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暢銷書從無到有,獨樹壹幟。
暢銷書實際上已經關註了這些年。本來是有暢銷書的,但是是計劃經濟下的暢銷書,暢銷書是毛選。事實上,在出版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暢銷書是真正受到關註的。但是,對暢銷書其實也有不同的看法,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但是有壹點必須正視,那就是暢銷書現在已經成為了當前圖書出版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暢銷書在整個市場的利潤比和市場比也必須解決。《圖書商報》副總編王說,有壹個開放圖書公司的調查,暢銷書市場還是28%,也就是20%的暢銷書占了80%的市場。我不確定這個說法在全國市場是否成立。當然要排除特殊教育出版的部分,但是我們出版社的情況是符合這個規律的。我可以給妳舉幾個例子。我們社會這幾年主要做了這些暢銷書。去年《但如此》在崔永元的發行量為654.38+0.04萬冊,其碼數(價格×印數)為2000萬元。於《旅人無邊》發行量46萬冊,代碼近10萬元。崔永元的賬本利潤300多萬元,余的賬本利潤近200萬元。所以兩本書整個代碼3000萬,利潤近500萬。我們社團比較小,不到30人,每年分配給我們的圖書數量大概是110。我剛剛講了這兩本書。還有其他幾本書,發行量大概在5萬到65438+萬,占我們整個圖書品種不到5%。但是,他們的外幣占70%,利潤占60%。這是去年的總體情況。前年白的《痛苦與快樂》發行量是61萬冊,的《死亡日記》發行了40多萬冊。兩本書加起來大概是654,380+000,000冊,比例和碼數和去年差不多。前年,王朔的《長得漂亮》發行了40多萬冊,吳小莉的《腳音》發行了近30萬冊,饒舌的張大民發行了65438+萬冊。這個累計數大致是這樣的情況。所以我今天之所以要說暢銷書,是因為它是當前出版業的經濟支柱,至少是我們這樣的小出版社,而且很重要!
可能在座的各位都不太了解出版社的實際情況。目前除了教育出版社,文藝出版社都不是純文藝出版社,文藝出版社只能按照出版部門對出版社出版範圍的規定出版文藝圖書。文藝出版社要走市場化,日子不好過。我個人感覺靠賣壹兩千本書來支撐壹個出版社是很難的。所以我認為文藝出版社需要學習如何運營暢銷書。這兩本書,崔永元獲利300萬(現在有些出版社靠賣書號為生。)相當於,它得賣100才能達到崔永元這本書的利潤。所以我覺得文藝出版社壹定不能太功利。暢銷書雖然很難做,但回報也相當豐厚;投入和產出成正比,這是市場的必然規律。說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向妳說明,做暢銷書和研究暢銷書是完全值得的。這是壹個很基本、很直觀、很現實的想法,也是我們出版社這幾年經驗的總結。
2,什麽是暢銷書,案例分析,撥雲見日。
至於什麽是暢銷書,我想在座的有些人是這方面的專家,妳們中的許多人也是非常專業的同學和老師。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其實這個定義在國外壹些出版業發達的國家是不壹樣的。比如美國的《時代》周刊和《紐約時報》,基本上都是根據書的數量來決定壹本書是否暢銷書。他們的暢銷書發行量也比較大,有的壹兩年就上千萬了。但是在壹些歐洲國家,比如法國,他們對暢銷書的定義並不局限於數量,還有其他的規定。是評委們壹起做出評價,然後整體評判暢銷書。好像味道還是很講究的。但是就我們國家來說,自從出版業變成市場以後,基本上是用數量來定義的。用來評判的標準無非就是壹些大報或者書城的排名。沒有其他因素,就是發行量。可以算作暢銷書銷量,去年的文學暢銷書,這是莫大的榮譽,都是出自我們出版社,第壹是崔永元的104萬,第二是余的46萬。前十,我們調查過,是20萬以上的發行量,也就是說20萬以上的發行量才能進入暢銷書前十。社科類暢銷書,比如《誰動了我的奶酪》,前段時間已經發行了654.38+0.7萬冊,不過我估計現在應該有突破了。窮爸爸和富爸爸已經發行了70萬到80萬套,按套算,哈利波特也已經發行到近百萬套。我們現在的排名分為這幾類:文學、社科、少兒班、英語班、漫畫。幾個月前,漫畫類是朱德庸的《苦女》,每年發行三四萬套。