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前4個月,清河外貿企業進出口額3616.45噸,占港口量的85%以上,而進出口額66.8萬美元,僅占港口量的17%,且產品較為單壹,多為資源密集型產品。
香港盛大投資集團擬投資4500萬元建設集小商品批發、建材為壹體的物流園。建築面積3000平米的房子主題已經基本完成。香港(蒙古)能源公司計劃投資1億元,建設300畝港口物流中心、酒店、學校、醫院。2009年,該港將與蒙古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資源、需求等方面進行互補,科學合理地定位港口功能和發展方向,以規範今後的港口建設和管理,加快港口經濟發展。加快實現塔克什肯港常年開放和紅山嘴港早日對第三國開放。同時,把旅遊、貿易和港口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旅遊貿易,加快港口發展,擴大對蒙古的商品出口貿易。
塔克什坎人和以他們命名的港口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後,塔克什肯口岸成為西北邊境地區阿勒泰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之壹。現在它遠近聞名。
關於塔克什肯地名的由來和中蒙邊界的劃定時間,眾說紛紜。壹些出版物不顧歷史事實解釋了這個意思。更有甚者,專門寫壹篇文章,捏造事實,混淆視聽。
2002年出版的《伊壁鳩魯部落族譜》第173頁錯誤歪曲史實,稱伊壁鳩魯部落著名演說家塔克什肯因家族原因定居在清河縣中蒙邊境。現在它的名字變成了地名,在世界地圖上留下了大名。
比如在2001出版的《穆拉》雜誌第壹期上,赫齊爾·阿達加爾的壹篇文章中描述了所謂的歷史事件,文章說很久以前,莫萊克部落的薩梅克比在穆倫德克汗時期與科爾(大科爾)的蒙古汗談判,從科斯拉海劃了壹條邊界,另外,被蒙方掠奪的馬匹是在現在的塔克什肯山談判的。經過協商,麥克比同意了將對方每匹馬都改裝成兩歲小馬返還賠償金的協議。後來,達成協議的地方被稱為“塔依克爾斯肯”(哈薩克語意為小馬協議之地)。後來演變成了Takshken。簡直是胡說八道。
對於這些誤傳,我在2002年的《穆拉雜誌》第六期上發表了《讓歷史回歸真實》的評論。其中,歷史依據壹直用於討論《斯邁克協定》是何時的事件。即16世紀的克勒汗之子穆倫德克汗如何與清河蒙古汗劃清界限?這裏就不贅述了。讓我們言歸正傳。
那麽現在的塔克什肯港是什麽時候被定為邊境口岸的呢?我覺得有必要從科多-阿勒泰分治前說起這段歷史。
據史料記載,1902年,柯布多、阿勒泰直轄於北京。由科布多參贊和阿勒泰管轄。辦公室位於科布多。1903年,柯布多、阿勒泰壹帶被劃分為“巴戎加、準噶爾”,即“右翼、左翼”進行控制。屬於右翼的部落掌管著瑪米貝茲。右邊是克蔔多的兩個部落,我庫爾代和清河。富蘊有吳兩個部落和吳四個部落,分別由車魯士部落的蘇庫爾·白和吉赫士管理。這種權力制度實行後,苛捐雜稅增加,勞動群眾不堪重負。在卡齊·烏斯曼的領導下,牧民們進行了抗議,最後被迫取締了管轄制度,由科多和阿勒泰行政長官即巨王帕雷塔掌管。此後,帕雷塔國王壹直駐紮在成化寺(今阿勒泰市)掌管赤子地區。
