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為什麽叫五花八角殿?

為什麽叫五花八角殿?

毗盧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鄉上京村東部,東臨九龍湖,西南有金詩灌溉渠和石巖公路,北為農田。地理坐標:東經114 25 ',北緯38 07 ',海拔86米。現寺占地23畝,建築12座,有:山門、照壁、釋迦牟尼殿、鐘樓、鼓樓、毗盧殿、文物陳列室、文物倉庫等。其中釋迦牟尼殿和毗盧殿都繪有精美的明代壁畫,享譽海內外。1996毗盧寺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發展

毗盧寺建於唐代天寶年間(742~755)。據《正定府九宮觀》記載,“毗盧寺建於城西唐天寶”,指的是西邊的正定府。此外,毗盧寺重修石臺和重修功德石碑上的銘文顯示,宋宣和二年(1120)、晉皇通元年(1140)、大定二十六年(1186)、晉成安。鄭錚第二年,高僧來此遊覽,贊嘆“東木深藏,範元幽深,日出而作煙消,鳥鳴而笑”的幽奇景色,於是進行了修繕創作,形成了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的建築群,即山門、伽藍殿、祖師殿、釋迦牟尼殿、鐘樓、鼓樓、毗盧殿、僧舍。

到明朝弘治八年(1495),經歷了15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爭破壞。毗盧寺早已是壹片破廟爛梁爛柱,屋頂漏雨,墻壁歪歪扭扭,神像破損,畫變色,院內雜草叢生的頹廢景象,而寺內的主持人也並不妨礙道士、和尚以及立下大功的人。據弘治十二年《毗盧寺功業成功慶頌碑》(毗盧寺現存最早碑為重修)記載:“弘治八年五月,此寺有壹僧,不為師事而居,是本村(上京村)高家貴族。看到正殿規模很大,真是印象深刻。只爭梁崩,柱根腐敗,兼容性殘疾,顏色剝落。與尤頗童等人壹起籌十方,去舊創新,重修前後殿,做壹尊毗盧佛,旁邊列兩個香花菩薩,連同創始人、僧舍、鐘鼓……”。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道住方丈在任通、任聰、王剛、張深等十位善人的捐助下,完成了天王廟的重建,並在廟內制作了四大天王的塑像。當年四月初八,他立下“大毗盧寺重建成功碑文”。明代鄭德十二年(1517),“重修錢坫三座(釋迦牟尼殿),雕塑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阿難、葉佳壹尊,建築華美,壁畫十幅”。現存的季崢與梁芳手書的碑文上寫著:“弘治元年,鄭德十二年,丁醜歸毛鑫建館重修,道鑄(居)主任任主任。”文中所載內容與重修的毗盧寺碑文壹致。

從明弘治元年(1488)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歷經四十余年,方丈道珠與眾僧,在童主任、任聰等人的大力幫助下,對毗盧寺進行了壹次徹底的、大規模的修繕、改建或擴建,其僧數、建築規模、土地產量、佛教都達到了毗盧寺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在重建寺廟的基礎上,寺內新建了東閣、禪堂(現有基址)、畫廊、方丈、畫廊、廚房等。有寺廟30畝,良田200多畝,重修記碑7塊。

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上京村的孫發、牛萬全、李華龍等好人毫無阻礙,他們“望時勢,慨嘆前朝功績,不忍,修了兩個正殿、二層鐘鼓、三個天王殿,並建了三個新書府”。歷經五年修繕,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立碑慶賀。清乾隆十八年(1735)胡方丈及時修繕,清道光元年(1826)普進、普立、普修方丈修繕毗盧殿、釋迦牟尼殿。民國時期,鐘鼓二樓和禪堂被毀。1958年,修復金詩灌溉渠時,原天王殿被拆除。1986後選址新建山門,重修鐘鼓二層,大修釋迦牟尼殿和毗盧殿。1995成立保護機構,專人管理。

