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說過“公車上書”,說的是這麽壹段往事:
1895年春,當時正值甲午戰爭期間,康有為和各省舉人在北京參加乙未科會試,在京等候發榜的時候,突然傳來日本馬關談判的消息,說要賠2億兩白銀,而且還要割臺灣和遼東。
於是,康有為義憤填膺,他起草了壹份給光緒皇帝的上書,然後,組織了在北京的1200多名舉人,集體聯名簽署,反對馬關條約,建議和日本繼續打下去,即所謂的“遷都再戰”。
關於公車上書的油畫
康有為的這份《上皇帝書》,傳遍了京城,然而,當康有為在農歷四月初八這天,到都察院去遞交這份上書的時候,都察院拒絕接受,都察院給他的理由是:光緒皇帝已經在《馬關條約》上面蓋章了。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公車上書”事件。
然而有趣的是:這段 歷史 ,其實是有水分的。 康有為誇大了這事,使這件事的真面目,嚴重失真了。
首先,我們所知道的“公車上書”事件的 歷史 敘事,資料出處是康有為自己寫的《我史》,他的敘事,在很長壹段時間內,無人戳穿,很多人信以為真,然而,紙畢竟包不住火,多年之後,在眾多 歷史 學者的努力還原下, 康有為誇誇其談的真相,最終還是被戳穿了。
康有為不誠實
廢話不說,老馮簡單粗暴,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把這事的真相告訴大家:
真相壹: 康有為確實起草了給皇帝的上書,但是,只有 80 個人簽署,而不是康有為在《我史》中吹噓的1200人。
真相二: 當時在北京草擬上書的舉人,並不是只有康有為壹個,而是有很多人,例如有壹個名叫陳景華的廣東舉人,他也寫了上書,他也在北京組織了聯名簽署,並且他那份上書,募集到 289 人簽名,比康有為募集到的80人簽名,要多得多。
真相三: 當時以翁同龢、李鴻藻、汪鳴鑾為代表的朝廷高級官員,也起草了上書,京官的主戰奏折非常多,至少有35封,部分官員還收集了在京各省舉人的簽名, 這部分由京官組織的上書,成功送達光緒皇帝的案前,比康有為的“上書”,影響力大得多 。
真相四: 康有為在《我史》中說,他農歷四月初八到都察院去遞交上書,都察院說皇上已經簽約了,拒絕接受上書,這個說法和清代檔案不符,清代檔案顯示:都察院在農歷四月初八當天,仍然接受並轉遞了舉人的上書,當天,都察院轉遞了湖北、江蘇、河南、浙江、順天、山東、四川等七省舉人的八批上書,簽名者多達324人,但是, 其中並沒有康有為的上書 。
真相五: 事情的真相是: 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遞交 。為什麽沒去遞交?因為他聽到了內部消息,說皇上已經答應了《馬關條約》的條款,這事已經沒救了,所以,也就懶得去遞交了。
這,才是 歷史 的真相。
康有為《我史》,“公車上書”敘事的出處
好了,說到這裏,我們簡單總結壹下:
總結壹: 康有為確實有組織上書的行為,但是,簽名者寥寥,只有80人,康有為出於虛榮心,在他的《我史》裏, 把80人吹噓成1200人 。
總結二: 當時在北京草擬上書的,並不只有康有為壹個,而是有很多人,而且,不但有民間舉人的上書,而且還有清政府高官的上書,但是,康有為在《我史》裏,只提及了自己的那壹份上書,對其他人的上書,則絲毫沒有提及。換句話說, 他刻意放大了自己的行為 ,而抹殺了別人比他影響力更大的行為。
總結三: 康有為那份募集到80人聯署的上書,最終他並沒有遞上去。換句話說, 從本質上講,他並沒有上書 。
參考資料:
茅海建《“公車上書”考證補》
康有為《我史》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
康有為《自編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