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清王朝衰落崩潰。1912沙俄策劃外蒙古軍隊占領科布多。此時,柯布多活佛達木、嘎木薩夫叛變,向柯勒武拉斯臺辦事處宣布獨立,建立了所謂的柯布多汗蒙古園。與此同時,俄蒙軍隊虎視眈眈,威脅阿勒泰。為了抵禦外敵的侵略,我們從烏魯木齊領兵馬姓,從伊犁領兵魏姓,合並兩千人。只有我們及時到達成化,阿勒泰才有救。此事發生後,北京政府與俄國使館在1913年簽訂了對原《中俄邊界條約》的補充協議,即割讓科布多給外蒙古的不平等條約。從此,科布多脫離阿勒泰地區,歸屬外蒙古。阿勒泰是中央直轄市。
1918北洋政府決定改阿勒泰為新疆省。任命周學道為烏魯木齊尹,實行州縣行政機構。
1926清河行政公署,該縣位於烏伯勒根河畔。當時,哈娜·皮亞貝茲負責阿勒泰的東北邊境。有壹營士兵在邊境巡邏。沒有固定的邊境哨所。接下來的1929 -1933,查幹戈爾邊境的克克玉依,由馬大人率領的邊防軍把守。
1933東幹暴動,四月初,成化長官魏振國率兵逃亡。成化掌管東幹馬如龍,人稱“大將軍”。此時馬大人駐紮的查幹郭勒克克依被格孜馬來亞率領的20支東幹占領。並壓迫當地牧民。1934得知後,夏熱甫汗總司令立即派兵,由沙麥多拉、耶斯克蓋率領包括壹名叫塔克什肯的戰士在內的30人前往查幹戈爾。格孜·馬萊雅壹行逃到了北塔山。他們在1935之前壹直守衛著查幹戈爾的邊境。後來,他帶領馬馬杜拉轉移紅山嘴哨所,由雷斯別克和胡斯別克接替。
中國阿勒泰以北,1936之前,沒有正式的界碑。科多和阿勒泰之間發生過多次邊境沖突。外國蒙古軍隊入侵了Takshken山以北的Muenjik山,造成了邊界爭端。4月,1936,蒙古300名士兵到卡拉巴什克,迫使烏什庫勒、卡拉巴什克、卡騰敖包等地的津格勒牧民後退,並把布列根的邊防部隊哈瑪斯、尤斯福河、塔克什肯作為人質。當時布勒和邊防哨所只有35名士兵,無法與之對抗。邊防站領導雷斯別克(哈巴河)、居塔、別嘎代(哈巴河)通知成化人,請求幫助。夏若甫單於立即派兵支援。援軍趕到後,在頭目朱買提的帶領下,抓獲外蒙古人9人(朱買提於1942死於盛蔡氏監獄)。他的妻子和孩子於1956年移居蘇聯)。他還在卡拉巴什克托列部落的古老牧場上搭起了氈房,並邀請蒙古進行會談和談判。蒙古受巴特索倫達邀請,帶了五個人。阿爾巴尼亞代表由夏若夫·汗委派成華、朱瑪特、朱塔和賽依特的警察局長出席。談判第三天,雙方辯論激烈,無法達成壹致。作為歷史依據,阿爾巴尼亞代表指出,在1929年,由於邊界爭端,在馬伊亨塔斯發生了武裝沖突。外蒙古軍與守衛邊境的馬大人的士兵交火。在這次戰鬥中,馬的士兵殺死了俄國士兵班克紮尼和蒙古士兵首領薩拉達赫,他們的屍體壹直留在我國境內。在《怪物史萊克》中作為象征性的物證被埋葬後,事實被爭論。最終,蒙古做出了讓步,打電報給蒙古總統索伊·巴森尋求和解。歸還了被蒙古軍隊占領的烏什力克、卡拉巴什克、卡騰敖包等地,雙方的邊界線在談判的第五天基本確定。雙方交換了被捕人員,握手言和。談判過程中,青格勒人加赫斯比壹直擔任總經理。此人精通蒙古語,有壹定文化。該協議是由參與談判的警察局長Jumart起草的。用蒙古語和哈薩克語編寫。參與談判的雙方簽字。從此,這條國界線正式成為中蒙邊界。
從65438到0962,兩國對邊境的專項勘探進行了個別調整。然而,界碑主要是根據上述協議建立的。
1936年4月,布列根河上界山坡(今塔克什肯港)被定為哨所。塔克什肯、姜皮義、阿合泰等士兵輪流站崗。當地人看到塔克什肯常年站在這裏。就把有這個帖子的山坡叫做“Takshkenpo”吧。2002年,由納博廷翻譯的哈薩克文《法制雜誌》第五期出版。在陳偉鴻發表的壹篇文章中提到,塔克什肯是壹名哈薩克戰士,在1938之前壹直帶著壹隊士兵守衛著布雷根河口。那年冬天特別冷,氣溫降到零下45℃。他保衛祖國領土多年,經常帶領其他邊防戰士克服邊境線上的各種困難。他不怕天寒地凍,每次都能圓滿完成戍邊任務。他死後,人們將這片土地命名為塔克什肯,以紀念他的貢獻。可見這篇文章摘自海關史籍,是鐵壹般的事實。