文物建築和壁畫

釋迦牟尼(前殿)遺存為明代,寬12.42米,深12.5米,高9.5米,建築面積136.2平方米。明代是鋪格子扇,其余墻體用青磚砌築。前面踏出壹條走廊,後面是壹座宅邸,單檐懸山瓦頂上放著壹只吻獸。梁架為七架八檁走廊,梁間瓜柱撐頂,三梁上脊瓜柱撐脊檁,兩側小叉手為輔,次山面中柱直通脊檁。梁架采用天然材料,稍加加工,不塗原木。釋迦牟尼殿的木框架結構不同於清代,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特征。明代有個佛壇,供壹佛二弟子。釋迦牟尼像是明代的壹尊金泥塑像,莊嚴肅穆。立於須彌山蓮花臺上,左為長老葉佳,右為俊美阿難,兩弟子金邊彩塑1987。佛像後面是高大的佛光和須彌山,須彌山北面掛著亭臺小橋流水,羅漢護法。中間的三尊佛像是明代的原雕,都是佩戴珍珠,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坐在觀音、左文殊、右普賢中間,各有坐騎,分別是獨角吼、六齒白象、青獅。釋迦牟尼、菩薩造像精美,自然細膩,是河北省為數不多的明代造像。

釋迦牟尼殿的壁畫是明代繪制的,占地83平方米。現存的壁畫損壞嚴重,有些已經無法辨認。壁畫分布在殿的東南壁、東壁、東北壁、西北壁、西壁和西南壁。主要內容是佛祖出世的故事,即釋迦牟尼成佛的經歷。其特點:壹是以連環畫的形式編排,連貫獨立,整體繪制王子出家成佛的故事,每幅畫都有墨汁題字表達故事內容,有趣生動。第二,壁畫中的人物、服飾、風俗、建築、故事基本上是中國化的,使得西方佛教經過改造後融入中國文化,易於接受和傳播。第三,題材廣泛而獨特,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佛教故事。釋迦牟尼佛殿的壁畫體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毗盧寺(正殿)供奉密宗本尊毗盧佛,名為如來,故寺名為毗盧寺。毗盧殿是阿明王朝的建築,也被稱為五花八卦堂。廳頂采用宮頂,前樓作為歇山頂,前後門套用,直格子窗兩次上架。平面呈十字形,建在約1米的橋臺上,寬三室,前有兩室,總高8.35米,建築面積208.4平方米。梁式框架結構,中柱七檁,開間五梁,後二階梁,前樓用橫檁代替橫梁與殿體連接;第二回,瓜柱、檁條直接由梁支撐,做成推山的形式,而不是太平梁等構件;角內用角梁和駱駝來支撐老角梁的後端,後端用垂直的花柱作為前面和山面的交點。檁條下只用檁條,不用清檁條、地墊、檁條;檐下無鬥,柱有側角,柱頭飾平方,額方,呈“D”字形。這些特點保留了明初的制造技術和工藝。