通過排行榜,我感覺大概是因為暢銷書的概念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正面認可,所以它的發展還不規範,盜版很嚴重。崔永元的書我們已經發行了654.38+0.04萬冊,但是據說盜版了200多萬冊。我為什麽要相信這個?因為交給我們的盜版書有46個款式和品種,也就是說,如果只印2萬冊,就是近百萬冊;這46種僅收集自中國1/3城市。目前盜版形式最重要的壹個變化就是批次數量很少。海盜也很聰明。他不會壹次印65438+萬份。壹般壹個地區只有壹個海盜,他們在互相爭鬥。每個盜版者印2萬到3萬份,這2萬到3萬份可以賺3萬到4萬元。它的品種很多,積累起來就夠賺了。我社1992年出版的《王朔文集》。到目前為止,盜版版本已經超過200萬。這是我們的初步調查。所以,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很難確定妳的書會暢銷到什麽程度。但是在正品方面,整個情況就是我剛才說的。但是和國外的暢銷書比,還是沒法比。不過我覺得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公民和讀者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我們圖書出版業的整體規範,我估計數字還會上去。不過因為現在我們的書有很多暢銷品種,所以累計數量估計也不小。以上是我們出版界暢銷書的壹個基本情況。
二、暢銷書策劃經典三部曲
1,生於時代,洞察社會趨勢;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
我想說另外三個關於暢銷書的問題,都是我自己的感受。也希望有機會和妳交流,和妳探討。壹個是關於暢銷書的變化。我的題目是:暢銷書的變化特征——與時俱進。這個話題雖然很大,但確實是壹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作者找到我說:“金,這本書我兩年前發了5萬本。”這樣的情況很多。我們的編輯會告訴他,兩年前可以發5萬份,現在可能會發20萬份,但可能連2000份都發不出來。這是壹個變化,不用說兩年,甚至只有半年,變數也很大。還有其他例子。比如壹本書,我肯定送,我覺得這本書的市場應該是這樣的,但是寫完之後,和妳想的完全不壹樣。很有可能。為什麽會發生這種變化?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與時俱進的問題,這意味著整個社會環境都在變化。有時候妳看不到這種變化,也感受不到這種變化對妳的影響,但其實壹切都在變化。在座的各位都很年輕,但我想大家壹定還有這樣的記憶,那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最暢銷的書是什麽?妳可以回憶壹下。除了那些再版的經典名著,最暢銷的還是文學書籍和小說。這和當時的壹個出版情況有很大關系:就是他們不知道什麽是出版?應該發表什麽?如何發布?也就是說,出版還沒有發展到壹年有14或者15個品種這樣的局面。在當時,它是壹部獨特的小說,幾乎每個作家都有壹夜成名的經歷。可能在座的很多都是文科生,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情況。包括不同類型的作者和作品,比如傷痕文學,改革文學,莫言的《紅高粱》等等,大家應該都知道。後來我們在分析這些情況的時候,談到了為什麽文學書籍在當時那麽受歡迎,很多現在的作家都感到很失落。那時候的書為什麽那麽容易發行?為什麽現在做不到?他們不相信。當我們和作家交談時,我們通常會在這個問題上花很多時間,但這是事實。因為它剛剛從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來,許多國家的主要政策是不確定的。國家應該走什麽方向,改革開放的方向,市場經濟的方向都沒有確定。那時候普通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不知道以後能掙多少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其實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大事都沒有解決。小說就是愛關註這些問題。我們的作家通過這些生動而略帶藝術氣息的方式講述故事,關註國家和民族的命運。80年代出了壹批作家,他們的書賣得很好。