塔克什肯是誰?他是如何在布雷根邊防服役的?妳是哪裏人?他的後代和命運呢?他的父親江皮義屬於濟巴爾省阿依格爾部落的赫加比爾根家族。他有七個兒子:馬迪拜、馬赫什、薩德克、塔克什肯、哈布多拉、阿依達汗和杜莎。塔克什肯排名第四。出生於1912哈巴河河谷卡拉烏特克勒。1983死於雷姆縣博斯坦鄉。
1934夏熱夫汗在哈巴河招兵買馬。齊巴的Aygeer部落,在Kuokenaitaiji的管轄下,充當士兵的有:Mahatai Zibar、Zahemu Shaya、Husan Ahemat、Saiyiti Ahemat、Yisi Mamaitula和Takshiken,他們代替他的堂兄弟充當士兵。當年4月,在買買(1896-1981)的圖拉·葉斯克拜的帶領下,到達清河查幹戈勒鄉布勒根哨所服役。在壹個1936 -1937的賬號裏,和塔克什肯壹起守衛邊境的尤塔比格代(1905 -1993)說:清河布列根哨所的人員多少次輪流守衛,塔克什肯都不動?為此在1937頒發了壹枚勛章。
1941年初,買買多拉、朱瑪特、傑斯貝克等驛站頭目被盛蔡氏逮捕入獄。沒人關心郵報。當時的形勢激起了清河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反抗。
在哨所服役的塔克什肯與當地居民巴勒塔拜的女兒姜恩樂結婚,並已成家立業。還參加了反對國民黨暴政的遊擊戰。
1944年2月27日,蒙古首領索伊巴勒森和人民軍的道爾吉將軍前往布列根邊境的瑪依塔斯,與烏斯曼簽訂了幫助起義人民的相關條約。支持富蘊和清河人民的解放鬥爭。大量輕重武器彈藥都是用汽車運輸的。堆在布雷根邊境的空地上。鐵絲網被拉了壹圈,蓋上了帆布。包括塔克什肯在內的壹班士兵守衛著它。塔克什肯為人民解放事業日以繼夜地盡最大努力完成分配的任務,被授予1946“忠誠”勛章。
1947年秋,烏斯曼背叛“三區”革命,投入國民黨懷抱。清河牧民被威脅遷到哈密、巴裏坤,塔克什肯隨公婆遷到雷姆縣定居,無法遷回哈巴河原籍。
塔克什肯膝下有女兒:紮因什庫勒巴克,長子圖赫塔烏拜,次子哈姆紮,孫子哈珀。塔克什肯也受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打擊。可惜的是,保衛國家功勛獎章在文革中被別人抄走遺失了。政策落實後,他想著自己的家鄉哈巴河,多想回來看看家鄉。但是命運沒能讓他如願以償。20世紀80年代初,他去世,享年70歲。
作為守衛邊境多年的戰士塔克什肯的見證者,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這片邊境土地。上世紀90年代初成為對外開放港口,如今已成為塔克什肯小鎮。這個為保家衛國奉獻了青春,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愛國軍人,難道只憑名字?這讓人覺得有點遺憾。作為後代,為了不忘過去,人們覺得很期待有關領導能不能在他們服務的邊境為他們立碑,以告慰他們,教育後人。
作者:哈巴河縣信訪局退休幹部:艾別哈日
白山澤(鹽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