毗盧寺有兩個時期的壁畫。殿體壁畫繪於明代中期以前,錢寶峽兩側壁畫繪於晚期。它們在風格、內容和特點上都不是同壹時期的作品。據明代的重建記載,“若為神靈提供水陸,必有毗盧殿”;"白色的墻壁非常壯觀,而畫在墻上的華東墻則是為了擺脫這種景象。"現存的殿體壁畫是明代水陸道場壁畫。從裂縫斷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壁畫的結構和工藝。磚墻表面鋪壹層(1~1.5)厘米。這壹層壁畫的材料是大量的黃土、少量的細砂和適量的碎麥稭。壁畫的層外,表面為白色灰泥,厚度為0.1~0.2厘米。壁畫分布在寺廟的前後墻和東西兩側的山墻,面積為102.5平方米。壁畫分三層布置,下層主像,高0.8~1.2米,中上層越來越小,像高0.5~0.8米。每層分為若幹組,用祥雲隔開,每組都有書法和筆題單,表達繪畫的意義。120群,包括佛、菩薩、天王、僧、仙、閻王、侍者、歷史人物、普通人等506人。壁畫運用對稱技法,布局合理,氣勢恢宏,主次分明,既有整體性,又有獨立性。線條流暢,豐富多變,刻畫的人物表情各異,生動鮮明,栩栩如生。歷經500多年滄桑,壁畫依然色彩鮮艷,因為使用的顏料是天然礦物顏料,主要有石黃、朱砂、石綠等。,長久不變,顏色常新。此外還大量使用了工藝和技術,如珍珠冠、器皿、衣褶、鎧甲、武器等。,使畫面具有強烈的立體感,使壁畫富麗堂皇。壁畫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東南、西南壁以儒家思想和世俗故事為主,東西壁以道教神仙為主,東北、西北壁以佛教為主,形成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佛道儒三教合壹的水陸畫。

東南墻畫13組,73體。下層題字包括:上至古代帝王、文武官僚等人,下至古代忠臣良將,上至古代孝子子孫,風俗畫(無題字)。中層銘文:導王菩薩,去古僧等人,去古道等人,去古儒流先賢亡前,去古九所有市集。上層銘文:忠臣烈士為國亡,上古墮死,八寒地獄鬼神,仇怨等。壁畫主要像壹群引領方向的菩薩。諸菩薩雙腳站立,佩戴佛珠和花環,左手持旗,右手持如意算盤。他們的身體微微向左傾斜,俯視著他們,仿佛在引領著古代賢明的君王、忠臣、孝子、孝子、三教九流的循規蹈矩的人的靈魂走向西方極樂世界。

西南墻畫13組,53體。下層銘文為:城隍五地,五湖百川,諸如此類,去古聖賢女,古上吊。中層題字:去古代後妃等人,去古代皇宮做女官,去古代優秀女子人群。上層銘文:燒鬼王臉,開導師傅,物理促道,打蛇毒,天熱熱,被動物咬傷。西南墻上的壁畫主要講述的是世俗事務的故事,反映了生活在毒蛇猛虎統治下的人民的貧窮與困苦。同時,復仇、復仇等壹批東南壁畫也警告統治者不要強迫人民造反。當無法生存時,人民不得不起來反抗。& ltBR & gt東墻畫30組,125屍體。下層銘文有:清遠苗道真王、四海龍王等人、護齋護戒龍神、五國五帝、天妃聖母院等人、東嶽中嶽南嶽、田璇神、田鵬大帥神、扶桑帝等人、南極神仙帝等。中級銘文:鬼母等人,獄主與鬼王等人,冥界三曹等人,冥界十王等人,菩薩,地藏王,蠶官五鬼等人,黃贊與豹尾,金神將軍等人,鬥牛中的女人,危房墻壁,墻角危險的簸箕,大德菩薩。上層銘文:曹操四值使者每日每月值班,之神,之將,山川二王等人,十代明醫等人,鬼王五疫使者,之仙等人,十壹個姚等人,三官三帝。《東壁》中的道學內容主要由天神、真君、龍王、諸神以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陳等山川湖泊構成,內容豐富,氣勢恢宏,線條流暢。