上至王蒙,下至蘇童、王朔。那年爆發了王朔的壹部《嗜死》。其中湖南壹個盜版書商盜版了40多萬冊,妳可以看到當時的發行量。老百姓與其說是看小說,不如說是通過小說關註國家的命運,事實也確實如此。所以我說當時文學書賣得好,其實是因為它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原因。才十年,現在不壹樣了。我想在座的有些人大概能數出現在市場上最暢銷的品種。壹年中間,第壹個明顯的變化是暢銷書的多元化,在很多領域齊頭並進。文學類的暢銷書還是有的,但真正的文學類暢銷書只占暢銷書的壹小部分,而且是紀實文學類的暢銷書,賣得更好。我剛才提到的崔永元的書,白的書,都是放在文學類的書裏,其實可以放在社科類的書裏。文學類的書壹直很暢銷,但是數量比較少,和崔永元40天發行80萬冊的記錄比起來不算什麽。還有壹種是素質教育,孩子的教育也比較容易發展。還有財務管理,英語,包括網絡文學,會比較好發。《第壹次親密接觸》到現在大概已經發了幾百萬了,四五年了。前三年壹直高居榜首。所以這些情況說明暢銷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於原因,我覺得再清楚不過了,因為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有壹個問題非常非常明顯,就是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因為市場的競爭,涉及到壹系列的話題。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我覺得絕對是老生常談,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自己的女兒成功的問題。但是為什麽這兩年壹直這麽好,是因為現在社會需要尖端人才。對於這種人才觀,家長和學生都覺得只有從國外回來才算人才。所以現在出國這麽火,哈佛這麽世界名校。但是,我可以說,《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的策劃和編輯也做得很好,這使得這本書賣得很好。最終,該書銷量超過654.38+0.3萬冊。由此可見,暢銷書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奶酪”很受歡迎。大家都覺得它的宣傳和炒作很到位,但我個人覺得它最大的優勢是借用了“勢”。妳可以看壹下這本書封底的壹段話,“全球前100家公司的CEO都對這本書發表了意見”。而每個人都只有壹句話,壹目了然。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用壹個非常簡單又有些道德的故事,向人們指出,要適應變化,迎接變化,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點。而窮爸爸和富爸爸之所以暢銷,與現代讀者的需求密切相關。我這裏不是在侮辱讀者,而是想說,當今社會,實用的書普遍更容易發行。讀者真的很討厭不能直接從書中看到人民幣和桑塔納。同時這裏還有壹個問題,就是社會在變,媒體也在變。當初文學書籍出版的時候,書籍絕對是強勢媒體,電視不發達,報刊對書籍不構成威脅。到現在大概有七八千份報紙,四五千份雜誌,電視有那麽多頻道。所以圖書的強勢地位壹下子就壹落千丈了。所以這種情況下,書不好賣,或者說讀書被分流,都是正常現象。
2.市場細分和讀者定位;雅俗共賞,調制大眾趣味
第二個問題,關於暢銷書的目標追求。暢銷書的閱讀是壹種大眾閱讀,其實就是書的讀者的問題。壹句話,誰在看暢銷書,誰在看書?目前全國新版8萬多本,再版6、7萬本,加起來大概1.4萬本,種類繁多。這些品種之間的讀者數量是絕對不同的。這個大家應該都清楚。讀清史的人和讀二月河禦制系列的人肯定不壹樣。讀甲骨文研究的人和讀金庸書的人肯定是不壹樣的。最暢銷的書是後者,針對的是這樣壹個閱讀興趣點,人群很大。過去很長壹段時間,人們都不好意思承認這壹點。我覺得必須承認,暢銷書就是給這些人看的。公眾的數量是少數人的10倍、20倍甚至100倍。暢銷書確定了這些人。其實閱讀的層次是非常明顯的,每個人的選擇都是非常多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壹個人不可能喜歡讀各種各樣的書。
