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黨的xx屆xx全會作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繼而又連續提出壹系列支持發展農村經濟的意見。黨和國家十分關心和支持農村工作,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村幹部群眾的積極性,農村發展形勢壹年比壹年好,並且愈來愈好。
路路美。從壹條條泥濘的鄉間土路到水泥路、柏油路,從出門雨天兩腳泥,晴天壹身灰再到如今的通暢整潔連到家門口的通村公路,改革開放40年來,政府穩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讓壹條條掩映在鮮花綠樹中的農村公路,成為群眾滿意的致富路、幸福路。
收入好。過去“壹年做到頭,兩個空拳頭”、“壹天十分得,分紅四角八”,這是壹些貧困生產隊對當年收入低微的口頭禪。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政策放寬了,農民掙錢渠道多了,只要身體好,肯動腦又勤奮,處處有錢掙,農民收入快速增加。壹些民營企業主、個體專業戶、物流經貿大戶的收入更為可觀,年收入數百萬、數千萬元不在少數,上億元的也並非鮮見。
服飾靚。過去,農民穿的衣服大都是由自己種的棉花經紡紗、織布,再由縫紉師傅上門制作而成,腳上穿的布鞋也是婦女自己粘門布、剪鞋樣、納鞋底等手工制作。兄弟姐妹多的農戶,所做的衣服往往是阿大穿了,阿二、阿三接著穿,最後補丁連補丁,家境特別艱難的直至是衣不蔽體。“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舊社會對貧苦農民穿著的真實寫照。新中國建立後,農民的穿著逐步有好轉,而改革開放至今,農民的穿著更是大大改善,穿土布衣服的早已成為歷史,現在也只有在村民俗風情館才能看到。眼下,農民所有穿著基本都是從外購買,剪布定做的已很稀少,尤其是壹些年輕人在穿著上尤顯多姿多彩,靚麗時尚。
住房變。建國前,壹些貧困農戶因住房破舊簡陋,又長年失修,導致“晴天屋裏曬日頭,雨天屋裏張缽頭”。過去農戶家庭成員多,住房緊張,多數農戶壹個房間中要搭好幾張鋪,老的小的幾代人同居壹室,十分擁擠不便。建國後,農民住房逐步有所改善,也有少數將草棚改造成瓦房。改革開放後,農民收入增加,手頭有錢,改善居住條件的力度更大更快,廣大農民興奮地說:“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民住房變四變。”哪四變?壹變由草棚改成瓦房,二變由平房建成樓房,三變由二層樓改成三層樓,四變由分散居住到集聚點或城鎮居住。
精神爽。四十多年前,農民整天泡在田裏與泥巴打交道,“面朝黃土背朝天”,業余生活非常貧乏。改革開放後,農村經營體制變了,農民自由了,特別是土地流轉後,更加輕松了。農民離田上岸,擺脫了往日田間勞作的負擔和壓力,有時間到村(社區)享受文化生活、到集鎮和美麗鄉村看看、到河邊綠道及城鄉公園散步休閑,既觀賞美麗環境,又強身健體。據旅遊部門反映,現在農民外出旅遊已成為他們的主要客源,國內景點遊、出國遊的農民每年大幅度增長。廣大農民通過旅遊,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振奮精神,愉悅心情,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甜甜蜜蜜。
細細觀察、體會,其實農村這四十年來的變化還有許多,舉不勝舉。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民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應是幸福生活的證明。
篇二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世事變遷,綢都盛澤就像壹面鏡子,映照了時代的風貌。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時俱進的發展,讓綢都人振奮不已。年近花甲的我,真真切切地經歷和感受著,是改革開放讓綢都人經濟富裕、生活幸福。
從黑白電視到智能手機
在我孩提時,盛澤的電*(當時稱大戲院),在我依稀的記憶中,規模之大、氣勢之昂,在當時的江南小鎮堪稱壹流。在那個娛樂匱乏的時代,電影可真是稀罕物,偶爾跟隨父親看壹場電影,那可是天大的娛樂享受。
上世紀80年代初,電視還沒普及,壹般家庭很少擁有電視機,我們只得早早吃好晚飯,到附近的學校、工廠搶占位置,有時去晚了,只好擠在最後幾排。雖然聽不清聲音,但也看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過了幾年,家庭條件改善,終於有了第壹臺電視機,雖然只是壹臺很普通的14吋黑白電視機,但已經讓我們興奮不已。每天,全家總是開開心心地觀看電視節目,那臺電視機壹看就是十余年,壹直不舍得更換。1998年,家裏又換上了壹臺29吋的飛利浦彩電,如今60吋的高清液晶電視也搬進了我們平常百姓家,讓我們仿佛踏進了高清*。
那臺曾經伴隨我們多年的14吋黑白電視機,至今仍十分想念,那是上海阿姨費盡周折托人從上海帶來的。它就像壹本歷史書,記載著時代的變遷,鐫刻著時代的印跡,想起它,就讓我回憶起青春少年,感慨萬千。如今,每當坐在明亮的客廳裏看著電視,想著四十年來的變遷,想到它們的昨天、今天、明天,這就是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啊。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視機早已風光不再。如今,親戚、朋友、同學都建立了微信群,在虛擬的空間裏打趣戲謔、談古論今,暢所欲言,大家盡情地談笑人生。事實證明,我們雖然年近花甲,但我們還是與時俱進的,緊跟著時代的步伐,盡享人生的快樂。
