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金庸
1924年生,原名查良鏞,是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HK的《明報》創辦人。金庸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及《越女劍》等15部武俠小說。 2013年6月89歲的金庸被曝在北大讀博士。
人物語錄
“當他(金庸)成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和隋唐史、中西交通史專業的博士生導師時,他的學術資格和學術水平卻遭到壹些學院派教授的質疑。他試圖用不斷讀博、學到老來填補人生中的遺憾。同時來證明他有資格做浙大的博導。 ” ——《金庸傳》作者傅國湧
網友:自稱蓋章金庸博士文憑
“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是我蓋的章!”近日在人人網上,壹位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發帖引起關註。
帖子上傳的金庸“北大博士畢業證”,顯示內容為“查良鏞,1924年生,於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在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習,修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通過畢業論文答辯。 ”證書落款處有北大校長王恩哥的簽名,時間是2013年7月。
“給金庸先生蓋章,手斷也值了!”該網友寫道。帖子壹發布,吸引大量網友“圍觀”。但隨著關註度的提高,記者6日登錄人人網,發現該帖已被發帖人刪除。
回應:未執行學習計劃無法畢業
“網上說金庸是北大博士研究生是真,但說他拿到了博士研究生文憑則是假”,6日,北大有關負責人回應稱,金庸於2009年9月,通過必要考核成為北大國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修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等系列內容。
據介紹,博士研究生學制四年,金庸應於今年畢業,但他無法如期拿到北大博士文憑。原因是金庸申請北大博士時,學校對其面臨的學業情況做了認真研究,並制定系列學習計劃。但金庸申請入學後,因本人年事已高,身體趨弱,未能按照學習計劃執行,無法按期畢業。
6日下午,北大新聞中心官方微博發布說明,稱網上所傳金庸畢業證是學校部門照博士生入學年月,依慣例預先準備,不可視為正式文書。說明同時表示,金庸以85歲高齡開始攻讀北大博士學位,體現了他對學術的熱情,對年輕人也是激勵。
追訪
北大博士“個性化培養”
據了解,報考北大國學研究院,需要通過北大統壹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學制四年,修滿學分並且論文答辯獲得通過後才可授予相應博士學位。“北大是否對金大俠特事特辦”,“89歲金庸是如何學習並取得文憑的? ”不少網友質疑北大頒發文憑的合理性。就這些疑問,記者6日采訪了北大校方相關負責人。
記者:網上緣何會出現金庸北大博士文憑?
負責人:學校管理部門壹般在學生畢業前先將文憑準備好,但“做準備”不代表向學生“頒發”,文憑往往在7月學生畢業時頒發。金庸的文憑可能是學校有關部門在做文憑頒發前的準備工作。
記者:這意味著金庸今年能拿到文憑?
負責人:學校頒發文憑嚴格遵照各個環節要求,比如學生學分和論文答辯通過情況,金庸因未能執行學習計劃,今年肯定拿不到文憑。
記者:金庸不用整天在學校全日制上課?
負責人:學校註重對博士研究生等群體個性化培養,培養方式多種多樣。
記者:金庸是否推遲畢業?
