約的瘋狂教授易中天》中,魯豫是這樣做開場白的:“如果我告訴妳,有這麽壹個人,有自己的追星族,喜歡他的粉絲會在網上熱烈地談論他。他出門壹定要戴墨鏡,不然會被人認出來,還會有人要簽他的名字和他合影。然後我們說這個人不是歌手,不是電影明星,其實是大學教授。他就是我們今天的英雄易中天教授。”隨後,節目壹般以時間為線索,回顧易中天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讓觀眾領略嘉賓的人生經歷。

第五,兩檔節目與觀眾的互動也明顯不同。

《面對面》欄目沒有現場觀眾,與觀眾的互動是通過主持人告訴觀眾問題的方式完成的。例如,在訪問易中天時,知望轉述了壹個網友的問題:“...這樣的說法在易中天的書裏比比皆是,很容易誤導讀者,把庸俗當好玩,把庸俗當真理。”易中天問:“這是觀眾的意見還是學者的意見?”知望如實回答。這種方式既能更客觀地向嘉賓拋出尖銳的問題,又能滿足觀眾的需求。

在* * *風格的《魯豫有約》中,為了讓嘉賓與觀眾的互動更加直接,節目設置了大量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現場觀眾,讓節目的氛圍更加通俗美好。因為妳可以在現場采訪觀眾對嘉賓的看法,鼓勵觀眾向嘉賓提問。比如,當臺下壹位女觀眾說自己網名叫“愛中天”時,易中天壹臉羞澀;當壹個孩子天真地說出“我討厭曹操,因為他總是攻擊諸葛亮”時,引來了臺上臺下的壹片笑聲,可以讓嘉賓和觀眾消除距離感,讓節目現場像壹個大家庭壹樣溫馨和諧。

打結?語言:《面對面》和《魯豫有約》是電視花園裏的兩朵奇葩。雖然定位不同,風格各異,但各有特色,創造了當今眾多名人脫口秀的收視神話。兩個節目,壹個重在“訪”,壹個重在“談”;壹個更擅長“探究”,壹個更擅長“分享”。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內容、不同風格的訪談,讓觀眾看到了被訪談名人的不同側面,滿足了觀眾多層次的需求,同時也讓電視訪談節目豐富多彩,為其可持續發展探索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如果兩類節目能夠取長補短,取長補短,在訪談類節目中適當加入人為因素,在壹定量的談話類節目中設置爭議話題,壹定會讓兩類節目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時更加成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