現在,我想談談我們自己對暢銷書讀者的分析,也就是誰在讀暢銷書。這是壹家之言,然後才能討論這個分析的正確性。我們認為,目前暢銷書的閱讀主體可以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是13歲到17歲,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為主要群體。比如哈利波特,《指環王》,哈佛女孩劉亦婷,韓寒的《三門》應該是這個群體的閱讀對象,他們的閱讀性很強。但是他們的閱讀很有特點。尤其是高壹到高三,壹年有六年,不壹樣,很不壹樣。這部分人的閱讀特點是,他們的閱讀也是父母和社會引導的,也就是自主閱讀能力幾乎很差。他們剛剛接觸社會,如果要讀壹些課外的東西,在選擇上會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家長和社會就會介入:妳能讀什麽,不能讀什麽。父母替妳做決定。所以做書的人壹定要註意分析父母的選擇。這是其中之壹。還有壹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教材教輔壓力很大,但實際上課外閱讀量並不大。還有壹個本質的特點是,這些孩子的閱讀興趣其實非常廣泛,尤其是對於成人閱讀的外部世界,他們其實有很多自己的見解。別看他們這麽小。所以我覺得這三個特點應該是我們給這部分人做書的時候要註意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針對每壹類人群做書的時候,都要仔細分析,不宜做太多,因為他們讀不了那麽多。壹本書就夠了。妳要做的事情看起來是正義的,振奮人心的,鼓舞人心的。這就涉及到暢銷書的味道了。這個我以後再說。所以在13-17期間,我們分析這些年的暢銷書有50%可能是這群人看的。第二組是年齡18-22的大學生,可以擴展到研究生。今天,妳們很大壹部分是大學生。我不太了解妳的心理狀態,但是我知道有壹種書,只要壹出來,大學生都在買。比如白的《痛苦與幸福》和崔永元的書,以及這些進入社會後的書。基於自己的感受,感覺現在的大學生和過去的大學生很不壹樣。現在的大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自己的專業,還要考慮將來如何步入社會。所以他可能不僅學習自己的專業,還會學到很多專業之外的東西。我們認為這個時期更多的是成長規劃期,閱讀會更廣、更深、更高。這個團體絕對是壹個強大的部分。因為在西北的壹些地方,於在那裏簽名售書的時候,真的是用飯票在那裏買書的。父母不像初中高中時那麽重視給孩子買書了,因為上了大學要獨立。錢在學生手裏,可以去的地方很多。如果真的花在書上,真的要掂量掂量。所以我們在做書的時候,通常會考慮定價的問題。就是把學生的消費水平作為閱讀主體來考慮。第三個閱讀群體是22-45歲這個年齡段。他們的特點是已經進入社會,要隨著社會的調整變化而調整變化。所以這個時期書籍的目的就是給自己充電,幫助自己換工作。剛才我們說的《窮爸爸》《富爸爸》《奶酪》這些書,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人看的。尤其是進入外企或合資企業的,雖然收入比較豐厚,但是穩定性不好。尤其是進入35歲以後,他們的經濟實力比較強,我們覺得這個時候他們出錢買書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做出他們喜歡讀的書。他們喜歡看的書有哪些?這方面比較廣。我覺得會誕生很多種類的暢銷書。總量不大,但每個基地都會有壹點。比如5萬到65438+萬份,65438+萬到15萬份都有可能。比如我們最近做的池莉和張抗抗的兩本書,首印是6.5438+0.5萬。我們做了壹個調查,這些書的目標讀者就是這些人,尤其是這個群體中的女性。池莉的書以女性讀者居多,30-45歲的女性都在讀。愛情生活的變化,以及其他壹系列的事情,都在裏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每個人都在其中找到寄托,或者說發泄。其中,我們感覺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讀者數量遠遠高於男性讀者。有人說男的看報,女的看書,指的就是這個年齡段。因為現在有相當多的女性,不用繼續在外面做事了。他們往往追求更細膩的閱讀享受,開始親近港臺。報刊亭上,20多元的高檔雜誌,大多都是這類女性讀者買的。因此,當我們在進行這壹部分的工作時,大部分讀者都是女性。就連崔永元都說他的書是40歲以上女性的最愛。整個三個閱讀器的分類大致是這樣的。13-45歲,上下不是沒有讀者,但是13-45是強勢市場,其他人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暢銷書市場。但是13-45這個年齡段其實應該有更細分的市場。有人大概覺得市場越細分,書越難賣。其實不是的。讀者群越確定,這本書就越暢銷。國外好像有本雜誌叫《十七歲》,是專門給17歲的孩子看的,發行量很高。我們以後也盡量做這樣的書,因為它人口基數大,宣傳後很容易賣出幾十萬冊。