西墻畫30組,113體。下層銘文有:崇寧護國真君、四渡龍神等人、曠野將軍等人、五湖龍神等人、北嶽、西嶽將軍、瑤茶將軍等人、田豫元帥、北極魏紫皇帝等。中層題記:六曹殿官、十王等人、青龍白虎桑門杭科、流氓等人、大藏菩薩、十二、六鼎女神、井鬼劉、,還有夔樓的肚子裏滿滿的焦慮。上層銘文:三靈候眾,主山,主樹,主水,主花,伏羲女媧神農,吳彤大仙,主風,主雨,主雷,北鬥七星,十二將帥,安吉夫人,順治龍王,三星等人,大勢為菩薩。西方壁畫的內容與東方壁畫相對應,主要是道教。充分運用美學的對稱布局,各組對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東北墻繪19組,70體。下層銘文有:玉皇大帝、金剛等人、全國知名的天王、梵天等人、明成祖普賢菩薩、明成祖觀音菩薩。中級銘文:南鬥六星,陳元等十二人,十六僧,天龍八部,(銘文缺壹組)。上層銘文:十二宮陳氏等人,十回菩薩,色界四禪天人,神等人,阿拉卡拉納薩菩薩,甘露軍阿彌陀佛,打不過明王的地藏菩薩。東北墻上的壁畫以佛祖、菩薩、天王、高僧為主,有少量道教神靈。畫面生動,特色鮮明,個性突出,表情各異;三頭六臂的明王,高貴典雅的菩薩,面目猙獰的國王,雍容華貴的玉帝,展現了佛國世界的無限性和戰勝壹切妖魔鬼怪的強大力量。

西北墻畫17組,54體。下壹級銘文有:金剛密、摩訶知天菩薩、廣目天王、帝釋天菩薩、文殊菩薩、金剛壽菩薩、第三代明王。中級銘文:毗沙門天、十六僧及其他、十二覺遠菩薩、大明王釋迦牟尼佛。上層銘文:菩提樹河,李,龍天,尊天森殺帝,神等多人,笑明王白白藏了個菩薩,大輪明王韋德是菩薩。佛教內容排列在東、西北壁上,占據了寺院的主要位置,宣示了佛教的無邊無際和宇宙人生的大願。

毗盧寺是壹座千年古剎,以其獨具特色的地方古建築、珍貴的石刻和世界罕見的精美壁畫,是研究元明時期政治生活、社會狀況、宗教活動、美學思想和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作者工作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毗盧寺管理處)

回應(20)只看樓主。

大髓印子

2010-06-07 00:44:38

石家莊毗盧寺水陸畫及其藝術特色

蘇錦程

-

石家莊毗盧寺水陸畫內容豐富,技法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對研究古代宗教發展、社會生活和繪畫藝術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其文化背景和藝術特色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石家莊;毗盧寺;水陸畫;藝術特色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J219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3-9104(2006)07-0189-02。

水陸畫是中國古代的壹種宗教畫,是佛教和道教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使用的。由於制作技法和材料的不同,水陸畫主要分為壁畫和卷軸畫。水陸畫的畫法繼承自敦煌壁畫,主要采用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的畫法。人物的造型、劃線、設色都有很高的藝術技巧,是我國工筆人物畫的寶貴遺產。水陸畫的內容壹般畫的是儒釋道的故事,包括天、地、地獄。儒釋道三教的壹切神佛神仙,如佛教中的佛菩薩,明朝德高望重的國王,護法韋陀等。道教中的日月星辰、三官帝王、風雨雷電等。還畫有儒家帝王、妃嬪、將軍和士兵、貞節婦女和殉道者等的肖像。,所以水陸畫有壹定的現實意義。水陸畫既是宗教畫,也是民間文物。壹幅完整的水陸畫,是由天、地、人組成的社會全息圖。水陸畫中保存的圖像和文字,對佛教史研究、儒釋道融合、民間信仰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美術史研究都有重要價值,特別是為齋戒、祈福、抄經的閱讀和解讀提供了直接參考,成為藝術界、文物界和宗教界研究藝術、歷史和宗教的寶貴資料。

