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歷史:
1和1792年,美元在13殖民地形成貨幣區,美國當時只是壹個400萬人口的國家。到19年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到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大於另外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甚至是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凸顯。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物資。美國美聯儲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
2.從1914到1920,美國的物價水平翻了近壹倍。後來,美國美聯儲銀行決定控制通貨膨脹,試圖將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然後是通貨緊縮時期,物價水平在1920的壹年內從200跌到140,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
3.雖然金本位制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的“黃金時代”,但固定匯率制具有保證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便於核算生產成本、規避國際投資風險等優點。在壹定程度上,它促進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4.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各國難以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實施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很大制約。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加混亂。為了解決這種混亂局面,1943年,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和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分別從各自利益出發,設計了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即“懷特方案”和“凱恩斯方案”。
5.“白色計劃”主張各國取消外匯管制和國際資本轉移限制,建立國際穩定基金發行壹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其保持固定平價,即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應與“安盟”保持固定平價,未經“基金組織”成員國四分之三投票權的批準,成員國貨幣不得貶值。“凱恩斯計劃”從當時英國黃金儲備不足出發,主張建立世界中央銀行,通過其存款賬戶轉移各國債權債務進行清算。
6.二戰末期,意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已經轉向東線戰略防禦,日本已經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戰鬥的能力,他們國內的經濟也接近崩潰;英法的經濟實力也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害;蘇聯的情況和英法壹樣。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沒有完成,就被法西斯納粹德國侵略了。只有美國在戰爭中發了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
7.黃金不斷流入美國。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1945年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45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8.1944年7月,在二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森林村的壹家酒店裏,召開了有730人參加的“聯合及同盟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議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協議,統稱為布雷頓森林協議,是基於美國財政部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而通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由此開始。
9.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主導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