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貴州甕安縣"6·28"事件的事件概況

貴州甕安縣"6·28"事件的事件概況

從李樹芬22日淩晨溺水身亡起,壹些“小道消息”就在甕安縣城內傳播:最初說王某是縣委書記王勤的侄女,因為中考時李樹芬不把試卷給王某抄,王某找了兩個社會青年來報復;之後又說兇犯被公安機關放走,是因為其中某人是縣裏某個副縣長的兒子,李樹芬叔叔被打,也是這些人叫黑社會的人打的;最後出現了李樹芬屍體被打撈上來時壹絲不掛等等說法。 這些傳言中,有的是事實,如李樹芬在班上平時學習成績確實比較好,王某則較差;李樹芬死亡後,其叔叔在大街曾被不明身份的人毆打,也確有其事。但王某是王勤侄女、給李樹芬要試卷抄、李樹芬被打撈上來時壹絲不掛等,則完全不符合事實。 這些事實與謠言混雜,激起了不少群眾對死者的同情。此時,公安局再次給死者家屬下發了《催辦通知書》。

2008年6月28日下午,大堰橋頭的圍觀群眾買了壹塊白布,現場簽名寫字制作成橫幅,讓兩個學生在前面舉著,從西門河邊上出發,到縣政府請願。 據當時去河邊看熱鬧,後來舉著橫幅參加了遊行的甕安三中初壹年級學生張少華(化名)說,遊行開始時,現場學生只有十多人。 壹路上,人越來越多,遊行隊伍從甕安縣城西門河邊出發,經環城路文峰大道到甕安三中門口,再前往縣政府。 七星村是甕安縣城邊上水庫移民居住比較集中的村,遊行隊伍出發時,部分移民跟在後面看熱鬧。 從當時在場的人了解到,遊行隊伍壹路上邊走邊有人加入,在經過李樹芬生前所在的甕安三中時,加入學生較多,隊伍規模已在200人以上。 另外,遊行的消息傳開後,甕安縣城此前在政府征地、城市拆遷等行為中利益受損的壹些失地農民和市民等,也紛紛跟在後面壹起往縣政府走。 最終遊行隊伍抵達縣政府時,已達上千人的規模。

當天是星期六,縣政府沒人上班,請願者在縣政府門前表達訴求後,又轉到距縣政府100米左右的公安局大樓。 到16時30分左右縣公安局民警與請願者發生沖突時,圍觀人群已有上萬人。

據當時在場的群眾講,2008年6月28日,這件事在縣城裏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聽說有人喊冤,不少人都以為是死者家屬真把李樹芬屍體擡到公安局來了,聚集到公安局門前圍觀,其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想去看熱鬧。

當天下午14時50分,事件發生前,肖松、縣委書記王勤、縣政府辦主任宋輝等人正在縣電信局參加“全國處理信訪突出問題”電視電話會議。

16時許,遊行隊伍從李樹芬死亡的大堰橋出發。收到消息的玉華鄉政法委書記李安平、派出所所長陳甚學立即向肖松、周國祥等人報告了這壹情況。

16時30分左右,周國祥分別向肖松、羅來平、申貴榮作了匯報,肖松接到報告後,立即向會場內的王勤作了匯報,並按王勤安排趕赴現場,王勤繼續參加會議。

期間,宋輝接到縣政府值班人員電話後,離開會場趕到縣政府大樓勸說學生離開,並於16時40分左右電話報告了縣長王海平。

肖松率黃亞平等人驅車趕到縣公安局後,向王勤匯報現場小青年比較多,王勤立即打電話給縣教育局局長張世德,要求其通知各校校長帶教師到現場去勸散學生。接到指示的張世德立即通知城區各校校長安排老師到現場疏散學生。但此時聚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警戒線已開始受到沖擊,並有人沖進壹樓開始打砸。此時,肖松將情況向王勤匯報,同時上樓召開會議,研究對策。

17時50分左右,結束了電視電話會議的王勤再次接到肖松報告後,安排工作人員通知縣四家班子領導到電信局集中商量對策。

18時20分左右,縣長王海平從都勻趕到甕安縣電信局臨時指揮部。羅來平也從都勻趕到甕安,並組織外圍民警到縣武警中隊集中,由於沒有防暴裝備,無法開展工作,後接到州公安局負責人指示,要求由州裏統壹指揮。申貴榮趕回甕安後,要求公安幹警全部穿警服,並讓35歲以下幹警穿上防暴服後,由州統壹指揮。

18時30分左右,電信局工作人員擔心遭受圍攻,臨時指揮部轉移到離現場更遠的縣武裝部。

19時許,黔南州公安局負責人趕到現場,在外圍轉了壹圈,未采取措施。

20時許,“等不來壹個領導說話”的人群向縣政府轉移。 與此同時,黔南州委組織召開了處置甕安事件專題會議。會後,原州委壹位負責人趕往甕安縣城,在外圍“轉了又轉”,等候從省裏趕來的領導。

23時左右,與縣政府大樓相鄰的縣委大樓被點燃,並因是木結構,最後全被燒毀。

據當晚壹直在縣政府大樓上堅守的甕安縣副縣長鄭毅說,晚上20時10分左右,甕安縣政府才開始被打、砸、搶、燒,但當時實際沖入縣政府樓內的真正暴徒只有十多人,並且已基本沒有學生。當時集結待命的公安和武警已有200多名,如果處置得當,至少縣委大樓是完全可以不被燒毀的。 有關部門統計,甕安事件中,直接參與打砸燒的人員超過300人,現場圍觀群眾在2萬人以上,事件持續時間7個小時以上。

這壹事件中,甕安縣縣委、縣政府、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等被燒毀辦公室160多間,被燒毀警車等交通工具42輛,不同程度受傷150余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00多萬元。

受訪的有關專家認為,無論從事件參與人數、持續時間、沖突劇烈程度、在國內國際上造成的影響上看,甕安事件在我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中,堪稱“標本性事件”。

2008年6月29日淩晨,數千群眾繼續到縣政府、縣公安局門前圍觀,甚至用石塊等攻擊部分值勤的公安幹警、武警官兵。 當天下午事件基本平息後,甕安縣委有關負責人在與黔南州有關部門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這壹事件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件起因是死者家屬對公安部門的鑒定結果不服,組織了壹些人員拉著橫幅在街上遊行,圍觀人員跟隨聚集到縣政府上訪。在縣政府有關負責人接待過程中,壹些人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沖擊縣公安局、縣政府和縣委大樓,隨後,少數不法分子趁機打砸搶燒。

貴州當地媒體壹位資深記者說,當地政府在尚未展開充分調查的情況下,就作出這壹結論,稍顯匆忙。有關部門依照慣性思維急於尋找幕後“黑手”的做法,也很難令人信服。隨後,當地媒體即開始大規模地刊登和播放“甕安群眾憤怒譴責不法分子”等新聞,引起了更多群眾的反感和猜疑,引發了廣泛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