負責人:這要根據他個人的身體情況和學習意願。
鏈接
金庸被指常“翹課”
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證實,金庸先生近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 ”陳平原稱,“至於他是否今年通過了論文答辯、今年畢業,我就不了解了。 ”
據此前媒體報道,與金庸的同年級北大中文系博士生稱,在入學第壹天起,金庸就開始“翹課”。班主任點名,點到查良鏞(金庸),沒有人答應。在校園裏從未見過金庸。
北大求學金庸“很高興”
金庸在多個知名學府獲得名譽教授、教授、名譽博士名銜和博士學位。 2005年被劍橋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名銜,後以81歲高齡在劍橋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2010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007年,金庸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後,在參加北大國學研究院成立15周年座談會上,表示自己對國學的研究不夠,希望能到北大國學研究院向壹些老師請教,對北大同意他到北大國學研究院求學,金庸感到“很高興”。
原本想當北大本科生
據了解,金庸很早以前就是北大的名譽教授了。 2008年,時任北大校長的許智宏就曾透露,金庸準備在讀完劍橋博士後,再接著念北大國學研究院的博士。
金庸原來是想到北大當本科生,在許智宏的勸說下才改讀博士。實際上,劍橋與北大都對金庸破了例,幾乎可以肯定,金庸基本沒有在學校裏做研究。當年劍橋為金庸頒發博士學位證書,甚至是由劍橋聖約翰院長和論文導師親赴香港為其主持頒授儀式。這對劍橋大學來講,更是破天荒的事。
本報綜合
延伸閱讀
解讀金庸的讀博情結
經過十年修訂,歷史學者傅國湧剛剛推出了《金庸傳》(修訂版),當年他寫這本書是因為編輯覺得他住在杭州,離海寧也近,搜集資料容易,十年過去了,他以壹個歷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金庸,有著自己獨立的判斷,這判斷不是人雲亦雲,有些地方甚至與金庸自己所期許、所描述的也並不相同。
評價:金庸最羨慕的人生範式是範蠡式的
記者:妳見過金庸,卻沒有采訪過他?妳怎麽通過自己的研究客觀評價金庸這個人呢?
傅國湧:作為壹個歷史研究者,通過收集各種不同來源的材料,並不像記者壹定需要去采訪他。金庸最羨慕的人生範式是範蠡式的,壹方面輔佐帝王、建功立業,壹方面擁美女有財富歸隱江湖。金庸沒有成就範蠡那樣的功業,雖然擁有範蠡那樣的財富和人生。他從內心深處是有苦悶的、不滿足的,他壹直有個建功立業的夢,這個夢沒有實現,所以他把所有的抱負、所有的能量、所有才情都轉化為《明報》的政論和武俠小說的寫作。他筆下的江山與江湖也因此與眾不同,有著更深的內涵。
當然我寫這本書,更重要的是呈現壹個後“五四”時代出生,經歷了20世紀壹系列重大事件的江南青年,在時代的浪潮中偶然到了香港,在那裏寫作、創業,他與時代之間互動,他對時代的挑戰做出了回應。其實,我寫的不僅是金庸這個人,更是這個跌宕不定、大起大落的時代。民國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給予金庸的影響,他年輕時代投身《大公報》,文人論政、文人辦報賦予他的精神氣質,以及他在香港壹隅延續文人論證,成就的報人事業,都是可以歌、可以笑的。金庸很喜歡湯因比的學說,湯因比提出文明的挑戰和應戰,他的人生也是如此。
釋疑:金庸試圖用不斷讀博來填補人生中的遺憾
記者:耄耋之年,金庸先後在劍橋和北大攻讀博士,是什麽促使他這麽愛讀書?
傅國湧:我才看到他在北大讀博的消息。按照世俗標準,金庸是壹個大大成功的人,但他心中壹直有壹些遺憾,其中壹個重大遺憾就是大學沒有畢業。1943年他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外文系,讀了壹年就“被”退學,後來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壹年不到,也沒有拿到文憑。他始終沒有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後來很多名牌大學錦上添花,請他做名譽教授,給他授予名譽博士,但他內心深處並不滿足。當他終於有壹天成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和隋唐史、中西交通史專業的博士生導師,他的學術資格和學術水平卻遭到壹些學院派教授的質疑。我認為,作為政論作家和武俠小說家,金庸做中文系的博導應該不會有什麽爭議,如果做新聞系的博導那就更沒有問題了,我相信沒有人會質疑,但他卻執意要成為歷史學的博導,這是他晚年的壹個心結,他覺得自己這方面有過人之處。他曾寫過壹本《袁崇煥評傳》,但在隋唐史和中西交通史領域並沒有發表過有關著作和論文。
這個風波大大挫傷了他的自尊,也許觸及他內心深處某些隱痛,所以他壹定要去劍橋讀博士,他的英文博士論文通過了,但還不見發表,我還沒有看到過。由此我們還可以理解,為什麽他在劍橋拿了壹個博士學位還不夠,還要到北大拿壹個國學方面的博士學位。他試圖用不斷讀博、學到老來填補人生中的遺憾。同時來證明他有資格做浙大的博導,我對他深表同情。據《華商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