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華
"五月,江南的黃碧碧又開始成熟了."塘棲,壹個靠近運河的古鎮,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區。被列為明清江南十大名鎮。最喜歡江南的黃昏,跨過八字橋,沿著運河漫步到廣濟橋,站在夕陽下,凝視著水貝北邊的壹條明清街巷。那些景象和人物,隱約透露著回憶的魅力。
說到塘棲的人文歷史,就不得不提到藝術大師豐子愷,王先生對塘棲有著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軼事。豐子愷先生住在桐鄉石門灣,他在杭州也有壹套公寓。他經常往返兩地,坐火車壹兩個小時,坐船兩三天。然而,馮先生喜歡乘船。他喜歡坐在船上悠閑地欣賞運河沿岸的美景,更喜歡在塘棲古鎮遊玩和寫生。
我腦海裏經常浮現這樣壹幅畫面——馮先生乘船到達塘棲,將船靠岸,穿過五道曲折的遊廊,下到廣濟橋下,爬上樓梯,站在大運河唯壹的七孔橋的橋頂,靠著欄桿望著高帆的小船...運河兩岸的“美人倚”,也算是壹道亮麗的風景。馮先生倚著“美人”,凝視著水波,像緩緩舞動的花影。沿著美景往南走,拐彎就是巷子。這裏七十二條半巷子,連接著家家戶戶。最好的是下雨了,在這裏走街串巷不帶傘也不會淋到雨。當地有壹句非常著名的諺語:“塘棲鎮下雨——不要趕。”
豐子愷先生經常在古色古香的牌樓間徘徊。天色漸晚,他在暮色中漫步走進壹家餐館,點了幾盤炸薯條和飲料,壹邊享用壹邊吃。在池塘裏遊泳,品嘗魚蟹,是馮先生的壹大樂事。記得有壹次,馮先生遇到了麻煩:廣濟橋北的小飯館是* * *制作方的地下聯絡點,卻被間諜盯上了。當時樓裏的地下黨員啟動了信號,拉下了窗簾,表示不適合接頭。馮先生對此並不知情。他壹進餐廳,探子們都眉開眼笑,以為有大魚上鉤了,馬上上前查看。追問之下才知道,這是大畫家豐子愷。特務頭子很喜歡馮先生的畫,就板著臉說,妳要是真的是豐子愷先生,就當場畫壹幅,讓我們看看。馮老師笑了笑,鋪了紙又學了墨,幾筆就作成了壹幅畫。特務頭子捧著畫,滿意地笑了。馮先生問,畫的怎麽樣?特務頭子說,好!妳比報紙上那個豐子愷厲害多了。馮先生說畫完了,我還沒簽字。馮先生畫完之後,拿回了畫。特務頭子以為他要簽字,馮先生登上橋腰輕輕壹松手,畫隨風飄到了遠處的河邊。特務頭子急得從石柵欄裏跳出來,想抓住那幅畫。馮先生淡淡壹笑,走了。
春夏之交,馮先生喜歡吃脆甜的塘棲枇杷。每年枇杷黃的時候,馮先生都會租船去塘棲吃枇杷。回去的時候別忘了買幾筐白沙枇杷帶回家送親戚朋友。在船艙裏,會急切地與水手長分享。馮先生驚嘆於塘棲的淳樸、寧靜、閑適的詩意。他曾滿懷深情地寫過壹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唐七》,讓人讀了。
1937年,抗日烽火燒到“圓源堂”前,豐子愷先生攜全家避難桐廬。坐船到塘棲,馮先生看見遠處有四個黑衣人堵住水道,便叫船夫靠岸。他還告訴家人脫下新圍巾和手表,把行李箱藏在船艙裏,然後上岸。馮先生壹直在關註這四個人的下落。看到他們竊竊私語,鬼鬼祟祟,就叫大家趕緊下船。表哥走在後面,故意大聲說要去新城,其實是去杭州,和新城方向相反。馮先生叫船夫快開船,船駛入塘棲街運河段,壹家人終於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幾年前,馮先生的小女兒馮壹音重遊塘棲。她透露,晚年父親經常說塘棲是江南美麗土地的代表,這是他最念念不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