“憂、有、優”的三級跳躍
多少年,多少人,為了“居”這個夢想而努力,從最初的福利房、房改房,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房、產權房,人們不懈追求,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的變化,使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40年間,我自己的住房完成了“憂、有、優”的三級跳躍,正是因為這段置換經歷,讓我壹生的居住夢想變成了現實。
上世紀70年代初,父母兄弟姐妹六人,擠在面積只有20余平方米大小的壹間租賃房裏。六口之家的臥室只有半間,生活起居實在有諸多不便。孩子們逐漸長大,實在無奈,父親托人買了木料,在房屋中間又搭起了小閣樓,才勉強度過“憂居”的生活。
這樣的日子壹***熬了十多年,壹直到1987年,28歲的我始終為自己的婚房犯愁。那時,等單位分房真不容易,為了分配到房子結婚,幾乎把廠房管科的門檻都給踏破了。幸好,不久按照論資排輩,我分配到了壹套壹室壹廳帶廚衛的婚房,雖然只有40余平方米,但終於解決了人生大事。1993年,根據房改政策,又花了2萬元把這房子買了下來,這才有了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第壹套住房,成了有產壹族,這是我平生“有居”的再壹次跳躍。
時隔多年,住了十余年的住房成了老房,女兒也漸漸長大成人,最後拿出所有積蓄,東拼西湊,置換了壹套三房二廳二衛的新房,增加了居住面積,改善了生活環境,可以說是我壹生“優居”晚年生活的享受。
幸福之路是奮鬥出來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目睹時代前進的步伐,見證經濟發展的巨變,我為祖國而自豪。
篇三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xx屆xx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幹),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改革開放最初就是從我們的家鄉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的,如果將改革開放稱之為燎原之勢的話,那麽便從壹開始安徽就是星星之火的源頭,由此安徽省的改革開放可以稱之為是最為顯著的案列之壹。我作為壹名九零後,當我出生時正是改革開放進行的如火如荼的階段,我下面就帶大家看壹看我們這壹代人眼中的改革開放。
說到改革開放對我們最明顯的影響莫過於對我們生活“衣食住行”的種種影響了。現在提到“三大件”想必很多同學都已然不知道談論的是什麽,但在我們國家還未進行改革開放的時期,“三大件”可是我們爺爺奶奶那代人不可或缺或者說額外珍貴的壹份禮物。想起我的外婆對我說起她們那時的三大件,其實就是
雙方結婚的定情信物壹般的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的國家百廢待興,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車、收音機”在現代生活的我們,壹定無法想象結婚的定情信物居然只是這麽簡單便宜的幾樣小工業制品。但在那個還未經歷過改革開放的年代看來這幾種物品,看起來都是壹些很是“金貴奢侈”的物件。甚至,在當時也並非所有家庭都能夠輕易消費得起的。
隨著我的角度,時間維度跨越到上世紀八十九年代,改革開放進行到熱火朝天的年代,所謂三大件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三大件也發生了質的變化,變成了我們這代人父母結婚必備的“冰箱、彩電、洗衣機”這個時代的父母們眼界也比以前的同齡人開闊了不少,那時在安徽等壹些中部城市,興起了南下,大批的有誌青年南下尋找適合自己的機遇,為國內的改革開放奉獻出自己的壹份力量。改革開放影響我們父母那壹代的不只是生活層面的文化,更多的是壹種文化層面的內容,那壹代人熱衷於看電影,那是那時的壹種時髦。熱衷於迪斯科,這種音樂形式對於他們是壹種潮流,國內眾多的知名導演,演員也都在那時名聲大噪,諸如姜文、鞏俐、婁燁、馮小剛、葛優等。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化創新也從未止步。
視線回到現代的我們。如今,當年時興的三大件也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消費價值觀,那些早些年的三大件到了現在,也幾乎成為家庭內的標配,同時因為改革開放的力量,三大件最開始的“洋車洋表”變成了我們身邊物美價廉,質量可靠的中國制造!借用知名藝術家在紐約大學演講的壹段話“新壹輩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壹群人,因為我們的機會是的,我們的國家在國際上越來越重要。總有壹天,中國會變成世界上影響力的國家,那取決我們這壹輩的努力。年輕壹輩的創造力,是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巨大財富,為中國做壹些事,就是為整個世界做壹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