石家莊毗盧寺是中國佛教林佶教的壹座古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郊杜北鄉上井村。始建於公元8世紀唐朝天寶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歷代都有很多破壞和修繕。毗盧寺的水陸畫是我國壁畫形式中重要的水陸畫作品。它們是中國最著名的宗教壁畫,與甘肅敦煌、北京法海寺和陜西永樂宮的壁畫齊名。而其他三幅畫只描繪某壹教派的內容,只有毗盧寺的畫是儒釋道三教合壹,三教人物同圖,蔚為壯觀,氣勢磅礴。毗盧寺前後殿有200多平方米的水陸畫,內容豐富,人物眾多,是永樂宮三清殿著名壁畫《袁超圖》的近兩倍。其構圖、線描、設色、人物刻畫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元明時期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古代藝術具有重要價值。現代文學批評家王朝文,

毗盧寺前殿釋迦牟尼殿的四面墻壁上繪有約83平方米的水陸畫,包括中國民間傳說“貍貓換太子”,以及中國佛教故事和道教神靈。寺內東西兩面墻上繪有“八仙過海”畫像,人物栩栩如生。可見其人物、風俗、內容與常見的印度佛教故事大相徑庭。它以漫畫的形式畫在墻上,充滿了情節和趣味。同時,這些佛教故事與中國民俗壹起繪就,充分體現了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民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毗盧寺前殿的繪圖水平不如後殿,保存也不夠完整。後殿的毗盧寺是寺內的主殿,中央佛臺上供奉著佛教的佛——毗盧澤那(在印度語中是光明的意思,故寺名為毗盧寺)。毗盧佛像兩側是雕有香花的石佛。扇壁正面繪有兩尊法王金剛,背面繪有六尊觀音造像。毗盧寺四壁水陸畫***122平方米,人物508個。下層造像高約壹米,中上層造像依次降低,大多較大,每幅都有題字。

毗盧寺的水陸畫雖為明代民間畫師所畫,但技法皆取唐宋,與敦煌壁畫風格相同。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畫家參與壁畫創作,如顧愷之、顏、吳道子等。在宋元時期,中國主要從民間畫家那裏從事和繼承了中國的工筆人物畫,他們為寺院繪制壁畫和水陸畫。他們大多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在技術上壹絲不茍,同時,他們融入了自己對描繪對象的感受。他們借鑒了顧愷之、顏、吳道子等前輩大師以線為骨的中國人物畫傳統筆法,結合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出了這些精美的水陸畫。毗盧寺的水陸畫有三個主要特點:

壹種是儒釋道的融合:畫面上的人物形態各異,融為壹體,形成壹種總的節奏和韻律。但他們是30到50人壹組,各自獨立,形成了自力更生,多種多樣,自給自足的格局。每個人物都有寓意和傳奇故事,形成了三教融合的壁畫藝術。水陸畫到明清基本定型,壹類120多幅,毗盧殿水陸畫剛好符合基本定型的數量。毗盧殿北墻高2.8米,寬3.95米。內容以佛教為主,畫的是以梵天、石皇帝為中心的神靈。有十大明王、地師、梵天、天龍八部、四天王、玉帝等道教、佛教人物120余人。西墻繪有北極之帝、四渡五湖、雷電之神、山川之神、花木之神、龍神等,以及崇寧護國之真君,人物140余幅。東西壁高2.8米,寬7.6米,壁畫以道教為主。東墻繪有南極長壽帝、扶桑帝、田璇帝、地藏王菩薩、東嶽、中嶽、南嶽、四海龍王五神、地藏王十王、鬼母等* * * 138以上人物。東南和西南墻是佛教人物,東北和西北墻是儒家人物。每組數字都有壹個圖例。南墻的高度和寬度與東西墻相同,主要描繪世俗人物。東側有先王菩薩帶路圖、為國捐軀烈士圖、九六百家所有集市圖,80余幅。西側有60多幅鬼王、城隍之地、古代帝王後妃、古代聖賢妻女的畫像。寺內壁畫是佛教、佛教、道教的合流,這在別處是不多見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博大的氣度。這些畫雖然帶有宗教色彩,但還是能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很多地方直接刻畫了勞動人民的形象。

