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布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猛海、景洪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和瀾滄、墨江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布朗族人口為91882。使用布朗語,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瓦崩龍分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種方言。有些人會說傣語、佤族語或漢語。如果沒有母語,有些人會說漢語和傣語。
有的布朗族自稱“布朗”“岡”,有的自稱“阿瓦”“阿爾瓦”“伊瓦”“瓦”“翁貢”。漢族或傣族人稱之為“普滿”、“普滿”、“孟”。據歷史文獻記載,永昌地區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部落眾多,分布廣泛,長期活躍在瀾滄江、怒江流域。其中壹個“普人”很可能就是今天布朗族的祖先。自西漢在雲南設置益州郡,轄西塘(保山)和布維(保山以南)以來,蒲人居住的地區就被納入西漢的郡縣。西晉時期,永昌的部分濮人南遷至鎮康、鳳慶、臨滄等地。隋唐以後,文獻中出現了“溥人”、“溥子”、“溥子”、“溥滿”、“溥人”等所謂的名稱,分布更廣。唐宋時期,“普仁”由南詔、大理政權統治。明朝設順寧府,溥頭仁任地方知府。後來,壹些原本居住在雲南南部的普人發展成為現在的布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