關於暢銷書的問題,我想說兩個有爭議的方面。每次跟妳聊的時候,我都會提到壹個問題,就是暢銷書的味道。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暢銷書低俗,下架率高,留不住。有同誌跟我說,老金,妳的書賣得不錯,但是過幾天就不上架了。這樣的說法很多。這種說法經常幹擾我們編輯成為暢銷書的決心。如果壹本暢銷書的品味低俗,是不可能暢銷的。《上海寶貝》絕對不是因為它本身好,而是因為這本書不讓壹下子賣,結果就是賣得好。之前暢銷的《上海寶貝》,用了壹年時間才出了不到壹萬本。她在四川簽名售書時,碰巧我和白也在四川簽名售書。衛慧演技真的很好,引起了川媒的激烈競爭,甚至在餐廳搶衛慧。現在衛慧的書不允許在國內出版,但她的海外版權卻相反,爆發了。我想暢銷書的味道應該在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之間的那個點上。我經常跟我們編輯說,特別高雅的書,太高人太少,很少有人會去讀。我們做了幾本這樣的書,真的不好賣,不管妳的願望有多好。所以最好的編輯就是找到這樣的平衡。妳想做的特別低俗,妳去試試,妳想把封面做得低俗壹點,父母會出來幹涉。其實我真的相信現在的讀者對口味的把握很強。他要找的東西,真的不是那種太俗讀不下去,或者太高雅看不懂的書。他選擇了中間的那個。所以現在很多出版社都在要求他們的編輯做這樣壹個培訓來找到這樣壹個平衡。所以我覺得,隨著進壹步的發展,隨著讀者品味的提高和改變,隨著閱讀興趣選擇的拓寬,這個點可能會越來越高。比如《時間簡史》,我覺得挺難懂的,賣的很好。《徽州》這本書賣得很好,因為它印刷得很漂亮,很有品位。三聯有幾本書,累計發行量不小。除了金庸的書,除了人口基數大,口味的問題,幾本很學術的書也很暢銷,這也是證明之壹。關於會不會活下來,我來說說排行榜。當前的暢銷書,比如崔永元的,已經連續五個月高居排行榜榜首。因為排行榜壹個月公布壹次,排名前五,到現在已經半年多沒出前20了。像《三重門》也在排行榜上停了壹年半。但是,壹年幾十萬本書裏的其他書,除了這本暢銷書,其他三個月都會下架,不管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有多高,意義有多大。因為新華書店本身也要盈利,賣不出去的書留不住,新書很快就會趕上來。因此,暢銷書在當前的出版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華書店不說街邊那些小書店完全是暢銷書,根本不買賣不出去的書。大型書店現在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但值得註意的是,無論是大書店還是小書店,都有不少學術性很強的書籍。如果它認為它會壹直賣得很好,它就會壹直在那裏。另外還有壹些專業書店,比如壹些外文書店,科技書店。他們不是靠這些暢銷書賺錢,而是有壹些其他的營銷方式來支撐,完全走專業書的路子。所以我就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暢銷書在書架上的時間會比其他種類的書長得多。但是,如果要拿暢銷書和《紅樓夢》、《圍城》、巴金、老舍、魯迅比,是沒辦法比的。但是像這樣的書有幾本能流傳千年?所以我經常告訴我們的編輯,不要試圖在壹本暢銷書裏面面俱到。如果妳想讓它永遠持續下去,妳想讓它持續壹百萬美元,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說暢銷書只要口味適中,能維持壹年兩年,功德圓滿。比如白的那本,兩年賣了665,438+00,000冊。壹本書暢銷書期能賣多久,非暢銷書期能賣多久,這是很有規律的。所以我說,不能給編輯太大壓力。把壹本暢銷書做到完美,把所有的社會責任都體現在壹本書裏,是不現實的。