二是造型優美,線描豐富:毗盧寺水陸畫的繪畫風格繼承了中國古代工筆人物畫的傳統畫法,線條瀟灑,人物色彩豐富,形象生動傳神,主次分明。與永樂宮“袁超圖”的有序排列不同,毗盧寺的水陸畫將整面墻分割成100多個小比例組合,運用對稱技法,將100多組壁畫和500多個帝王神仙人物有序排列,有秩有序。每組被紫色、石綠色和淺赭色的螺旋雲分開。圖案化的雲朵不僅可以調整畫面,還有助於烘托主題。這樣的整體布局讓人感覺內容豐富,形象突出,情節生動。每壹組都可以是壹幅獨立設置的精彩人物畫,但上下左右又相互關聯,謹慎而巧妙。

線條的運用是中國繪畫的壹大特色。水陸畫屬於傳統工筆人物畫,勾線很重要。毗盧寺水陸畫中的線描功力深厚,成功地刻畫了不同場景中不同人物的動作、表情和心理狀態,形象真實生動,在繼承唐宋線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畫家從描繪對象的實際需要出發,巧妙地運用線條節奏、虛實、剛柔的變化,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給人壹種靈魂感和生命感,物象的內容和質感也很好。人物的服裝線條飄逸靈動,線條流暢剛勁,氣韻生動,飄逸自然,表現手法極為成熟,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三、畫面色彩豐富和諧:水陸畫所用的色彩十分考究,多為礦物顏料和金屬顏料,有石青、石綠、雲母、赭石、金箔、銀箔等。所有的材料都是化學穩定的。這些顏料穩定性好,保存時間長,即使歷經千年也不會褪色,能長時間保持畫面的鮮艷色彩。因此,毗盧寺的水陸畫雖歷經數百年,但水陸畫采用傳統的重彩填充法,以石綠、朱紅為基調,從強烈的對比中達到和諧。色彩豐富絢麗,線條瀟灑流暢,人物形象生動。水陸畫也大量運用技法,使人物具有強烈的立體感,整個壁畫看起來華麗而不俗,氣勢磅礴。畫面中每組人物都由三色螺旋祥雲隔開,圖案化的雲朵不僅調節畫面,還有助於烘托主題。

毗盧寺水陸畫的這些繪畫特點不僅反映了明代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同時從壹個側面反映出當時所謂的明代民畫都是工匠畫出來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現實生活中默默無聞地創造歷史和文化藝術的見證。

毗盧寺的水陸畫為研究中國美術史提供了重要資料。佛教傳入中國,給中國美術帶來了新的題材和風格,特別是促進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在中國,歷代人物畫的內容都是以道教為主,故事畫和風俗畫為輔。但唐代以後,出現了以寫意為主的文人畫。繼承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大多是畫宗教畫的民間畫師,民間畫師的粉代代相傳。我們可以從水陸畫中研究中國古代工筆人物畫的技法,得到古代大師創作的人物畫的大致原型。在毗盧寺的水陸畫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人物畫和山水畫的技法,還可以看到許多民俗。壁畫家在為宗教服務的前提下,將當時的社會風俗繪入畫中,為現代人的研究提供了生動的史料。毗盧寺水陸畫中的500多尊佛、神、仙為中國普通百姓所供奉,從中可以研究中國人的民俗和信仰心理。古代畫師除了佛、神、仙的畫像外,還繼承了前代畫師的樣本,帝王、臣民的世俗服飾都是根據當時社會的服飾制度來描繪的,為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提供了具體的圖像資料。

可見,水陸畫是為宗教內容服務的藝術,具有宗教和藝術的雙重功能,毗盧寺水陸畫是中國宗教壁畫藝術的寶貴遺產,是傳統文化的寶庫,是民族繪畫藝術的精華,毗盧寺水陸畫中三教融合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的宗教發展, 而其藝術特點反映出明代宗教畫相對於當時的文人畫是壹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與以往的宗教畫相比,它的題材更廣,造型和色彩更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