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壹閣,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系明代兵部右侍郎範欽致仕後所建。範欽,字堯卿,號東明。
該閣建於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五年落成。天壹閣背北朝南,為兩層磚木瓦建築,全部木結構封於山墻內,以備火患。
樓上取“天壹生水”句“天壹”之意,為壹大間,以書櫥間隔;樓下取“地六成之”句“地六”之意,分作六間。 周圍無其他建築相連,閣南又鑿有水池,均含防火之意。
閣北有假山古樹,環境幽靜。範欽曾宦遊豫、贛、閩、廣、滇、桂等地,悉心訪書,所得甚富,後又從豐道生處購得宋元祐年間豐氏萬卷樓藏書。
所蓄最多時達七萬卷。其中宋元刻本,明弘治、嘉靖年間編修的地方誌,及明代登科錄尤為珍貴。
範欽立下“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家訓,定制甚嚴,外人難以窺見。乾隆時,範氏後人進書七百種,供修《四庫全書》之用。
後範裔式微,藏書遭官吏侵吞、壞人搶奪、戰爭破壞、蟲蛀黴變,至中華人民***和國成立時只剩壹萬余卷。經 *** 多次撥款修建、擴充藏書,至今蓄書已逾三十萬卷。
並辟有閱覽室,對外開放。 。
2.描寫浙江寧波的作文150字我給大家介紹我的家鄉:寧波。
寧波有許許多多的特產,大黃魚、泥螺、湯圓、醬豆腐……真豐富。
寧波有許多名勝風景,例如:東錢湖、鼓樓、天風塔、天壹閣……栩栩如生的美景。
美麗的東錢湖我最喜歡了,太陽落山的時候,金光閃閃的水面像裝滿了金幣的籃子,真是美麗極了。
寧波的鼓樓我也很喜歡,春節的時候,鼓樓裏面人山人海,熱熱鬧鬧的,有的在舞獅子,有的在街道上走來走去,還有的在小攤上買東西……
天風塔好像是中國最有名的塔,她就在外公家的旁邊,我雖然沒有去過裏面,但是,我聽朋友說“:裏面有許多好玩的東西,妳也可以去看看。
天壹閣是我媽媽最喜歡的地方,媽媽說裏面有許多名人和名人寫得詩,好像是很久以前的故事。
寧波還有許多好玩的新鮮事,希望我們每天去關註她。
3.簡要分析余秋雨《風雨天壹閣》的精神內涵《風雨天壹閣》的文化品析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壹直都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也得到許多評論家的好評.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更傾註於文化方面的塑造.散文中有著獨特的文化視覺,用其獨特的視角,用文化的聚光燈來表現文化的脈絡與韻意.余秋雨還大膽的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尋求中國文化意蘊與人生真諦,探尋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因此,在他的《風雨天壹閣》散文中主題是很突出的,文中時時閃耀著作者獨到的思想光芒,作者還用準確、通俗的語言體現出其散文煽情的特點.本篇論文擬就其入選中學語文讀本的《風雨天壹閣》這篇散文從文化的角度上進行壹些個人的品析.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學者、散文家.獲過“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曾以其第壹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動文壇,從此打出“學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 )的旗幟,他的作品沈靜而具有文化底蘊,因而受到讀者喜愛.《風雨天壹閣》這篇散文是 余秋雨先生在他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壹篇.它甚至出現在幾乎所有的中文網站或雜誌上,從而也就順理成章的入選中學語文名篇了.壹、《風雨天壹閣》的文化視角 《風雨天壹閣》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唯壹涉及中國藏書文化的散文.它不是單純的寫山水景物的散文,不是抒情的散文,也不是詠物散文,而是實現某種文化現象的脈絡與意韻的散文,文中處處在言說歷史與文化.《文化苦旅》壹書,更側重中國文化的論題,他從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山川景物,寫出來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涵義了,不僅僅是單純的寫景,也不是單純的抒情或議論.余秋雨先生是站在壹個獨特的角度,用其獨特的視角,用文化的聚光燈來表現文化的脈絡與韻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說到:“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壹種:人文山水”. [1]余秋雨更看重的是山水景物上附有的中國文化.這也正是《文化苦旅》的散文特色.那麽,什麽是文化?文化是什麽?文化,是壹個很大的概念,它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換句話說,壹切都是人類的文化;飲食有飲食文化,建築有建築文化,旅遊也有旅遊文化等等.而且,不同的民族也有各自民族的沈澱的文化.同種文化,各民族各國也會有不同.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文字的記載與流傳,形成兩種文化,壹種是文字的內容,這就是歷史了;壹種是記載歷史的方式、過程和變化的記載史,歷史流傳史.[2]中國歷史的流傳靠的是書籍,所以,藏書史也就等於是藏書文化,只不過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可能從來都沒有特別的去從藏書文化這個角度來思考過,觀察過.看了余秋雨先生的《風雨天壹閣》,使我們可以註意到中國文化中有這樣壹個領域,和這樣壹個學科的分支.可以說“天壹閣”這個地方,是中國藏書史上絕對不能回避的壹個很重要的書樓.它是壹個很有特點的藏書樓,它凝聚了中國封建社會圖書收藏、流傳的基本特點.天壹閣的故事,天壹閣的風風雨雨,幾乎就是壹部濃縮的中國藏書史.所以,作者也給文章命名為“風雨天壹閣”.天壹閣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的寧波,而文章由余秋雨這個寧波人來寫,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明清以來的江、浙地區,文化氛圍是很濃郁的,這個可能也是跟南宋遷都杭州後,中原的經濟、文化和藝術的南移有很大的關系.受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法則的引導,城市、鄉村的子弟讀書成風氣.在這樣的壹塊土地上,出現天壹閣這樣的藏書樓,壹切都顯得很自然而然了.二、《風雨天壹閣》的文化意味 《風雨天壹閣》追敘了天壹閣悲愴的藏書歷史,歌頌了範欽及其後人可貴的文化良知.文題以“風雨”飾“天壹閣”,敷設了全文的色調,結構了全文的材料,隱喻了全文的主旨.《風雨天壹閣》的開篇是壹場冷颼颼的自然風雨.“院子裏積水太深,才下腳,鞋統已經進水,唯壹的辦法是幹脆脫掉鞋子,挽起褲管趟水進去.本來渾身早已被風雨攪得冷颼颼的了,赤腳進水立即通體壹陣寒噤.就這樣,我和裴明海行生相扶相持,高壹腳低壹腳地向藏書樓走去.”這是實寫,又是壹種隱喻;這是表征,又是象征.暴雨如註下的天壹閣,傳遞著濃濃的歷史文化風雨的信息:關於它的得名,關於它的威嚴,關於它艱辛的收藏關於它悲愴的傳承…… 第二部分“不錯,它只是壹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壹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壹句,可解讀為作者對天壹閣的總體觀感,是作者敘述天壹閣歷史變化的總起句.此句顯露了“風雨”壹詞的本相,指歲月流逝這中的歷史文化滄桑.於是帶著這樣的感受壹路寫去,到文章末了,作者這樣歸結道:“天壹閣的藏書……作為壹種古典文化事業和象征存在著,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歷程,聯想到壹個古老民族對於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愴和神聖.”結尾處的文字,使“天壹閣”的具象變成了“民族古老文化“這樣壹個涵蓋面更為深廣的意象,由此,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天壹閣自然風雨和歷史風雨的描述和議論,其實整體上是殊途同歸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