當然也不排除我們有這樣的美好願望。壹本暢銷書可能真的會暢銷很久,比如王朔文集,賣了10年。我從1992年開始走路。10合同到期後,他沒有打印就離開了我們。已經賣了20年了。我覺得王朔的語言滲透能力很強。比如“上癮”“玩的就是心跳”依然是各大媒體作為頭條的語言。我覺得這就是作品的力量。妳還能要求什麽?另外,如果說以前有壹些老作家的話,能這樣流傳下來的真的不多。所以,我們應該對暢銷書多壹些寬容,壹點點好處就夠了,何況這麽大的好處。另壹個是暢銷書和壹些優秀書籍(壹些發行量比較小的書)的關系。從數字上看,其實很清楚。暢銷書只有5本,剩下的都是發行量1萬到2萬,3.5萬的書,針對的讀者群非常小。全國都是這種情況。在全國幾十萬冊圖書中,1000冊20萬冊以上的圖書已經很了不起了,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很大。其他的書就是這種發行量小的書,相對固定,對讀者來說質量高。但是在這幾十萬本書中,有大量類似的書。真正的專業價值和研究價值很強,研究成果可能傳世的書籍種類不多。我覺得如果用這種制作暢銷書的方法來制作這樣的書,效果應該會很好。這些書有可能從原來的三千冊發行到三萬冊。所以我覺得沒必要擔心出版社出這種書的力量。它有大量的ISBN保證。問題是現在有多少人願意這麽做。另外,對於出版社的社長來說,他要把精力和財力向這些書傾斜,多少向這些書傾斜。所以我必須再提壹下暢銷書,就是他必須出幾本暢銷書,賺點錢養活。如果妳沒有現成的資金,壹定是這樣。那年我們還搞了壹套《中國文學通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張炯等人主編的。因為這套書沒有印太多,所以代碼是10萬,前期投入200多萬。和暢銷書不壹樣。暢銷書先收錢,書商會急著給妳送錢。這種書如果不行,必須先交錢。但是最後這本書還是盈利了50萬左右,因為這本書的運營非常好,非常成功。所以我覺得這幾本書在操作上壹定是互補的。
3、營銷運營,全程剪輯;精心創作、規劃和設計互動
最後壹個是關於暢銷書是如何運作的。時髦的話叫“精心制作”。現在出版界有個說法叫“做書”,不是“出書”。我很贊同這句話。現在做暢銷書編輯,就是在做暢銷書的時候剝壹層皮,非常非常累。現在的出版流程壹般稱為“編、印、發”,意思是“編、印、發”。現在看來,出版業的這種做法需要改變了。比如,編輯不僅要做辦公桌,還要會策劃,會打印,會配合編輯。分銷不應該叫分銷,應該叫營銷。所以現在很多出版社的發行部都改名為市場部。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些片面。我個人認為營銷的概念應該是自始至終的,最重要的是編輯要有營銷理念。這個很重要,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內容為王”。很多記者來找我們,說覺得我們社團會特別炒作,所以宣傳了壹本書。這絕對是個誤會。可以說,壹本書不好,無論怎麽炒,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和教訓。如果這本書真的很好,可以暫時放棄它的宣傳,人際交往可以積累。前陣子,我們為壹個叫李奇的小品演員出了壹本書叫《波濤洶湧的湯》,當時我有很多看法。在我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名人都能出書。讀者對名人有看法,對妳的寫作能力,對妳能否出書有判斷和分析。有的人會期待讀者出書,有的人不會認為妳的書能賣出去。但編輯要發表,社長只能說,那就去做吧。宣傳鋪天蓋地。晚報登了壹整版,開了壹個大型會議。國內壹流的喜劇演員都參加了。但是2萬份還是發不出去。當然,這裏也涉及到壹個問題,就是編輯和作者的對話能力。李奇堅持認為散文在前面,詩歌在後面,更何況有些詩歌更像順口溜。讀者打開後發現不對就會拒絕閱讀,形成這樣的情況。但是我們的編輯非常非常敬業,從頭到尾的策劃都非常非常到位。關鍵是選材不對,內容有問題。所以特別要提的是,編輯要有營銷理念,要有市場敏銳度,要有決斷力。當壹個出版社有七八個編輯的時候,妳可以發現有的編輯看到壹個題目就會覺得“喲,這個題目不錯,可以發表了”,有的編輯只是從頭到尾看了壹遍然後就壹點感覺都沒有了。讓我給妳舉壹個《死亡日記》的作者陸幼青的例子。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